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新闻媒体的使命
——提供真相
2016-03-02陈敏
陈 敏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信息爆炸时代新闻媒体的使命
——提供真相
陈 敏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科瓦奇与罗森斯蒂尔在其新闻论著中论证了网络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如何不断核实真相,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网络带来“公民新闻”的兴盛,新闻媒体却有自己的使命——帮助受众获取事件的真相。
信息爆炸;公民新闻;真相
一、《真相》内容梗概
《真相》是在2014年2月由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资深记者写给普通公民的新闻消费指南,针对的是网络时代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潮流下,人们面对众多的信息流如何辨别哪些信息可信,给公民提供了如何辨别真相的方法。
该书开头就给我们描述了一幅“信息超载时代”的场景,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反而更加找不到真相,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即观察和经验的知识、信仰与信仰知识之间的矛盾,[1]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下,新闻传播从“信我”的时代走向“秀我”时代,消费者和公民掌握了充分的编辑权。而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要对信息进行辨别首先要对新闻类型加以区分,即确证式新闻、断言式新闻、肯定式新闻和利益集团式新闻,并在此基础上向读者提出“怀疑认知方法”的6条原则:第一,“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第二,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第三,信源是谁?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第四,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第五,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第六,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1]帮助受众辨别新闻信息,获取真相。在该书的最后预测新闻的未来,提出下一代需要怎样的新闻业,即下一代新闻业必须欢迎并且为更具参与性的公众服务,新闻不再是讲授,而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对话。[1]
二、网络带来“公民新闻”的兴盛
新闻媒体的责任是要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进行新闻报道。李普曼认为,新闻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把关人。李普曼所处的时代,还是一个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媒体掌握着稀缺的信息资源。但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其兴盛带来了信息的海量化,新闻信息如潮水般向人们涌来,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把关权和话语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使得新闻媒体传统的报道速度无法跟上。为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对新闻报道速度的渴求,新闻报道开始提高速度,相应地,使得新闻报道变得碎片化、同质化。
得益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受众不再只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网络带来了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盛,受众和新闻媒体之间的传受位置得到改变,受众对新闻信息实行双向传播。同时,近年来移动终端智能化的不断普及,使受众能够更加容易地参与新闻传播,“公民新闻”随之出现,就如同《真相》所述,我们由新闻的“信我”时代,来到了今天新闻的“秀我”时代。[1]公民由于分布的范围广、数量大,掌握的移动设备更先进,相比于记者,他们更能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件,借助网络平台,能够第一时间曝光新闻事件,甚至全程跟进后续发展,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视频和音频,形式丰富,现场感极强。
“公民新闻”兴盛,“全民记者”时代似乎已经到来,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进行新闻报道,而且新闻媒体都无法与之相比,那么新闻媒体、新闻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么?他们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学术界和业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不管是后来的讨论还是后续发展情况,都证明了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网络传播的及时性的确给网民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全程直播提供了机会,但网络信息的海量性、无门槛以及传播的匿名性让所有信息无须经过把关人的筛选直接进入公众视野,这时,最大的问题便出现了:信息丰富的同时,有效信息反而匮乏了,我们想获知新闻事件的真相,似乎更加困难。
《真相》提出我们认识世界有两种方法:观察和经验的认知、信仰的认知。[1]由于公民是未进行过专业训练的业余新闻传播者,他们无法像新闻记者那样摒弃带有先入为主的信仰的认知方法,所以大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然会使新闻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慢慢地,我们发现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似乎知道得很多,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呢。
2014年让公众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马航事件,从3月8日马航370失联到3月24日最终确认坠毁,人们就开始进行各种猜想,马航越南乌龙事件、乘客持假护照涉及恐怖事件、飞机机长劫持失联马航飞机等等,其中的种种猜想也不乏“确凿”的证据,让人们想起马航事件时流传的一个很火的段子:“航班失联十几天,每天上午是造谣时间,下午是辟谣时间,晚上是竞猜时间。”[2]马航事件期间,关于马航失联有诸多猜测,却唯独没有事件的真相,这和事件的复杂性和人们认知的有限性有关系,但是不得不说,公众借助于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更加剧了这种信息混乱的局面,也使得真相浮出水面变得更加艰难。面对这种情况,缺乏专业精神的公众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专业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则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精神,为公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揭示真相。
三、信息爆炸时代新闻媒体要提供真相
《真相》一书表面上是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资深记者写给受众,让他们用怀疑认知方法去辨别真相。这看似是一本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的书,实际上也是一本新闻从业者的指导手册。书中提出的怀疑认知方法同样适用于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真相》的作者坦言,怀疑认知方法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的工作要领。[1]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新闻记者需要做的就是从无序的信息中将真相揭露出来。但是如何揭露真相呢?“怀疑认知方法”六原则则给了媒体很大的启发,只不过怀疑认知六步法的行为主体需要更换一下,不是受众,而是新闻记者。
第一,“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事件已经发生了,目前已经有了哪些信息?第二,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这些信息是否能够完整地呈现整个事件,如果这些信息不完整,那么还缺少什么?第三,信源是谁?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目前的信息都是从哪里得知,这些信息的信源是否可信?第四,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目前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证据证实,这些证据又是怎样证明的?第五,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已经大致掌握了事件的过程,这时记者需要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追问才能挖掘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信息。第六,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这是受众怀疑认知方法的最后一个原则,但作为新闻记者,这个应当是第一个原则,受众的需求才是媒体生存之本。
如果面对一个新闻事件,记者能够从以上6条原则进行思考,那么新闻媒体就可以避免陷入追求速度的迷潭中,避免同质化现象,最重要的是媒体能够作为专业人士将真相挖掘给受众。
在这样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媒体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不仅仅是海上航船的“瞭望者”,他们应成为真相的挖掘者,使信息超载时代无序的信息有序化。作为探究真相的新闻记者,在信息爆炸和“全民记者”时代,更需要提高专业素养,这里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新闻记者要提升的是自身的思想和认识,面对新闻事件时不能只做记录者,而要做探究者,用怀疑的态度去寻找事实,尽可能避免信仰知识的影响,用事实来说服公众,做一个有思想、能思考的新闻记者,在面对众多繁杂信息的时候,才不会人云亦云或者陷入信息的泥潭。如果一名专业的新闻记者在面对信息的时候自己都无法辨别真伪,又怎样给受众提供真实的报道呢?
在网络新媒体产生、全民参与新闻之后,一直流传着传统媒体的消亡论。传统媒体能否继续生存,又是如何继续生存的呢?很显然,《真相》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只要人们对真相有渴求,传统媒体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新媒体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但是传统媒体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力量。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真相,证明新闻业并非仅仅回应技术进步,其根本是对“真相”的诠释。
[1]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5,33,178,11,03.
[2]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138231583.html[DB/OL].人民网(强国论坛).
G206.2
A
1674-8883(2016)15-0074-01
陈敏,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