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反思
—— 以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师生观为视角
2016-03-02吴曦
吴 曦
(1.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反思
—— 以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师生观为视角
吴 曦1,2
(1.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新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演变是密不可分的。在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教育和杜威“儿童中心论”的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通过对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师生观教育思想的探讨,分析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以期在教育现代化理念背景下,使教师在适应现代化教学方法同时,更好地调整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培养国际化、多元化的外向型人才。
赫尔巴特;杜威;师生观;外语教师
在教育理论界中,赫尔巴特(Johann Fridrich Herbart)和杜威(John Dewey)分别作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在教育学发展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学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分别受到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和杜威“儿童中心论”师生观的影响(刘远碧 廖其,2006)。本文拟通过对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师生观教育思想的探讨,分析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以期在教育现代化理念下,使教师在适应现代化教学方法同时,更好地调整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培养国际化、多元化的外向型人才。
一、赫尔巴特与杜威师生观的对比
师生观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关系基础之上,进而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认识(顾明远,1998;刘远碧,廖其发,2006;魏迪,2009)。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对教学过程的要素进行阐述。关于教学过程具备的要素,目前有三种说法:二要素说、三要素说以及四要素说。二要素说,即教师和学生,只要有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构成教学过程。另一种是三要素说,即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此说认为教学过程除了有教师和学生外,还应有教学内容。第三种说法是四要素说,即教师、学生、教材和教育技术手段。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有三个,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缺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教学过程。教育学界针对教学过程中三个基本要素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师生观。因此,师生关系密切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研究师生观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师生关系从教育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但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始于近代。一般来说,师生观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叫做传统教育师生观,一种叫做现代教育师生观。传统教育师生观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赫尔巴特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他持有的师生观是以教师为中心。赫尔巴特把教育分为三部分:管理、教育、训育(周红,2003)。他主张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管理,因为管理的目的是使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并“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张焕庭,1979)。赫尔巴特强调“权威与爱”的力量,赫尔巴特(1989)曾说:“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用处”。此外,赫尔巴特(1989)还认为,“过分生硬冷漠和过分亲热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关爱”。赫尔巴特(1989)认为“这种爱一经获得会极大地减轻管理工作的困难”。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教育要顺应自然的特性,发展个性思想,主张对儿童加强管理,防止儿童不正当的欲望得到发展、个人的性格被扭曲(赫尔巴特,1989)。
现代教育师生观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杜威(1991)认为,传统教师“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合一”。杜威提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该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即以儿童为中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成长。杜威所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并不是孤立教师采取“放手”政策。他认为教师对儿童既不应该压抑,也不应该放任,而是要加以引导,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转变成他们自己发展的手段和使能力进一步发展工具。杜威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学习者应该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只有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学生才能得到的帮助与进步。因此,杜威虽然批判了传统教育的教师权威,但是并没有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杜威(1990)认为“教育必须以学习者的个人经验为基础,这种现有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和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的能力又为未来的经验提供起点。”杜威从这种教育哲学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儿童的经验获得之上的。
由此可见,杜威与赫尔巴特师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本文将从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三方面来考察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师生观的共同之处,以期为改善我国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一)教育目的: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
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首先,赫尔巴特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即“教育要为儿童的未来做准备”。其次,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他认为,“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广泛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赫尔巴特,1989)。”再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绝不是对儿童的迁就。杜威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人经验与兴趣爱好,并把它作为促进儿童学习的源泉。因为只有当儿童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时,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都主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看待学生的角度不同而已。
(二)教育过程: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赫尔巴特和杜威关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赫尔巴特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好比是是舵手,应为学生提供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指导。为此,赫尔巴特提出“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连续阶段。该教学法适用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保证了学生智力的顺利进行,使教师在各个教学阶段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杜威强调教师应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即“五步教学法”。首先,教师需创设与实际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以引起儿童探究的兴趣;其次,教师应给儿童足够的经验资料,使他们能够进一步观察问题所在;再次,使儿童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对儿童提出的假设进一步推理;最后,进行试验验证(刘远碧,廖其发,2006)。由此可以看出,杜威虽然是“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但他同样重视教师对儿童的引导作用。事实上,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并非完全相对立,只是二者在探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时略有差异(刘远碧,廖其发,2006)。
(三)教育管理:强调“尊重”与“爱”的师生关系
赫尔巴特和杜威都强调“尊重”与“爱”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二者在管理手段上存在差异。一方面,赫尔巴特认为学校和教师应对学生施行严格的管理。同时,他也提出假如以爱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桥梁,那么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管理的负担。正如赫尔巴特(1989)所言,“爱可以通过教育者与学生的情感和谐而产生。”
另一方面,赫尔巴特认为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思想。赫尔巴特(1989)认为“假定学生已经做出了坚定的选择,教师不仅应避免各种形式的干扰,而且还要以学习的标准来衡量学习结果。”杜威(1990)认为学校应该以民主的方式实施教育管理。因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是建立互相尊重与合作的对话关系而不是传统教育理念下的监督者。在杜威看来,在教学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因为在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要求下,人人都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
二、传统及现代教育师生观下的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师生观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师生观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而中国教育在建国以后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长期强调教师的权威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变革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学的垄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从“ 教师中心”向“ 学生中心” 转变。
(一) “教师中心”的外语教学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基于传统语言学、官能心理学和唯理主义,以强调语法规则而著称的一套完整、系统的语法体系。王德春(1997)认为,“语法翻译法重视语法规则和读写训练。”在语法翻译法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的教学步骤主要由讲解词汇、翻译课文和课堂操练组成。传统语言学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单一且古板,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考虑,教师仅仅是教书匠而已。19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者主张语言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分析语言结构,强调句型的模仿并及时纠正语言错误。在外语教学中,听说法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指挥者,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通过大量机械式的听说练习来掌握语法规则,最终导致学习者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
(二)“过渡时期”的外语教学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对立面诞生了。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是一种装置,能够用有限的规则系统生成无限的句子(Chomsky,1957)。” 因此,学生应先学习核心句,再通过转换方式学习转换句,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是语法内化的过程,且每一阶段都能发挥语法的生成能力(王德春,1997)。上世纪5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在西方兴起,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学语言的天赋,因为语言是具有创造性且受一定内在规则支配的。转换生成语法与认知心理学理论下的语言学习注重学习者的内在认知发展与心理机制的形成。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有利的语言环境,启发学生的心理机制促使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辅助学生建构符合自身需求的语言习得机制。因而,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理论下的教师是启发者和辅助者。
(三)“学生中心”的外语教学
上世纪70年代,海姆斯(Hymes)针对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海姆斯认为,“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因而语言的学习只能通过交际活动来完成”(陆巧玲 李翠英,2002;崔云波,2008;李红梅,2010;崔慧月,2011)。交际教学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使传统主义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单边交流逐渐过渡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交际,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交际技能。因而,在交际理论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模仿语言行为过程,而是积极主动通过思维活动去获取知识。课堂教学过程由“教”转移到“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同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接受能力等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学习的咨询者。
三、现代师生观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际过程,我们应该在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在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下,教师除了作为控制者、组织者、启发者、咨询者等外,现代化教学理念下的外语教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意识的培养者。语言教学是一种持续发展过程,教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跨文化意识。自主学习意识是独立自主支配自我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作学习的主人;合作意识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开放、宽容的跨文化观念,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与跨文化理解能力。
2.学生需求的分析者。学习需求是学习行为的动力,教师只有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最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提高教学的效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特征、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最终确定总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性。如果教师能在授新课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学生将会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3.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平等的参与者,并不是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教师通过观察、倾听与交流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首先,教师要由权威者变成朋友,逐渐成为知识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平等参与的学习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个人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拓展知识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的知识素质,复合型的能力素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结语
不同时期师生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换引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的改变,不同阶段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实质上是摈弃传统教学法中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法中的科学、前沿的教学理念。 新时代下的外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而更应该是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引导者与协助者。通过对不同教育理念下外语教师角色的演变过程、具体特征及其发展方向的解析,将对外语教学的本质以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The Hague:Mouton,1957:11.
[2]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158-178.
[3]崔云波.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教师角色重新定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3-215.
[4]崔慧月.浅谈外语教师角色及职业内涵[J].科技信息,2011,(27):226.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家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9,143.
[6]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9,324.
[7]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
[8]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83.
[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2、56、18、175.
[10]刘远碧,廖其发.赫尔巴特与杜威师生观的比较与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85-90.
[11]陆巧玲,李翠英.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嬗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39-141.
[12]李红梅.英语教师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的角色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03-105.
[1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37.
[14]魏迪.赫尔巴特与杜威师生观的共性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教师,2009,(3): 6-9.
[15]周红.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5.
[16]张焕庭.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9.
A Reflec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bart and Dewey’s Views
WU Xi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4)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and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Based on Herbart and Dewey’s view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role has transformed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This study has set out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Herbart and Dewey’s views on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he aim has been to provide a better adjustment of teachers’ role,application of certain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EFL learning context.
Johann Fridrich Herbart; John Dewey; view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roles
G40-012
A
1009-9545(2016)02-0084-04
2016-02-02
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XJ1076215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学英语教改重点项目(XJYYBK XM2015-2);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JNU201412)
吴曦(1987-),女,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