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英语课程建设
2016-03-02□程颜袁福柯岷
□程 颜 袁 福 柯 岷
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英语课程建设
□程颜袁福柯岷
【摘要】为进一步推广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传播,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英语课程迫在眉睫。中医英语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程,融合了英语语言学和中医学等跨学科内容,需要建设者和教师很好地处理其内在关系,摆正课程内容的主次,优化课程内涵及整合相关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完善其体系,承担起培养多元化中医药人才及有效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中医英语;课程类型;教学模式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和医疗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纲要明确了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国际化需要大量的既精通外语又精通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应大力提升中医药教育中语言课程的地位。目前,虽然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英语课程,对中医英语教学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学科建设、理念方法、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仅仅是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中医英语课程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加大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英语课程设置,探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课程的转型升级,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促进中医药国际推广,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一、中医英语课程本质观
不同学者对于课程本质的认识是迥异的。有的从知识的维度,有的从学生的维度,有的从社会的维度来界定课程的性质;另一方面,有的从存在性即个人视角,有的从目的性即方法手段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开发,选择教学内容。但不管基于何种认识,课程体系所涵盖的社会属性是显然的。施良方在《课程理论》中指出:课程的本质在于文化传递和社会改造两方面。因此课程应反映各种社会需要,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以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科学、合理地设置中医英语课程符合当前国家对推广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的需要,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社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输出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门课程的本质和内涵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科内容的确立、学习者的经验到体验学习目标、计划的设计;从学习过程的构思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的整合;从学校课程的规划到校外课程、自主学习的把握,这些内涵因素与课程实质的关系密不可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医英语课程的建设和规划应符合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方向,即“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是中医药院校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效利用外语语言和媒介推广中医药,弘扬中医药文化,逐渐成为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的主导方向。因此中医课程承担着语言、中医及文化传播和推广的重任,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课程体系、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的评估体系等要素构成其基本框架。鉴于中医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我们在把握中医英语课程的本质方面,尤其要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的整合,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才能较好地基于本课程实质意义来深化和发展。
二、中医英语课程的设置类型
建设中医英语课程体系就是要按照学科建设的准则和要求进行,即完成其在教育学或人文学科的任务,或提升其所在范围内的价值,因此首先要规范好课程形式和内容。根据潘洪建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所阐述的课程特点,我们可以将中医英语课程类型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结,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显性课程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形式存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学活动。根据中医学基础内容,把中医英语类课程提到日程上来,可以为中医英语课程设置几门经过很好规划的课程形式,以针对不同专业,如中医基础英语、药学英语、针灸英语等。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中医药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建立课程规章制度,注重师生交流,发挥学生本专业特长进而强调中医英语的传播,注重使用英语语言来渲染校园和中医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与中医专业老师的合作及互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英语类课程的兴趣,为显性课程打伏笔,搭桥铺路,形成内外结合的课程设置和取向。
在全面设置中医基础英语课程的前提下,采取分科课程的小规模形式。如药学院开设中药学英语;针推学院开设针灸英语等,做到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很好地体现当前形势下以学生为主的特色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挥教师的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必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我们根据目前的实践经验和调查,认为诸如中医术语翻译、典籍英译课程、翻译技巧、中医药文化英译课程等课型非常适合中医药院校的选修课程形式,尤其在当前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潮流下,对培养学生恰当运用英语思维,进行中医药信息交流和输出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中医英语课程建设实施的影响因素
课程设计犹如描绘课程蓝图,只有课程实施才能将之变成现实。“课程实施”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对此不同的学者和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首先,一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内涵就是教学,“教学过程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虽然教学过程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但课程实施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其次,有些学者认为,课程方案的设计对课程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另外,有些学者特别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文化构建与输出等等。总之,某一项课程的实施系统是复杂的,整体的,如课程的价值取向,教师的素质和支持,学校和当局的保障措施,新课程方案与原有方案的协调等。课程实施就是要在这些复杂性的因素中取得平衡,博采众长,产生最大的能效。
中医英语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跨学科课程,影响它体系建构和实施的因素很多。实践研究证明,当前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英语课程的对象一般为3~4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学生大部分通过了四六级考试,英语基础比较好,接受中医英语教学的意愿较强。在此前提下,中医英语课程建设的因素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专业教材的完善等,其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是根本。除了包含上文提到的确定课程类型外,还有各课程性质、大纲及课时的规范,应分别制定中医药院校本科及研究生各专业中医英语类教学大纲,使得不同专业可根据大纲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教学,同时制定合理的评估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手段,我们应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灵活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倡促进中医翻译教学包括对中医文献、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等的学习与翻译,大力倡导对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输出传播,为此而培养高水平的具有专业知识又能担当文化传播的复合人才。中医英语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规范性的工程,可以采用长短结合的办法,如鼓励年轻教师攻读二学位或利用本校资源旁听相关课程,最好能建立校级范围内的联合教师队伍,接纳各学院各专业的教师联合组建中医英语课程团队,这样对保证师资教学水平是有益处的。中医药英语教材目前看来是个薄弱环节,国内还没有特别权威的统编教材供学生统一使用,所以制定中医英语词汇标准继而出版统编教材是当务之急。
中医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建设者和教师很好地处理其内在关系,优化课程内涵及整合相关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完善其体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全面梳理当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承担起培养多元化中医药人才及有效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瑞典)胡森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67.
[2]潘洪建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40.
[3]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7.
[4]林智中等.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9.
[5]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6]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编辑:王春兰)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资助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XM-HLJ-20141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1-0061-02
作者简介:程颜,硕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英语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中医翻译研究;袁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柯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