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国际表达

2016-03-02王小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受众文化

王小萍

(广东省委党校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0)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国际表达

王小萍

(广东省委党校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0)

国际表达是对外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对于扭转“文化逆差”,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迈进文化强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受众接受、先进性与需求性结合、淡化政治、强化人文三原则,借鉴西方文化国际表达的经验,提出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相应策略。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国际表达;经验;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日益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已提到议事日程。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等重要方针,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并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作出重要部署。面对“西强我弱”、多种文化体系激烈竞争的世界文化市场,借鉴西方文化国际表达的经验、探寻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途径与策略,对于有效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和传播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意义与原则

国际表达是指站在国际受众的角度,以他们能够理解并引起共鸣的内容,传达符合文化共性的内涵,是国际受众最能理解、认同和接受的传播方式。当前,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国际文化保护主义、地缘文化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和挑战。[2]以国际表达的方式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改变西方文化霸权的国际传播环境,对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有着重要作用。

(一)意义

1.中国文化国际表达有助于扭转“文化逆差”的局面。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保持着垄断地位。“西强我弱”的不平衡现状使得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呈现明显的“入超”态势(即“引进来多”),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或“文化逆差”(即“输出去少”)。多年来,我国文化贸易逆差十分严重,据2011年主要文化产品贸易统计显示,中国图书、报纸、期刊进出口贸易大约是4.81:1的逆差,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进出口逆差高达401.79:1。这说明中国产品在输出国外的同时并未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非常弱小。[3]

2.中国文化国际表达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纠正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军事力量的发展,西方世界有关“中国威胁论”“中国妖魔化”、中国推广新殖民主义、文化侵略与扩张、文化渗透等报道时有发生,中国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常常会引来各种非议和猜疑,如“孔子学院事件”“华为事件”“三一集团事件”等。消除这些疑虑、反驳这些不实报道和毫无根据的恶意猜疑,应采用国际表达的方式,使西方社会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国情和文化。

3.中国文化国际表达有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文化传播的国际标准即内容的主流化、故事化,手法的去主观化、去宣传化,价值的中国化、本土化,模式的市场化、产业化。具有简洁性、可接受性、趣味性、共鸣性、共通性、人性化等特征的国际表达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认可程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文化传播效果,能更快、更多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改变“西强我弱”的不平衡局面。

4.中国文化国际表达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国际表达是搭建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桥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方式。

(二)原则

1.受众接受原则。即传播中国文化要考虑国际受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需要针对国际上人们对于文化接受的具体特点和市场需求来创作内容,制作产品,开展文化传播。[4]

2.先进性与需求性结合原则。即传播的文化内容既要满足国际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又要体现优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同时,对于那些为了迎合某些居心叵测的西方人的需求,传播早已被摒弃的腐朽落后文化,要予以坚决抵制和剔除。例如,一些加深对中国真实现状的误解、损害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丑化政治领袖形象等文化糟粕。

3.淡化政治、强化人文原则。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往往存在误解、偏见甚至敌意。因此,向世界受众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了解和接受,应减少主观性、宣传性的说教,增加客观性、人性化的故事,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二、西方文化国际表达的经验

当下,西方尤其是美国展开着新一轮的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战,其成绩斐然。从影视文化、媒体网络文化、文化出版物、餐饮业文化、文化推广结构等,全方位地主宰着全球文化市场。其主要文化推广经验如下:

(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运用文化力量来实现国家利益、推行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以全球文化资源为自己的资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标准吸收、采纳并改编其他国家和民族经典人物故事。例如,《花木兰》《无间行者》等以中国的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美国电影,用“中式外衣”包裹美国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再行销回中国,这样做并不是在反映中国文化原貌,而是旨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二)以受众为本

针对受众需求,西方社会向世界不同的国家兜售其形式多样的文化大餐。例如,在餐饮业文化上,象征美国快餐文化的麦当劳,根据不同风俗和饮食习惯采用不同食料配谱。在中国,推出“板烧鸡腿堡”,在泰国,出售“武士”猪肉汉堡,在印度,将“王公麦当劳”馅饼加入菜单等。

(三)叙述语言的国际化

西方文化传播强调“内容为王”。借助普遍性叙事模式,即微观性、平民性、故事性、视觉性、多元性、他人语境和民间语境等国际化语言叙述特点,典型的美国文化却能让全球受众接纳。

(四)文化产业链与文化市场

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垄断全球文化市场,其原因之一就是拥有规范的产业链运作模式、高效的生产制作体系、完善的发行或销售体制和广泛的后产品开发市场等。例如,美国好莱坞在制作和发行大片的同时,非常注重后电影产品市场的开发,建立了完善的电影生产机制和高利润的后电影产品开发体系,以实现电影和后电影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三、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策略

借鉴西方文化国际表达的经验,有效推动中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应采用国际表达方式,从文化差异、文化信息、文化融合、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效率。

(一)了解文化差异,传递文化信息

中国与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因此,其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掌握这些差异的成因,了解他们的影响,有助于贴近国际受众的思维习惯,适应国际受众的语言文化要求。在传达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信息时,要深入分析其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差异意识,通过选择、增补和创造涵义等值的词汇或表达等,克服文化误读和文化信息传递障碍,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等值。

(二)运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当运用国际化的语言叙述标准,讲述中国文化故事,赢得文化传播话语权。一方面,力求简洁性和可接受性,采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阐述方法,避免套话、说教或官腔等。另一方面,力求趣味性和共鸣性,采用国际受众乐意看且看得懂的传播方式,提升中国文化故事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三)针对受众需求,选择传播内容

在《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5]鉴于此,在选取传播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接受力,秉承传统性、现代性、先进性、时代性、世界性相融合的挑选原则,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向世界传播绚丽多彩的优秀中国文化。

(四)消除政治偏见,促进文化融合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国情、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国内事务等存在着许多误解、误读和偏见。消除这些误解、误读和偏见,首先要把文化宣传的重心放在他们最关注、误解最深并带来最大负面影响的政治文化问题上。其次,了解语言背景差异、某些词的习俗及其特殊含义,避免引起误解、误读和偏见。再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多样性的文化交流,打破西方文化垄断和封锁,充分展现丰富多彩、底蕴厚实的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

(五)倡导多样化途径,提高国际表达成效

提高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有效性,还应采用多样化的传播途径。第一,大众传媒。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报纸、图书、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凸显文化共享、文化传递、文化流通等特性,向全球受众传送信息。第二,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交流就是积极争取文化传播的主动权,组织和开展海外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向国际社会主动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还可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全球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途径,中国文化将对当今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对世界各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亲和力,乃至在全人类的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6]第三,文化节、文化年、文化周。根据国家间的文化协定,举办或相互举办文化节、文化年、文化周,原汁原味地呈现古老、现代、多彩的中国文化,让国际受众直接了解与真切感受未经国外传媒选择、加工、编制的真实的中国文化,从而使他们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第四,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在海外建立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文化传播手段,在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外交上发挥着桥梁和窗口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国际表达是推动文化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借鉴西方文化推广的经验,掌握国际表达的途径和策略,就能让中国文化更快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ldhd/2011-07/01/content_1897720.htm,2011-07-01.

[2]张殿军.论中国“文化走出去”[J].理论探索,2012(6):10-13.

[3]李晓丽.浅析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J].北方经济,2013(7):64-65.

[4]陈少峰.国际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表达[J].人民论坛,2008 (5):52-53.

[5]毛泽东.反对党八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1.

[6]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0(5):6-10.

G206

A

1674-8883(2016)15-0014-02

本论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共建课题“广州国际化进程中的外宣翻译研究”(编号:15G6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自贸区语境下英语培训成效研究——以广东公务员英语培训为例”(编号:GD13XWW13)

王小萍(1964—),女,湖南永州人,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受众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