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宣传“接地气”方能有“生气”

2016-03-02胡基源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5期
关键词:接地气新闻宣传

胡基源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中路广电台)



新闻宣传“接地气”方能有“生气”

胡基源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中路广电台)

摘 要:新闻工作者只有“走下去”“接地气”,其工作才能有“底气”;“接地气”的稿件才能有“生气”;深入基层一线才有精品的新闻——这是如今辛勤奋战在新闻战线上的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一致共识。

关键词:新闻宣传;接地气;有生气

“接地气”,这个词曾被评为网络十大流行语词汇。“地气”一词,并非完全是网络上的空穴来风。《礼记·月令》中写道:“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这个词,原本也有在高空或深海等远离地面的环境里长期逗留、中间回到地面的意思。到了网络时代,这个词被引申为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并迅速蔓延到文化、政治、新闻等各个领域。

新闻工作者要对老百姓的现实需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深入群众,和群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将人民群众的生活真实展现在新闻之中,为人民切实解决问题,讲民之所向,诉民之所求,不流于表面文章,明确深入阐述人民生活中的问题。新闻工作者要做的不是站在一个至高的角度去俯视民众,脱离群众,而是要深入到基层群众中,了解民生疾苦,帮助民众实现现实需求。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冲在新闻工作的第一线,诠释新闻的真实性,而不是将新闻与民众硬生生隔离开来,使之产生距离。这是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普遍共识。

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深入基层用心发现的,是用情挖掘出来的。简言之,就是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经常接地气,才能下手抓“活鱼”。把深埋于地的好新闻发现挖掘出来,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新闻作品。事实也证明,只有接地气的新闻才能受到群众欢迎,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新闻。

1 新闻工作者要“接地气”的原因

新闻的最大效果就是做民众喜欢的新闻,“假、大、空”的新闻是民众不愿意看到的,对于民众有用的,生活有改善的新闻,切合实际生活的新闻,民众身边的新闻,这些才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文笔的华彩抵不过真实的流露,长篇大论摆在现实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效果,反而会因为脱离群众而遭受非议。

王启志是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村主任,身患肠癌,两次手术继续化疗期间,他始终放不下村里的工作,带着重病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赢得了广泛赞誉。2014年3月,笔者接到上级下达的任务,要去拍摄一部反映这位好党员好村干部事迹的电视专题片。拿到一堆材料后,笔者没有简单的按章行事。作为一位身患重病的被采访对象,笔者不想过多地去打扰他,不想让采访对象说太多的话,做太多的动作,更不想用一大堆华丽的赞美之词作为宣传用语,而是想走近这个人物,从平淡的细节里找寻这位普通党员感人的一面。采访中,笔者无意中听到镇里的干部说,王启志当村干部三十七年,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但直到现在,住的仍是村里最差的房子,当时采访已经接近中午,笔者立马决定去王启志的家里。笔者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王启志和老伴儿住的那两间没有院落的普通瓦房和四面徒壁的客厅,屋里只有几件结婚时的旧家具,床头柜上有一台电话机,还有一部老旧的电视机。这一组画面没有解说词,在低沉的音乐的陪衬下,缓缓展现在观众眼前。《笑对死神乐奉献》这部电视专题片,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很多人被这一组画面打动,他们不相信这位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村主任,家境竟然如此窘迫。王启志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的电视观众,随后他被评为当年的“中国好人”,这部电视专题片也成为各地市党的先进性教育的学习材料。

2 新闻工作者接地气的重要性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就必须接地气。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白新闻节目是为了谁,依靠谁,必须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

要想新闻接地气,就要走出去,走到基层,走到群众中,走到新闻的“源头”。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现在,有些新闻工作者连采访现场都不去,打几个电话就写出一篇所谓的新闻,这其实是“伪新闻”。坐在办公室里翻文件资料“找灵气”,唯独不到基层群众中间去,这种不“接地气”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牢记,新闻宣传的源头活水在基层,闭门造车是难以合辙的。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体会到民众的需求,了解哪些新闻可以引起民众的共鸣。

不走进基层,新闻工作者不会体会到“小人物”的坚守,无法真正理解平凡中的伟大。而正是感动中的细节,才让新闻报道有深度,有血有肉,在报道手法和文风上才会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心理。

2013年中秋节前夕,中铁上海局当涂涂山大桥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施工。接到采访任务后,笔者带着助手来到工地,除了从各部门提供的材料上了解了一些建设单位的情况外,其他的笔者一无所知。建设单位和地方交通部门如何成立的联合党委?联合党委又是如何开展工作?基层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了这一重点项目如期推进?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当即决定住下来,慢慢看、慢慢听,到工地一线去找素材、找答案。时值中秋佳节,白天和工人们在大桥工地上一起劳动,晚上我们一起在食堂会餐过节,一起开工地月光晚会,一起睡简易工棚。两天下来,总工程师李光均、安全总监夏业飞、项目部党委

书记冯玥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在笔者的眼前。连续两天兄弟般的接触,人物背后的故事不断呈现在笔者面前。夏业飞的爱人陪伴着他,跟他一起住在工地,照料他的生活;冯玥的爱人孩子时不时来看望这个不常回家的家主;后勤徐大姐忙前忙后安排好大家的伙食,还为小伙子们的婚事发愁,等等。有了这些鲜活人物平凡的故事,反映基层党组织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发挥堡垒作用的电视专题片,《大桥丰碑》便一气呵成完成了拍摄。这部专题片播出后,受到了中铁上海局党委的高度评价。如今大桥早已建成,工地不复存在,远在他乡的这些兄弟姐妹们,却还时常牵挂笔者,给笔者发来问候的短信。

3 新闻工作者“接地气”的措施

首先,要放低自己,把自己放低到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基层。

一名合格的基层新闻宣传工作者,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新闻”,守株待兔,更不能向某些部门“要新闻”,骑驴找驴。我们必须学会在基层中寻找新闻线索,将自己作为新闻中的一员,深入了解民众的现实需求。如果研究太过流于表面,就不会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也不会让读者产生代入感,难以让读者信服。而新闻工作者切实可行的采访路线,就是深入到人民、生活之中。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只有学会了与民众换位思考,才能将群众的诉求真实显示在纸上,为民说话,为民办事,一心一意为人民。使新闻媒体成为沟通人民和政府部门的建设者。

其次,接地气要用真情实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新闻工作者要反映人民心声。新闻工作者只有带着真情实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苦百姓之所苦,直接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把新闻报道的视角对准普通百姓,挖掘生动鲜活的百姓故事,把心放在人民群众身上,才能担负起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闻采访时要做到“身入心入”,只有“身入”了基层,才能活跃思路,从而“心入”,用真情实感打动百姓,这样的新闻报道才会有“人气”。

如今,笔者的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里,相当一部分是笔者采访时结交的普通党员群众,他们当中有垃圾场厂长、电力线维护工、村主任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采访早已结束,但当时短暂的采访,深入的交心,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普通人,他们身上发生的普通事,给笔者的新闻写作和电视专题拍摄提供了丰富鲜活、生动感人的内容,这些鲜活的内容打动了笔者,感动了观众,也必将鼓舞和激励笔者在新闻采访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继续“接地气”,为人民群众用心拍好每一部“有生气”的电视作品。

猜你喜欢

接地气新闻宣传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全媒体时期人大新闻宣传可出新出彩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
新闻宣传工作的“四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