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为名,以勇御物”
——湖南《大公报》与近代湖南联省自治思潮
2016-03-02程汉华
程汉华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以公为名,以勇御物”
——湖南《大公报》与近代湖南联省自治思潮
程汉华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由于近代社会一系列的动乱不安,导致民初的民主共和的重建不再成为可能,此时联省自治思潮在近代湖南开始诞生。湖南《大公报》在民初共和思潮等各种思潮中都勇于担当,敢于发言,尤其是在联省自治思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青年毛泽东也以湖南《大公报》为平台提出了“湘人治湘”和“全自治”的思想。从湖湘文化角度看,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湖南地处战略要塞和南北要冲的因素,也促使了《大公报》品格的养成以及在联省自治思潮中勇当先锋。
湖南《大公报》;联省自治思潮;湖湘文化
一、时代背景下的湖南联省自治思潮和湖南《大公报》
(一)湖南联省自治思潮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1915~1916年间,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上演了废共和而复辟帝制的闹剧,后遭到全国反对旋即结束。而此时的中国想重新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也变得难上加难,中国的政治家以及很多仁人志士开始思考先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的省机关政权,效仿西方联邦制,联省自治思潮从此时开始诞生。为避免卷入南北战争,湖湘当局开始宣布实行“湘人治湘”的自治政策,先后得到了四川、云南等省区地方军阀的响应,形成了联省自治高潮。在此期间,湖南省正式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省宪法。联省自治思潮最终随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而退出历史舞台。
(二)湖南《大公报》
湖南《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是当时湖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创办于1915年9月1日,第一任总理是刘人熙,是一份民国时期湖南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久的日报,并因毛泽东曾与该报有过联系而在湖南乃至中国新闻报刊史上成为颇有影响的唯一民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曾有8家以《大公报》为名的报纸,但其中7家都有历史渊源,都是由天津《大公报》演变而来。只有湖南《大公报》是一家与天津《大公报》没有延续关系的独立的地方性报纸。
从历史背景看,《大公报》诞生于近代中国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军阀混战,民心涣散,人民生活贫苦不堪。由于在当时一些社会运动和思潮中坚持立场,成为了湖南本地一个举足轻重的舆论导向和汇聚平台。从办报宗旨看,《大公报》第一宗旨为“拥共和”,第二宗旨为排斥武人官僚和暴民政治。所以《大公报》就是“以拥护共和、巩固国家为职志”。从时代条件来看,在《大公报》最辉煌的1915~1927年间,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言论和新闻的控制相对较为宽松。湖南虽然地处南北要冲,但是南北各方因势力牵制,也无暇顾及湖南,所以《大公报》获得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立场“有言必论”。
二、“以公为名,以勇御物”——《大公报》勇为“自治”先锋
《大公报》积极地促进联省自治的发展,自觉担当,作为舆论引导和汇聚平台,以毛泽东和龙兼公为代表的笔者在《大公报》报纸时评板块和其他栏目中发表言论,与“联省自治”共进退。
(一)《大公报》:“联省自治”思潮中的舆论平台
20世纪20年代,联省自治口号在湖南率先提出,一时间得到了四川、贵州、云南、广东、湖北等多省的响应,湖南也由此成为联省自治思潮中的先驱省份。1920年9月3日,大公报开辟“湖南建设问题”专栏。第一稿就刊登了毛泽东的《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一文,自此开始大规模地报道“自治”的内容。
首先,“自治”出台之前,积极探索自治办法。在“自治”的呼声刚刚兴起之时,《大公报》就立刻投入了报道之中。战乱过后的湖南人都在思索如何来建设湖南,如何恢复湖南的元气。《大公报》还刊登大量讨论关于“怎样建设湖南问题”的文章,如《大公报》1920年9月4日发表的其主笔张平子的《湖南建设问题的第一着》等文章,积极引导“自治”的发展方向,并且参与省宪制定。
其次,省宪草案出台之时,开辟专栏积极讨论。1921年4月21日,《湖南省宪法草案》出台,《大公报》当日就对其进行登载,并在第2天开辟“省宪讨论”的专栏。从4月22日开始到6月19日两个月间,“省宪讨论”专栏刊登讨论文章达到58篇,比上一年“湖南建设问题”专栏讨论的积极程度要高出许多。
另外,省宪正式出台后,《大公报》刊撰《省宪浅释》给予高度关注。1922年元旦当天,湖南省公布了《湖南省宪法》。《大公报》开始连载龙兼公撰写的《省宪浅释》,对省宪进行全面的解读和释义,另一方面《大公报》负起了监督省宪的职责,监督宪法条文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落实程度,达到了就算被查封也在所不惜的地步。
(二)毛泽东与湖南联省自治思潮
在当时湖南联省自治思潮中,湖南《大公报》的影响力除了来自于它及时报道时事和社会新闻,更是由于毛泽东曾为《大公报》写稿,用报纸作为舆论阵地,为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讲话,进一步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和发行量。
毛泽东在整个联省自治思潮中,在《大公报》以及其他报纸上发表了众多文章,积极讨论湖南建设的根本问题。《大公报》的“湖南建设问题”专栏,第一稿刊登了毛泽东《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一文。此后的时间里,毛泽东同样看到了《大公报》在湖南的影响力,持续在其版面上发表论说,表达自己的自治思想。
毛泽东关于自治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湘人自治”和“全自治”。毛泽东反对当时一些“湘人治湘”的观点,提出了“湘人自治”的观点。在毛泽东看来,“湘人自治”指的是全体湖南人民自己治理自己区域事务,“组织完全的乡自治,完全的县自治和完全的省自治,乡长民选,县长民选,省长民选,自己选出同辈中靠得住的去执行公役这就叫作‘湘人自治’。”通过民主方式来参与决议本社区大小事件,这就是把权力放到民众自己手上。另外,毛泽东主张湖南人民要实现“全自治”,要取得自己处理自己事情的完全主权,并做好其他省份“全自治”的模范作用。
第二,建立“湖南共和国”。毛泽东在《大公报》的“湖南建设问题”专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他更是针对1920年9月5日龙兼公的《湖南门罗主义》一文于翌日在“时评”发表《绝对赞成<湖南门罗主义>》一文。毛泽东认为“最好办法,是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裂,去谋各省的分建设,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建立一个湖南共和国。
三、湖湘文化视野下的《大公报》和联省自治思潮
陈独秀的一篇名为《欢迎湖南人的精神》文章曾提到:“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孕育了“无湘不成军”的“湘军”形象,孕育了众多领袖人物,还孕育了《大公报》这样的优秀言论平台,近代各种运动和思潮都和湖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与舍不弃的牵连。
湖南人也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那是一种“从古代湖湘文化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的那种敢为天下先,‘无所依傍,浩然独往’,勇于奋斗,不怕牺牲的‘特别独立之根性’”。从这个角度看,湖南人的性格也是《大公报》同仁的性格,包括刘人熙、龙兼公在内的编辑和主笔们都敢为人言。
有学者将近代以来湖湘地区“湖南人现象”分为了三个时代:第一,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无湘不成军”的第一代“湖南人现象”;第二,以前期的谭嗣同、黄兴、蔡锷为代表的“广东人革命,湖南人流血”的第二代“湖南人现象”;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的第三代“湖南人现象”。这三代“湖南人现象”贯穿了中国近代历史,从曾国藩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巩固政府政权,到黄兴、蔡锷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后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湖南人都在近代历史上涂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能看出来湖南人不怕艰险的品质和率先实行联省自治的气魄。湖湘文化对湖南地区人格的影响以及形象的塑造有着莫大的作用,这也使得湖南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结语
湖南《大公报》是一份对近代湖南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民营报纸,是湖南本地社会的传声筒,也是湖南人获得外界信息的平台。由于时代的因素,联省自治思潮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率先诞生,《大公报》也为此付出了几乎全部的精力,用舆论引导人民,用知识开启民智,用良心监督政府。湖南《大公报》为近代湖南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联省自治失败,《大公报》又坚定地迎向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思潮和大革命思潮,继续在湖南这方土地上发挥着中坚作用。
[1]李贞刚.毛泽东与湖南《大公报》[DB/OL].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jrmzxbwsj/wh/ws/2008/01/25/106360.shtml,2008-01-25.
[2]田中阳.论湖南《大公报》的科学话语传播[J].船山学刊,2006(3):136-139.
K258
A
1674-8883(2016)15-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