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谈心教育研究
2016-03-02□朱建
□朱 建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谈心教育研究
□朱建
【摘要】在新形势下,尽管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大学生问题越来越复杂,但传统的谈心教育在今天仍然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谈心教育的重要作用和谈心教育的主要特征,并指出辅导员在谈心教育中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辅导员;谈心教育;学生
辅导员工作中的谈心教育是指辅导员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为目的而开展的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交流的工作方法。通过谈心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辅导员与学生的单独沟通和直接对接,发挥了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增进师生情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作用,也是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处理日常事务的有效方式。
一、谈心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学生的思想问题随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而复杂的局面,并且学生个体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尤其是现在的“90后”的大学生,他们思想变化快,个性强,价值时代的高速运转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而谈心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以帮助辅导员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通过谈心教育,辅导员能够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情况,在谈心过程中积极地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产生不良影响,防止学生生成心理问题或过激行为。
2.有助于增进交流,促进师生情感
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离不开交流和沟通。那么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情感的交流,而谈心教育正可以满足这一需要。成功的谈心教育可以帮助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打破师生的“身份壁垒”,从而在师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交流过程是师生间心灵碰撞、情感互动、深入了解的过程,只有做到推心置腹,辅导员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叩开学生心门,拨动学生心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对学生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最终通过“亲其师”而达到“信其道”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进行着从语言到思维的双向交流,完成了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互动。
二、谈心教育的主要特征
传统的谈心教育在新时期仍然具有生命力,仍然是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环节,这与其针对性、灵活性、互动性等特点在辅导员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是分不开的,是其他工作方法不可替代的。
1.针对性
谈心教育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象的针对性。谈心教育是辅导员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育方法,并以“面对面”的“一对一”交流为主,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单独沟通和直接交流,是针对一名学生或一类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问题的针对性。学生突发或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诸如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等,辅导员的谈心教育工作通常是一次谈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问题。三是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谈心教育是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工作方法,辅导员在问题的解决上是针对学生个体“量身定做”,对不同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和谈话内容,这比起辅导员工作的其他方法更具有针对性。谈心教育的针对性很强,辅导员在与学生的谈心教育中倘若把握好这一特征,那么谈心教育就会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的效果。
2.灵活性
谈心教育是辅导员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而开展工作的方法,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化。这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辅导员可以根据情况随时随地地与学生谈心,谈心前不需要有太复杂或太多的准备。另外,谈心的方式也比较灵活,辅导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学生谈心,可以面谈,也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还可以通过书信谈心。总之,谈心教育在时间、空间和方式上表现出特有的灵活性,这一特征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时效性和便捷性。
3.交互性
谈心教育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也是辅导员与学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新时期辅导员在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互动性表现在:一是语言的互动。谈心是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不是某一单方的单向诉说,而是要求辅导员应该在倾听的同时针对学生的讲述适当给予回应。二是表情的互动。表情是非语言的技巧,在交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时,表情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表情可以辅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观察,帮助辅导员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同时,辅导员通过表情的传达增加了对学生的关注,可以达到促进谈心作用。三是情感的互动。谈心的过程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是谈话双方情感的直接交流和感受。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对学生情感的体会,达到师生间共鸣。互动性可以为辅导员和学生提供和谐、轻松的交谈环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双方达成共识。
三、高校辅导员在谈心教育中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谈心教育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并非所有的谈心教育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谈话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左耳进,右耳出”;而有的谈话则效果显著,解开了学生心中的谜团,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往往是有些辅导员自身就进入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1.不能够准确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呈现出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交织的现状,准确将二者区分开是实践谈心教育的前提,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思想问题是指现实生活在人们思想中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和困惑,以及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想法和观念,它往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比较明显的思想问题主要包括学习斗志衰退、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的看法偏颇等。
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和人的机体状态的变化所引起的人的各种消极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思想问题既可以影响个体,又可以影响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和感染性。心理问题具有个体性和遗传性,除了消极心理和一些遗传性的心理疾病外,一般不会影响到其他人。辅导员应该充分掌握二者的内涵和区别,准确判断出到底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对于学生的思想问题,辅导员要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积极的谈心教育等帮助学生战胜困难;而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通过学校的相应程序,转介到心理咨询室等相关部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或者治疗。倘若辅导员对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区分,将二者混淆,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处理心理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对个体产生误导。
2.将一次谈心视为工作的结束
无论是主动式谈心还是被动式谈心,无论是“面对面”还是利用互联网,辅导员都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传统的谈心教育往往忽略了谈心后学生情况的跟踪和反馈。一些辅导员试图通过一次谈心彻底解决问题,以达到工作的“一劳永逸”。事实上,谈心步骤的结束不代表谈心工作的结束。由于学生思想存在着不稳定性,谈心教育结束后学生仍有可能出现情绪的波动和态度的改变,因此应视情况反复约见。
辅导员还可以调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资源,关注谈话对象的学习状态、生活表现等,并定期汇报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如实际情况确实需要,辅导员可以继续找学生谈心,协助并监督其逐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不是通过一次谈心就能彻底解决的,尤其是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如大学生的网瘾成性,大学生长期厌学、逃课等,辅导员要对此开展长期朋辈教育等,结合多种教育方法有效地巩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冯萍.心理咨询在高校师生谈心活动中的运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
[2]竺正海,肖红霞.新形势下谈心工作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以长江大学谈心工作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137-138.
[3]李霞,樊翠英.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谈心艺术[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6):103-104.
[4]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谈心载体[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1):231-234.
[5]张韬,施春华,尹凤芝.沟通与演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冯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全面提升与工作技能考核达标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郝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1-0132-02
作者简介:朱建,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三相异步耐氟电机设计和制造工艺研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