APP下载

文化修辞视角下的数词运用浅谈

2016-03-02□凌

现代语文 2016年36期
关键词:数词民族数字

□凌 翔

文化修辞视角下的数词运用浅谈

□凌 翔

数词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词类之一,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了用来计数之外,还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数词自产生起,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修辞内涵,承载了民族心态及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及计算模式、生活环境及历史背景、民族语言特色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文化色彩。数词运用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文化修辞 数词 习俗

数词作为汉语的重要词类之一,是用来区别事物量度关系的一种符号。数词和其他语言符号一样,都具有任意性,都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语言。数词决不只是简单的“一、二、三”等数值符号,它还承载了多种功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文化修辞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数词运用的基本功能

数词属于饰词中的限定词,其基本功能是作定语。例如:

a.系数词:一、二、两、五、七、九……

b.位数词:十、百、千、万、亿……

c.概数词:几、许多、若干……

数词表示数值,也可以用来表示顺序或编号,起这种作用的数词叫序数词,仅表达数值的数词叫基数词。序数词常在前面加序数助词“第”,但也可以不加。

数词与数词组合而成的结构叫数词结构,如“三十、二百、几万、三万三千四百五十六”。

数词结构的语法功能与数词基本相同,它们的主要语法特点为:

1.修饰量词,构成数量结构。如“一个、两本、十斤”。

2.与“第、点、百分之、分之、多、余”等助词搭配,构成数词结构。如“第二、三点一四、百分之三十、五分之一、二十多、十余(人)”。

3.修饰名词。数词中能直接修饰名词的主要是序数词和序数词结构,如“三楼、第一中学”。基数词和基数词结构修饰名词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大整数修饰名词,如“百万大军、十三亿人民”;修饰集合名词,如“三兄弟、四姐妹、两夫妇”;用于科技、新闻、法律等语体的语言格式中,如“两车速度相等、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一车煤”中的“车”是名词用作临时量词受数词修饰,不能看作数词修饰名词的例子。

4.一般不作主宾语。作主宾语限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运算表达,如“一加一等于二”,这里的“一、二”称为对象语;二是转指表达,如“一死两伤”。

二、数词运用的修辞功能

数词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修辞作用主要映射在哲学、民族心理、节日习俗及语言等各个方面。

首先,数词在中国哲学方面的文化修辞反映如下:

中国古代哲学是以“数”来认识和解释宇宙本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已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哲学思想。

“一”是数字之源,汉民族视它为世间万物起源的象征。《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一”是“道”的万物之源。另外,“三”这个数字也是汉民族十分推崇的,人们对“三”的崇拜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应该是“鼎”的出现。由于鼎有三脚,三足而立使其最稳固,所以“鼎”象征着“平安、稳定”,后来被视为“立国之重器”,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四”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也具有神圣的意义。在哲学中,“四”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从而被视为“平稳、安定、昌盛”的象征,因此,天下太平称为“四海升平”,“忠爱、无私、用贤、度量”被称为“治国四术”。

其次,数词在民间习俗、风俗方面的文化修辞反映如下:

“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花好月圆之时,家家户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尽享团圆之乐;“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在这一天吃元宵或汤圆,祈求生活美满;“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望远,赏菊插茱萸,人们认为“登高”一方面能躲避灾难,另一方面还有高寿的寓义。

中国地理方面的一些风俗、习俗也与数字息息相关。如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圈为三百六十五天,将一年划为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又分为十二个月,每三个月为一季。另外,还把一年划分为十二节气,并根据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事。

中国传统的婚葬习俗对数字也有讲究。结婚日期以双日为吉日;迎亲和送亲的来宾均需成双;结婚用品、红烛、喜字等都取双数。丧葬习俗则与单数相关,尤其与“三”和“七”这两个数字关系紧密,如出殡前后有“送三”“迎七”“七七”“烧七”等礼俗。

第三,数词在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修辞反映如下:

数字本身是枯燥的,并不具有美感,但是当人们赋予它一定的形式和内容后,它就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一种反映。

偶数排列起来往往具有整齐、对称、和谐之美,它所具有的这种形式美和艺术美,造就汉民族对偶数的崇尚和欣赏心理,人们把偶数看成是美好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心理。

从婚配到饰物、送礼等均要成双成对,如俗话所说,“送双不送单”;从房屋建筑布局讲求对称到汉语诗歌、对联讲究对仗等,都体现了汉民族对偶数的推崇。“四”是“二”的倍数,一方面它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就具有平稳、安定的含义,另一方面,它在汉民族心理中也有所映射,如“四时”指完整的一年;“四世同堂”形容一个家庭的兴旺;“四通八达”“四平八稳”中,将“四”“八”各自所表示的完整之义综合在一起,更加体现了百姓们的美好愿望。汉民族自古以来对“六”就带有偏爱,“六”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吉数。早在先秦时期,六本儒家的经典被称为“六经”或“六艺”;“六六大顺”这个吉祥语一直在民间流传;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也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好日子。而“八”这个数之所以在人们心中是一个耀眼的数字,是因为“八”与“发”谐音,因此,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逐渐成为商店或公司开张的吉日,带“八”的连汽车牌号和电话号码都比其他没有“八”的要抢手得多。

然而,数字的禁忌也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现象,这也是民族心理的一种体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如日本人忌讳的两个数字是“四”和“九”,因为“四”与“死”谐音,“九”与“苦”谐音,所以在日本的医院里没有四楼或四号病房。而在中国,虽然“四”与“死”谐音,但人们仍然不能彻底割舍掉对“四”的喜爱,送礼时常要送四件;宴请客人仍然是四菜或六菜等。对日本人忌讳的“九”这个数字,因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字在古时的书写形式就是“九”字,所以,汉民族将“九”与皇权相联系,“九五之尊”就是用来专称帝王的。由此可见,数字的禁忌在各个民族之间具有差异,这也是各民族人们心理的不同反映。

第四,数字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文化修辞反映如下:

数词在语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其自身也负有多种功能。数词除了用来标注事物的数量或顺序外,还可以用于构词,成为词语的一部分,且在所构成的词语中,其意义往往是虚化的,并不是确指的,同时,它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被当作万物的起源,在意义方面常被引申为“全”或“始”,前者如“一心一意”,后者如“一见钟情”等。数字“三”在构词中多是虚指的用法,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其中的“三”不是确指“三年”,而是指“多年”。“三寸金莲”中,中国古时称女子的裹脚为“金莲”,“三寸”并不是确指,而是虚指,此处是极言其小。

在汉语成语、熟语中,这些数词的作用更为突出,由数词所构成的成语、熟语等数不胜数。如“二百五”指缺心眼的人;“三只手”喻指小偷;“八字还没一撇”表示事情还没有确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中国文学与数词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古代的诗歌在格式、字数等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一首诗若有八句则称为“律诗”,四句则称为“绝句”;每句中若有五个字,则称为“五言律诗”或“五言绝句”;每句中若有七个字,则称为“七言律诗”或“七言绝句”。中国古代汉魏六朝时期所出现的“赋”中有一种叫“七”的文体,即分七段、写七事、谈七个问题。有些诗歌作品中,作者巧用数字,以达到特殊效果。如宋代理学家邵雍写的一首五绝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十个数字为这首诗的特色所在,使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普及性,便于流传。

综上,数词所传达出来的修辞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意蕴深广,它也是呈现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数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以映射在哲学、心理、民族、文学、语言等多个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数字文化,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意蕴。

[1]古远清,孙光萱.数量词的修辞作用[A].诗歌修辞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肖晔.数字的修辞作用[J].修辞学习,1986,(1).

[3]吴卸耀.数字的修辞作用[J].修辞学习,1993,(1).

(凌翔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225002)

猜你喜欢

数词民族数字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答数字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上)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