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尔哈德与希琳》的幸福观
2016-03-02周建鹏
朱 斌,周建鹏,2
(1.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2.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论《法尔哈德与希琳》的幸福观
朱 斌1,周建鹏1,2
(1.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2.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以法尔哈德与希琳的爱情为主线,分别从知识、勇敢、友善、忠诚等角度描写了《法尔哈德与希琳》一书的幸福观,并通过与《福乐智慧》一书中幸福观的比较,突出《法尔哈德与希琳》中积极主动,崇尚自由主义,勇于追求幸福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价值的提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幸福观;人文主义;和谐社会
《法尔哈德与希琳》是公元十五世纪乌兹别克伟大诗人阿里舍尔•纳沃伊所著,以法尔哈德和希琳的爱情为主线,描述了主人公为追随心中的理想,克服艰难险阻,守护圣洁爱情的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幸福观值得深思。
一、《法尔哈德与希琳》中的幸福观
幸福观本无界定,它是人们对自己理想生活感到满足的一种主观感受,是自然而然且发自内心的感受,而非客观标准。《法尔哈德与希琳》中体现的用知识造福人类,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心怀仁慈友善之心,以及对爱情和友谊的忠诚,都是通往幸福的途径,也是本书幸福观主旨的体现。
(一)知识
在《法尔哈德和希琳》这部著作中,有许多人物是知识的化身,如法尔哈德、苏格拉底、法尔哈德的父亲可汗,以及建造宫殿的石匠等等,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知识或是高超的技能,运用知识来造福人民,从而得到人们赏识,百姓的爱戴,成为幸福之人。
文中主人公法尔哈德在出生时就与众不同“法尔哈德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吃得有如蚂蚁长得却如幼狮”[1]不仅体型魁梧,并且在老师的教导下“第一天就掌握了全部字母,过了一年他已能背诵古兰经”[1]长大之后,可汗赞赏他“而我的法尔哈德——他年轻精力旺盛,所有的技艺和科学的力量都已领略”“你洞察所有科学的深邃奥秘,你自己——就是至深知识的源泉”“你天赋聪明,学富五车,提这干嘛?对你的智慧全中国都能感到惊奇”。法尔哈德从小展现出的天赋异禀,造就了他的帝王风范,也为他之后的传奇事迹以及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戴做了铺垫。正是因为法尔哈德通晓天文地理,掌握丰富的知识,在他与恶龙的搏斗中向恶龙射出了致命一箭,文中提到“但法尔哈德未忘军事科学,他拉开了自己的如虹大弓”[1]凭借知识,法尔哈德克服艰难险阻,去追寻爱情,并在到达他的爱情圣地后,凭借他的聪明与才干,帮助当地居民修筑水渠,文中提到“全部都投入炉中,重新加以熔炼”“回炉之后他便开始锻打,锻打起来手法异常熟练”[1]他用知识代替了蛮力,修筑水渠事半功倍,当地人民感恩戴德,也正因为此,法尔哈德便有了与希琳见面的机会。之后与希琳的见面,与夏布尔的友情,与库思老的交战中,法尔哈德身上显现的智慧的光辉令人倾叹,并因此而获得了爱情、友情和人们的爱戴,可见知识是成为幸福之人必不可少的条件。
除此之外,文中提到法尔哈德的父亲可汗也是一位博学之人“命运使他声名显赫无上荣光,命运使他出类拔萃卓越超群”[1],法尔哈德的老师“可汗为他找了个老师,他知识渊博恰似汪洋,他了解天上星体的所有奥秘,对每一个奥秘他都了如指掌”[1]在远征的途中法尔哈德遇见知识的化身苏格拉底“爱和温厚是他的本性,额头则是智慧的高峰”以及他的朋友夏布尔“他聪慧,高尚,堪称榜样”[1]“他的文笔绘画吸引整个世界,他也熟悉世界的每个角落”[1]正是这些学富五车之人,丰富了法尔哈德的际遇,使他有能力去追求幸福。文中处处闪现着智慧之光,也对知识的力量给予赞扬。
(二)勇敢
《法尔哈德与希琳》著作中歌颂了法尔哈德为追求爱情,克服艰难险阻,勇敢地战胜困难的勇气,也歌颂了希琳对法尔哈德的忠贞,以及勇于同恶势力库思老做斗争的决心。
法尔哈德是身兼勇气和力量的武士,他生来便具有勇敢的品质,书中提到“现在他决心要掌握力量之源——勇敢的武器”“他并未辜负自己的理想,他把七色彩虹弯成了戒指”“他能用钝箭把大角射穿,而用利剑将天顶刺破”“他挤干了剑鱼星座里的水,用六叶锤能把七重天砸破”[1]法尔哈德天生具有果敢的性情,有一颗敢于追求理想勇敢的心,而希琳便是他心中的理想,爱情便是他毕生的追求,所以他有战胜恶龙和阿赫利曼的勇气,文中提到“法尔哈德只是咬紧牙关,任然马不停蹄沉着前行”“瞧,恶龙的洞穴就在前面,他无畏地策马直扑洞穴”[1]面对头如悬崖,鼻恰似巨喙,两目喷火,鼻孔冒烟的巨龙,法尔哈德不顾艰险,与力量悬殊的恶龙勇敢厮杀,在面对喷着致命的毒液,咆哮如雷的阿赫利曼时,法尔哈德“转瞬间闪电一般的利剑,已砍下了那可恶的首级”[1]而他在战胜邪恶势力之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杀死阿赫利曼之后获得了宝石戒,更在恶龙洞里找到了珍宝,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都获得了满足。虽然前方艰难险阻,但是只要勇敢克服困难,每个上帝赐予的苦难都是幸福。
似安琪儿纯洁可爱的希琳在与法尔哈德相爱后,便只钟情于他一人,即使面临恶势力库思老的威胁,她依然对女王米欣—巴努说:“请快说出你的判决,请快砍下不幸之剑,要不你索性将我活生生的抛向,抛向那火的神庙”[1]希琳的话语坚决,言辞之间透露对爱情献身的勇气,而米欣——巴努也对她于心不忍。希琳本是女王米欣——巴努的侄女,天生貌美,衣食无忧,她可以向库思老妥协,从此安享一生,但她爱上法尔哈德,她不安于命运的安排,有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有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的勇气,甚至最终,当库思老的儿子巴尔维兹杀父逼迫希琳嫁于他之时,希琳选择与法尔哈德同眠,文中提到“唇边含有一丝微笑,她走向床榻,那里——在鲜花中”“希琳凝视着他——她多么想尽快忘怀于这样酣畅淋漓的美梦,多么想同亲爱的朋友床榻共享,多么想同样的满足对死的渴望”[1]希琳为爱殉情,死得并不痛苦,她对巴努的告别,她死在法尔哈德身边都是以一种愉悦,满足,安详的状态。虽然希琳是一个娇弱的女子,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一种勇敢,敢于反抗恶势力,是一种勇敢,而置生死于不顾,面对爱人的离去,面对生死的豁达,更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敢,所以“她甜美的火热的叹了口气,唇边含着微笑合上了眼睛”[1]对希琳而言她的死是对法尔哈德永久的陪伴,这是她所追求的幸福。
(三)友善
《法尔哈德与希琳》是一部弘扬爱与友善的伟大颂歌,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法尔哈德,希琳,夏布尔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在中世纪和随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即使在穆斯林各族那里,对于他们的统一信仰者,如果他是“外来人”,是另一个民族另一个部族的人,也是深怀敌意和蔑视的,可是在纳沃伊的长诗中对“外来人”的敌意和蔑视不见了,他们以友善,仁慈的心接纳不同国家的人。
首先法尔哈德本身就是一个善良的王子,书中谈到“他本人不仅不会欺侮别人,也不愿看到任何人痛苦”他天性善良,具有仁慈之心,所以当库思老派人佯装成梅季侬博得法尔哈德的同情,法尔哈德已然中了圈套,书中说:“听说别人的命运,他觉得,他听说的是自己的命运”“这故事如此使他心生怜悯,不禁泪水雨点般夺眶而出”[1]是法尔哈德的同情与友善之心让他感同身受,所以才中了敌人的诡计,落入圈套。但是也正是法尔哈德的友善坦诚让夏布尔没有芥蒂,以及在后文中提到,夏布尔宁可冒着生命危险替法尔哈德和希琳传送书信。
文中还提到各族人民的友善,大汗和法尔哈德到达希腊,希腊人待他们犹如贵宾“希腊人——平民百姓贵族显要——也纷纷出来表示敬意”“无论贵族显要还是平民百姓,都给大汗带来了自己的礼品”[1]法尔哈德船队遇险,在也门海域得救,船上的商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却对他关怀备至,文中这样描述:“他们尽力端茶送饭,嘘寒问暖一如关怀亲人”。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却以友善之心天下共荣,文中处处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和谐的世界图景。不仅如此,在法尔哈德入狱后,天性本应恶的狱卒对法尔哈德伸出友善之手,告诉他:“让库思老砍下我们的脑袋好了,我们只愿你健康,自由”[1]法尔哈德的善良和品质换来狱卒的友善对待。在整部书中,虽然结局令人惋惜,但故事的过程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各国人民友善,互助的品质是一曲伟大的颂歌。
(四)忠诚
《法尔哈德与希琳》全文围绕法尔哈德和希琳的爱情故事展开,以他们对爱情的忠诚贯穿全文。除此之外,这部诗歌还赞颂了法尔哈德和夏布尔的友谊,夏布尔一直陪在法尔哈德身边,冒着被库思老抓进监狱的危险捍卫了对友谊的忠诚。
法尔哈德明确他所找寻的爱情,就怀着对这份感情的忠诚,跋山涉水,与恶龙和阿赫利曼勇敢厮杀,在见到如天上明月般的希琳之时,法尔哈德晕倒在地,夏布尔悲伤地描述法尔哈德“在这茫茫世界你选择了忠诚之路,可在世上你找到了怎样的休憩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看到自己的爱人,法尔哈德已经选择了对爱情的忠诚。为了爱人,法尔哈德被骗入狱,在狱中,他没有向恶势力妥协,而是守住心中的爱情,他的对爱情的忠诚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换来狱卒对他的忠诚,狱卒说道:“我们不值得你一根毫毛,我们绝不暴露你的逃跑”[1]正因为法尔哈德品质的感动世间万物,才会有“是的,他成了百兽之王,不,百兽的朋友,庇护人”“怀着伟大的爱情,他成了这样一个人,一个能使凶猛狮子臣服自己的人”[1]所以当他被骗知道希琳死后,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他生命的支撑点化为乌有,他对爱情最后的忠诚就是去陪伴希琳,文中提到:“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到,望着光明的世界,俨若一个盲人”“于是爱人的芳名使他变得更加坚定,坚定地将灵魂托付给真主,冲她奔去”“忧伤失去亲人成了孤儿。而那爱情,能将心中的热血变成烈焰的爱情”。[1]对于法尔哈德来说,面对艰难困苦,面对库思老的暴行,他从未惧怕,因为他会守护他的理想和爱情,当希琳死去,法尔哈德的忠诚至死不渝,将灵魂托付于真主,陪伴希琳,对他来说,死去是对尘世的解脱,是对爱情和真主的忠诚,是心灵获取幸福的途径。
另一个主人公希琳爱上法尔哈德之后,不顾库思老的威胁,甚至是牺牲人民的性命换取对爱情的忠诚,她与法尔哈德的信中说道:“所有这些灾难这些耻辱流血牺牲,这一切的唯一原因就是我的爱情”“人民将会痛恨我憎恨我,哎呦,我的耳朵里响着他们的诅咒”,她又说:“但我仍然要说,毫不夸张:即使我的苦难再多百倍,不是百倍,而是再多千倍,只要能够再看你一眼,我发誓,我会钢铁般坚强,忧伤会从我心中离去”。[1]从中可以看出,爱情是希琳活下去的动力,爱情对她而言是肉体的愉悦,是精神的鼓舞,是至高无上的幸福。希琳本可以选择一条平坦的路,嫁给库思老或者他的儿子,安稳度过一生,可她选择对爱情的忠诚,所以面对法尔哈德的死去,文中提到“不仅脸上,在她心中,痛苦也失去影踪”“她甜美的叹了口气,唇边含着微笑合上了眼睛”“眨眼间便沉入了法尔哈德,早就沉入的同一个美梦中”。[1]文中描述希琳的死是愉悦的、快乐的,在今世得不到的幸福,寄托于来世,对爱情的忠诚让希琳选择与法尔哈德同眠。法尔哈德与希琳的爱情,看似结果是悲剧,但在悲剧的背后,歌颂了两人爱情的伟大,肉体死去,精神却得到永生。
二、《福乐智慧》幸福观与《法尔哈德与希琳》幸福观之比较
优素福·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一书,以国王日出,大臣贤明,隐士觉醒三个人物展开,而此书的主旨是使人获得幸福,《福乐智慧》最鲜明的主旨:是积善德,做善事是获得幸福的途径,但其中包括明显的“今世”和“来世”思想,觉醒追求是来世,而贤明这种既信奉真主,又不丢弃现实生活,其中包含的最高人生追求也是来世。《福乐智慧》中说今世是短暂的,只有来世才是永恒的。它认为:“人生的旅途只不过三天”。一是昨天,一是今天,一是明天。今天是现世的生活,明天是来世,昨天只不过是明天的另一种说法。今世实际上只是一场苦难,只有来世才是真正的福乐,来世的福乐既多且长久。而尘世的温饱其实是饥饿,尘世的欢愉其实是受苦。作者说道:“有志之士啊,要追求真正的乐园;这世界无情,你也要无情;寻找真正乐园的人幸福无限。你若对它无情,它才对你顺从。丢开这虚幻的尘世,寻求来世,你不抛弃这尘世,它会抛弃你。”[2]作者认为今世是虚幻的,只有来世才是真实的。来世是永生之地。为什么人们要虚构美好的来生而加以追求?因为今生是不美好的、而且永远无从实现为美好。所以才用来生中幻想的幸福来加以补充。对虚幻来生的向往,实际上是对今生苦难的叹息。隐约之中包含着抗争,然而却是软弱无力的。今生的苦难是真实的,来生的福乐是虚假的。但是,虚构来生的幸福,令人加以向往,导引人们加以追求。
《法尔哈德与希琳》的作者信仰伊斯兰教,虔诚地认为真主威力无比,人世间的每个人命运都由真主安排,人的一切行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3]文中处处可以看到作者的命定论,如:描述法尔哈德“额头上忠贞不渝之爱的印记,预告了他整个一生的命运”;再如:“真主无所不能,但为自己的子民,不仅创造了天堂,还设下了地狱”“命运在我们额上无形地做了记号,我们无法识破这命运打下的印记”[1]他传达出的是人生短暂,命运险恶,无论人如何行动,冥冥之中都存在着将要摧毁他的力量。但是纳沃伊塑造的法尔哈德是一个崇尚爱情,自由,有无限才能和热爱人民的叛逆王子,而且将法尔哈德的无私的充满激情的自我牺牲的爱情人格化提到了首位,不仅是对当时中世纪昏暗生活的反击,而且歌颂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崇尚思想自由,歌颂人格自由。
《福乐智慧》的幸福观看似有消极寄予来世的思想,其实是虚构来世,以来世为指导,注重今世,不放弃今世,才能获得如来世的幸福,看似悲观,却有积极主动的一面。《法尔哈德与希琳》以爱情悲剧而结尾,其中却隐含着崇尚思想自由,个人自由,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赞颂了各国人民的友善互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友善的幸福图景。所以说这两部著作都蕴含着积极主动思想,都鼓励人们勇于追求幸福,积极建功立业,为人民造福。
三、《法尔哈德与希琳》的幸福观在现代的意义
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践中,由感受到理想目的与理想现实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过程中得到自我愉悦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最美的道德情感体验。[4]《法尔哈德与希琳》中的幸福观不仅在当时社会有积极意义,在当代同样有指导意义。
(一)促进自我价值的提升
人生本无确定的意义,需要我们赋予其意义,并在创造意义的过程中体验幸福,获得幸福感。《法尔哈德与希琳》中法尔哈德克服艰难险阻追求幸福,勇敢对待恶势力,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可以说这些过程是法尔哈德自己创造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对法尔哈德而言,不仅是能力的提升,丰富自己的阅历,更重要地是对人生价值的提升。主人公法尔哈德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人要不断抗拒客观命运支配,认识和把握现实,充实、强壮、扩张、延伸自己的生命力,开拓自由空间,这便构成了人的命运。虽然法尔哈德与希琳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但是他们一生在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
其次,法尔哈德拥有丰富的知识,精通各种手艺,拥有坚韧不拔,勇敢向上的雄心,正是由于这些精神才使得他找到了心中的爱情。有人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旧我”向“新我”的飞跃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重建的过程。我们知道,任何新生都会伴随着阵痛,注定要为之忍受极多的痛苦与磨难,因为它毕竟意味着放弃,放弃自己原本的许多东西,如以往的信仰、习惯,而我们人类自身存在着一种惰性,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要打破常规、打破这种现状,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故而,超越自我总会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痛苦,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这种痛苦才使我们显得不平凡并获得快乐。因为有所追求的本身不仅是快乐幸福的,一旦我们在痛苦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时,我们便会在其中领略到另一种人生的体验,人生的价值才会提高。
(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法尔哈德与希琳》除了讲法尔哈德和希琳的幸福之外,还赞颂了人文主义精神,描述了各国人民的有爱和互助,向我们展示出世界的一幅欣欣向荣的图景,这正符合今天我们所要求的和谐社会。
首先,和谐社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围绕人的幸福而展开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因为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现代化又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离开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幸福,社会现代化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法尔哈德与希琳》中提倡的人文主义与和谐社会观交相辉映,它也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力量,在现在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人要获得幸福,必须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个人幸福创造和丰富着社会幸福。《法尔哈德与希琳》向我们展示的是各国人民相互有爱,互帮互助,实现的是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部长诗告诉我们,个人,家庭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积极的社会大环境,个人是家庭的细胞,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细胞组成的,在这种关系中个人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家庭的社会的状况,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个人的发展共同造就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的个人,家庭构成就没有应有的基础,而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发展也失去了依托。所以个人、家庭的幸福应该与社会幸福协调统一,即个人、家庭所追求、所得到的幸福,应该是对整个社会有益的,对整个社会进步、发展,对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有益的,只有这样三者才能达到共同幸福,也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长久的幸福,也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
[1] 阿里舍尔·纳沃伊.法尔哈德与希琳[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60-220.
[2] 优素福·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05.
[3] 陈子涵.论纳瓦依诗歌中的进步思想[J].昌吉学院学报,2008,(5).
[4] 张立民,周红英.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幸福观定位[J].学术论坛,2007,(9).
Concept of Happiness in“Farhad and Shirin”
ZHU Bin1, ZHOU Jian-peng1,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7; 2.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 in Central Asia and North-west in China , Urumqi, Xinjiang 830017)
This paper follows the love story of Farhad and Shirin, and then describes the main concept of happiness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knowledge, braveness, kindness and loyalty. Comparing with happiness of the attainment of happiness in the book of Farhad and Shirinre, it reflects the positivism, liber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ideas from Farhad and Shirinnot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t also are necessary for individual worth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happiness; humanism; harmonious society
I106.9
A
1009-9545(2016)04-0064-05
2016-06-0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科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XJEDU040315B01);新疆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XJNUBS1519)
朱 斌(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哲学研究.
周建鹏(1981-),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