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热点事件 让主题班会课堂华丽转身
——初探开发学生优秀品质培养的绿色通道
2016-03-02孔凤莲
孔凤莲
植入热点事件 让主题班会课堂华丽转身
——初探开发学生优秀品质培养的绿色通道
孔凤莲
优秀品质培养一直是主题班会课堂的重头戏,植入热点事件,是品格教育主题班会课的绿色通道。文章就学生优秀品质培养的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主题班会课;优秀品质;热点事件;绿色通道
优秀品质是健全人格的根源,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追求,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奠基石。那么,品格教育主题班会课该以怎样的姿态华丽转身,成为当代青少年优秀品质培养的乐土呢?孩子的品质与现时的品格教育主题班会实施存在哪些误区?学生优秀品质培养的新路径又在何方?为此,教师窥探学生的成长的优势与缺失,把握开发和利用新的社会热点资源的原则,探寻学生优秀品德培养的新路径,就成为品格教育主题班会课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由之路了。
一、踩着问题去思考:“好孩子”与“熊孩子”的较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一代,可是这样的镜头在我们身边却屡见不鲜:
【镜头一】车水马龙的一德路,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男孩拉着大人的板车在一大堆货箱旁玩耍,在一旁忙着点货的大人及时发现才得以制止。
【镜头二】2015年5月12日,广州沙面公园,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坐在铜人雕塑上拍照,尽管这种不文明的合影毫无美感可言,可家长依然乐此不疲。(均摘自2015年5月14日《广州日报》)
“熊孩子”之所以“禁”而不止,剔除孩子的本性外,其社会根源是不可忽视的。“好孩子”并非一蹴而就,“熊孩子”也并不是天生而至,两者的较量就如一场拉锯战,此起彼伏。有一组数据显示,让孩子们引以为自豪的“诚信、友善”一直是孩子们品质领域的主角(占的比率为85%)。让我们困惑的是:“熊孩子”孳生的根源是什么?我们的主题班会课堂如何将它扼制于萌芽中?
从实践中观察可知,能够启发孩子思考的互动式课堂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他们渴望围绕在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事件身边,在小组内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在互动中得到实践,有分享和提问的机会。也就是说,能够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才能让他们的优秀品格拔节般成长,才能让“好孩子”享有正能量,“熊孩子”退出成长的舞台。
二、搅动课堂的沉寂:热点植入与传统课堂的较量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正能量潜藏于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植入热点事件,即起到透过于无声处“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成为品质优秀人物的效果,让传统课堂黯然失色,这也是品格教育主题班会课堂华丽转身的催生素。那么热点事件的植入原则的“度”何在?
1.可行性原则:热点事件植入的导航仪
引领热点事件植入有效可行的导航仪何在?
(1)系列化植入:让优秀品质形成整体。心理学研究及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同一个体儿童的品格形成是呈多样化的,不同儿童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因此,在植入热点事件时要注意形成整体,让孩子们有章可循,让优秀品质受到全方位地熏陶。这里的系列化有两层含义,即不同年龄阶段的品格形成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主题植入的热点事件形成系列化。
以“我心中的偶像”主题班会课为例,最初学生对“美”的认识是带有片面性的,他们也受电视媒体的影响,只注重光鲜亮丽的外表。据此,教师可以在课之始植入最近在社会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影视演员的热点事件,让学生明白“人美在心灵”。为了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可植入“的哥的姐救助小美静”和感动中国里面介绍的吴菊萍用双手托起生命的故事,从地方热点事件到感动国家的热点故事,仅在一节课中,教师为学生铺设系列化植入,让优秀品质受到多层次地渲染,学生道德品质的树苗成长为“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河流式植入:让优秀品质融会贯通。无数的涓涓细流可汇成汪洋大海。同理,植入不同的热点如同为孩子们开掘了一条条河道,让优秀品质得以融会贯通。“让世界充满爱”这一主题是让孩子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价值。如何植入热点事件?我们可作这样的尝试:在导入环节,展示“寻找最美的人物”中介绍的感人事迹,播放最近发生的营救大地震中遇险人们的动人场面。这种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萌发有社会意义的人生观,从而启迪心智,培养优秀品质。也就是说跟上时代的热点事件植入必然是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心灵感悟的钥匙。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河流式植入热点事件,悄无声息地为学生优秀品质输送养分,打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通道。
(3)广场式植入:让优秀品质四面开花。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我们实践后觉得此路走不通之际,可结合三维目标进行全方面地尝试。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时不妨引入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在达成能力与方法的目标时不妨植入时下流行的做法;在达成知识的目标时不妨输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成功的教学活动往往能够将三股力量综合起来,在体验或探究中实施广场式植入,让优秀品质四面开花,绽放孩子们的个性。
2.顺天性原则:热点事件植入的和风细雨
品格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施方向有其特殊性,其“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当课堂植入热点事件时,当我们尊重了儿童的天性,必然会带来儿童品格成长的绽放,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爱我家乡,我们在行动”主题班会在于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的喜爱,培养爱国情怀。可学生对传统文化既爱又恨,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艺术就要在“玩”上做文章了。歌曲《小苹果》在学生中也算是热点事件了,我们可以借助它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让学生搜寻家乡中的传统,将家乡传统特色编成《小苹果》的韵律进行传唱,让传统文化与流行热点有机整合,寓“玩”于学,可谓相得益彰。
三、跳出封闭的怪圈:传统路径与绿色通道的较量
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热点事件也千变万化,那么何类热点事件才与品格教育主题班会“心有灵犀”,从而让鲜活的主题班会课堂如虎添翼,开拓出学生品质培养的绿色通道呢?
1.信手拈来:植入校园热点事件
校园承载着孩子的喜怒哀乐,校园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都逃不过孩子们雪亮的眼睛,成为他们热议的头条新闻。这种信手拈来的教学资源,只要选准适宜的切入点,就能成为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良师益友”。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主题班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领悟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需要互相扶持帮助的,激发他们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笔者在“活雷锋在行动”环节,植入了一件校园中最近发生的真人真事——“我为重症地中海贫血小伙伴献爱心”。当时的活动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爱之链接力的热潮,同时被拍成了录像并被评为校园十大热点事件。在课堂中,学生重温了一个个让他们热泪盈眶的镜头,在将整节课推向高潮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涤,他们的美好情愫也得到了升华。校园生活蕴藏着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能怀揣着敏感的触觉,收集学生眼中的热点事件,并在适当的时机释放开来,那么学生优秀品质的种子也会迎来一个个春天。
2.源自生活:植入社区热点事件
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可以这么理解:“最好的教育源自生活”。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大舞台,社区开展的活动,他们不但是参与者,有时还是组织者。因而,植入社区热点事件是开发学生优秀品质、培养绿色通道不可缺少的路径。
“话传统文化,承中华文明”是关于新乡风乡俗的主题班会,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花市、庙会是传统的民风民俗,社区中的广场大妈将广场舞跳进新闻、跳出国门,可谓是新风尚热点事件中的佼佼者。笔者曾观摩过一个课例,老师引进了“广州广场大妈成为志愿者新力军”这一热点事件,其中一位广场大妈还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在她的影响下,一大群广场舞大妈也走进了志愿者行列,成为社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堂中,学生充当记者的角色,用心去体会长者的一言一行,长者的大爱之情得以传承,教者无声地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感受大爱的舞台,引导孩子们走进广阔的优秀品质的空间,在可触可感、有笑有泪的生活立体场景触摸生活,为情感价值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弹性吸纳:植入社会热点事件
“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是品格教育主题班会课程的理念所在,植入社会热点事件,与丰富各种不同主题班会的内涵与外延,全方位实施德育功能这一理念高度契合。
(1)点击内涵。社会瞬息万变,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学生无不表现其鲜活性,因此主题班班会课堂中的点击内涵的事件也要与时代亦步亦趋。“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课的目的在于培育孩子珍惜粮食的情感,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导入环节,利用视频植入了现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热点事件,再利用小小辩论赛的形式引发孩子思考,这样既实现了校园内外、社会内外的无缝衔接,同时也拓宽了课堂空间。
(2)拓展外延。“拥抱春天,播种绿色”主题班会告诉我们,只有“绿色”环境才会带给我们绿的希望。北方常见的沙尖暴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的事件,时常透过媒体进入孩子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在环保教育的主题班会上不加修饰地引用,那么我们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未必理解沙尘暴的概念。为此,我们可以用南方春天经常出现的雾霾天气作为外延,引起学生的反思: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呵护受伤的地球妈妈。亲临其境式热点事件的植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容易唤醒学生的保护地球保家园优秀品质。
在品格教育主题班会课堂中植入崭新的热点事件,置换远离学生视野的经典事件,紧跟时代的步伐,让课堂素材绽放新的魅力,将进一步成为学生优秀品质培养的绿色通道。
[1]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4).
(编辑:杨 迪)
G625
A
1671-0568(2016)24-0132-03
孔凤莲,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