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以“倾听”为中心的课堂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2016-03-02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小学盛润生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小学 盛润生
建设以“倾听”为中心的课堂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小学盛润生
近日,看了日本著名的课程专家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读到“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一节时,颇受启发。
佐藤学教授指出:“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的确,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太重视“说”,而又太忽视“听”了。具体表现在:一是强调学生要倾听老师的讲解,而忽视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无视学生的意见,甚至以“因为时间关系”的名义,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久而久之,学生也加以模仿,在学习中抬高声调“抢着讲”、公众场合“高声讲”,别人意见不会听,父母之言不想听,完全失去菁菁学子应有的素养。二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达,于是老师们的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热闹非凡,但缺乏冷静的思考。学生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更不能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性。三是只对学生提出倾听的要求,而忽视了倾听方法的指导和倾听习惯的强化养成。有的教师显然已经发现“百家争鸣”的弊端,于是根据《小学生课堂行为标准》对学生提出了倾听的要求,条条框框讲了一大堆,但是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也没有过程的训练,更没有督促和评价,也很难真正使学生形成倾听的习惯和素养。
倾听是学生学习素养和生活素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是非智力因素,但仍值得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应该注重以下三个“结合”。
一、要求与示范相结合
倾听是一种素养,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礼记·曲礼》上有云:“立不正方,不倾听。”教师要告诫学生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以为是”的不良品质,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对方说完之前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提前打断别人的发言;遇到别人重要的、有价值的发言还要及时做记录,以便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还要做出示范,身体向前倾,保持目光接触,集中注意力,用身体语言表示你对学生的信息感兴趣,尽量避免用自己的主观色彩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更能激发讲话者的信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将严格要求与言传身教相结合,相信一定能形成互相倾听的良好氛围。
二、倾听与评价相结合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课堂上倾听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当一个学生发言之后,可以及时提问:“刚才那个同学讲什么了?你同意他的意见吗?”对于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对不认真倾听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可以警示学生要关注他人的发言,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同学也是一种促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思考和评价,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真正有效的对话。课堂其实就是文本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只有发言没有倾听,谈不上真正的对话,不能形成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对话才是有成效、有创造的教学相长。养成习惯的过程也许曲折,但是比起“直奔知识主题”的“顺利”更为可贵。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难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良好的习惯需要在“反复”中强化养成。因此,课内训练与课外巩固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发挥班集体的舆论作用和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在课间、课外文明交流,继续保持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引导家长自觉克服“一言堂”的坏习惯,充分利用跟孩子接触时间多、方便个别引导的便利条件,优化亲子交流的过程,促进倾听习惯的养成。
当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主要还靠教师,只要我们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倾听一定能成为一种技能和一种美德得以传承,“倾听的”、“泽润的”课堂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