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会不会至死
——《娱乐至死》阅读笔记

2016-03-02赵茜茜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5期

赵茜茜(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娱乐会不会至死
——《娱乐至死》阅读笔记

赵茜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摘 要: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但是,媒体的表达方式却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媒体的复杂程度更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表达了自己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波兹曼在书中的这些观点,在今天互联网媒体时代依然适用,甚至更加鲜明,启示我们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泛娱乐化的时代更好的地反思自己。

关键词:娱乐至死;信息爆炸;信息碎片化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媒介环境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他针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文化写了这本书,反思美国在媒体文化上的重大变化,描述了印刷时代的衰落、电子媒介时代的兴起,公众思维方式和美国文化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

这本书线条清晰,逻辑十分严谨。第1~2章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人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将会改变,但是媒介虽然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被人注意。波兹曼从不相信技术是中性的。

本书的第3~8章,波兹曼列举了许多印刷时代文字对于构建美国公众话语的形式、思维方式等产生影响的例子及电子媒介出现后社会的种种变化。印刷时代的逝去及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在电子媒介生产的大量“假信息”和“伪语境”中人们思维能力的弱化,丧失理性与思考,从而解构了美国公共话语的种种负面现象,展现了新技术的出现对美国巨大的负面冲击。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波兹曼告诫读者“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2他指出,唯有利用唯一的大众传媒学校,才可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媒介意识。

本书的很多观点在今天这个电视媒体过渡到互联网媒体时代依然适用,甚至更加鲜明。

1 互联网媒体时代中的信息碎片化

“……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3传播技术的发展虽然让受众看到了传递信息的方便与快捷,但也让受众及整个社会变得更为浮躁。

在现在的互联网媒体时代,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早已随着媒体呈现方式的变化而改变,互联网不仅带给受众多重感官刺激,也带来庞大却几乎和自己毫无关联的信息。波兹曼在书中引用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这句诗呈现出目前正逐渐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已成为习惯性接受,大把的时间被吞噬却没有获得多少真正有用的信息,更让人惋惜的是,我们或许早已经忘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互联网媒体带来的碎片化话语方式还会慢慢入侵其他媒体,进而可能让整个媒介环境朝碎片化、充斥大量噪音、信息过剩的方向发展。

2 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娱乐至死

“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的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职业。”4波兹曼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悲观看法来自于主要媒体平台变迁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担忧,而现在,我们也正在经历着新媒体媒介革命,互联网媒体走进了受众的生活,发挥着比电视更加重要的作用。

3 反思

虽然波兹曼《娱乐至死》对当代传播媒介的批判存在片面的成分,但提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行为本身是积极的,他对大众文化的反思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种媒介的出现必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电子媒介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娱乐至死”这个命题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反对娱乐化。对于未来更加复杂的媒介格局,媒体应当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娱乐大众。对于我们来说,要注重人的能动性,在纷繁的信息中维持自我思维,批判的选择接收信息。波兹曼在书的最后一章强调了学校教育对于人媒介意识提升的重要作用,要用教育控制电视。对于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来说,互联网媒体给受众带来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无法阻止,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用互联网媒体去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传播与接收,规避互联网媒体对受众的不利影响。

1 [美]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