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尚武精神教育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2016-03-02韩尚洁
段 卉,高 明,韩尚洁
(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1)
影响青少年尚武精神教育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段卉,高明,韩尚洁
(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尚武精神,浓缩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它强化民族认同,突出展现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对培育和振奋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是强有力的工具。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青少年尚武精神教育受社会学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家庭溺爱使青少年尚武精神的认识肤浅;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表现和尚武精神的培养与传承脱轨;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尚武精神瓦解;中学学校体育的政策文件缺乏尚武精神教育的要求与评价;青少年的体育“恶补”持续增强亦无法弥补对尚武精神的缺失教育。建议: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尚武精神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加入尚武精神的教育和弘扬,更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同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青少年;尚武精神;学校体育;体育教育
尚武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他能够充分的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团结和谐、崇尚勇武、刚健有为、积极向上;尚武精神,是一种深刻而广泛的思想,是全民的精神规范,更是全民的道德准则,它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契合,成为一种融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于一体的社会公德[1]。尚武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世代流传[2]。
当今一代青少年是历史时代的特殊产物,他们既被家长溺爱着,同时又被当下的应试教育“溺爱着”。因此,身体健康受沉重课业的影响,这一代青少年近视眼成群、肥胖普遍;心理健康受家长溺爱等的影响,其惰性强、易焦虑、太自我、喜欢独来独往;很多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差、处事极端、对他人漠不关心、不善与人交流;更有一些男孩缺少本应具有的“勇武强悍”“坚韧刚烈”的性格特质,反以面孔皎白、举止阴柔为时尚。这样的一代人如何能够迈过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又如何能够承担起振邦兴业、保卫国家的重任?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去担忧。
“中国最需要采补的西方精华乃是尚武”,这是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有感于中国的积贫积弱而提[3]。而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他说,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4]。如今,培养青少年的尚武精神,一是要使其具有雄健的体魄,二是要使其拥有阳光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要使其具有坚韧的性格及勇于担当的精神。学校体育是体育和教育事业相结合的一个具体活动领域,它的基本环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应当成为青少年培养尚武精神的一个主要传播途径。而尚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应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1当今青少年对“尚武精神”的受教育特征
1.1 被调查的青少年情况
为了解青少年对尚武精神的认识与理解,本研究设计了《关于青少年尚武精神的调查问卷》,抽取山西省太原市3所不同中学的300名初中生(均为2000年1月1日之后出生),进行了调查与访谈。
1.2 青少年对尚武精神的不知、不觉
根据调查的结果(见表1),整理后发现,当今,青少年对于尚武精神一词,表现出的态度与理解为:一方面,尚武精神是过去几个年代的说词,当今社会,青少年认为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升学、就业,而尚武精神是无法帮助其能够成为学习好、升学好、就业好的三好学生;更有甚者,受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的影响,不能够正确的看待明星所产生出的明星效应,一些青少年怀揣着明星梦想,尚武精神不为他们所知,而替代尚武精神的则是明星崇拜。
另一方面,据调查,61 %的青少年认为在当今时代不需要尚武精神,而需要有“学霸”精神,或被称作“学霸”。“学霸”是当今盛行于学生群体的一个流行网络词语,“学霸”在网络用语中的含义与其本意不同,被解释为“学界中的霸主”,现在用来指代平时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5]。受于“学霸”压力之下的青少年认为,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专一学习文化课程,应试能够取得高分,而获取高分不需要尚武精神,培养尚武精神与自己应付学校的应试和取得高分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学校不会因为是否具有尚武精神而减免或降低任何考核标准。所以,对于尚武精神的培养,青少年的表现特征为不知道、不了解、拒绝、放弃。就在5 %的认为需要尚武精神的青少年中,无一人愿意主动接受尚武精神的教育并将其传承。
表1 青少年精神追求调查一览表
1.3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被动性特征显著,尚武精神教育被其列入“冷宫”
调查中,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受同学、家长、教师的影响,其体育参与有两种形式:一是主动参与,即除了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外,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二是被动参与,即在学校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下上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且从不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
如表2调查结果,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特征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2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体育课内的青少年。对于主动者,纵然他们喜欢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坚持体育,但是表现主动的青少年为数甚少。而对于被动者,笔者调查发现,82.4 %的青少年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被动参与的主要原因,被调查者是这样描述的:1)体育课堂枯燥无味,通常以“自由活动”为主,与其自由活动还不如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2)体育课堂没有实质的学习内容,体操、田径、球类、武术等没有接受过完整而正确的教育,没有掌握各项运动的技术、技巧,也因此对体育的兴趣逐渐减弱;3)体育课经常地被其他文化课侵占,而学校也是支持的态度,既然学校都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我们自然选择不上体育课。由此可见,学校体育的地位与学校体育教育开展的现状充分的解释了学生被动接受体育教育这一现象。而在被动接受体育教育的背后,又何谈尚武精神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青少年。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表现消极。究其原因,同学、家长和教师都对其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同学间缺少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互动与机会,家长不支持青少年过多的参与体育活动,教师很少主动干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活动中表现主动的青少年仅为少数。当今一代青少年几乎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怕吃苦、怕累、不能够坚持;家长普遍认为体育课是青少年非上不可的,课外体育活动就不必要非参加不可了,在他们看来,课外体育活动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大多数家长不赞同青少年把时间用于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部分体育教师也持同样的态度,认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举办早已成为一种任务,而这项任务缺少参与者是无法完成的,既然无法完成,倒不如给文化课学习让路。原本应有的那些拼搏、竞争、挥泪撒汗、呐喊、加油助威的场面,在青少年一代人的生活中隐藏了起来,且尚武精神俨然从青少年的身上找不到任何烙印。
课余体育活动中的青少年。 对青少年参与不带有任何与体育课相关的课余体育活动进行调查与观察,结果表明:只有11.4 %的青少年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对这些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后发现,将培养尚武精神作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之一的比例为1.6 %;其余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受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的影响而导致盲目崇拜,只因对自我形体与体重的歪曲认识而导致盲目减肥。由此可见,明星崇拜早已超越了尚武精神对青少年的吸引,而尚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早已被青少年回收入“冷宫”。
2影响青少年尚武精神教育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2.1 家庭溺爱使青少年尚武精神的认识肤浅
历史上,我国的军事家、著名将领众多,军事人才层出不穷,如关羽、霍去病、廉颇、狄青、石勒、徐晃、卫青、张辽、尉迟恭、刘渊、纪信、解律光等等,还有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以薛仁贵为代表的薛家将、以呼延赞为代表的呼家将等等,更是家喻户晓,名垂青史。近代中,我国也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军事人物,诸如阎锡山、傅作义、徐向前、续范亭等等[6]。历史中频繁的战事,深入强化了人们的尚武精神,坚定了人们对尚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尚武精神更是强化并发展了人们“坚韧刚烈”、“勇武强悍”的性格特质[7]。历史中,这些将门之后受到了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尚武精神在整个社会得以蔓延、延续。久而久之,尚武精神发展到每一个家庭,更是在每一个家庭中得到传承与发扬。这样的传承与发展影响着历史中的人们,尚武精神在那些年代留下了深深地印记。
而如今,在和谐社会,家庭成为青少年备受溺爱的空间。家长千方百计为青少年创造提供优越的环境与条件,为了让青少年一切顺利,任何问题与困难都是家长“义不容辞”的出面摆平,有意识的让青少年避免挫折、打击,也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下,青少年太自我、怕吃苦、抗压力差、抗挫力差、人际交流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弱。如此的青少年,一旦处于困境,便不能够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会变得措手不及,甚至无法应对。另一方面,体育的教育作用与价值在家庭的被重视程度是有限的,家长则更是智育大于体育的态度,体育在家长群体中的观点就仅仅维持在保持健康一个层面上,而对于保持健康的思想观点,几乎所有家长都是这样解释的——不生病[8]!而对于体育教育赋予青少年的尚武精神,家长们却一笑带过,不是他们避而不谈,恐怕是他们也真的不了解。从这些方面看来,青少年不仅缺乏来自家庭的鼓励与支持,更加缺乏家庭式尚武精神教育,其早已丢失了“勇武强悍”、“坚韧刚烈”的性格特质,不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压力、挫折,不能够独立或勇敢地迎接挑战。
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家庭的条件与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得到提高与改善,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尚武精神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退出家庭的舞台,它将不再影响每一个家庭,也不再在每一个家庭中得到传承与发扬。
2.2 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表现和尚武精神的培养与传承脱轨
古代,斯巴达人的孩子七岁起,就会被送离家庭,到少年团接受严酷的训练,不能啼哭、不能吵闹、没有好吃的食品;如今,有些国家也对孩子们开展充满艰苦与困难的训练,例如,饥饿训练、野外生存训练、雪地里衣着单薄地训炼等等,这些训练看似不近人情,但却使孩子们不再惧怕黑暗与孤独;特别是在日本,家长认为孩子吃过苦、能吃苦才能够健康成长,所以在冬天,学校里所有的孩子们是穿着短裤上学的[3];这在中国家长看来,孩子这样太受罪,学校更是坚决反对。古人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在日本,这个道理可以贯穿始终,而在中国,这个道理难道只用于应试吗?
反思当下,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体育课几乎是徒有其表,毫无实质;还有学校只一味的强调“安全”问题,体育课上跑、跳、投项目不敢开设,器械不敢使用,我国的传统武术在中学体育中更是几近丢失的边缘,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缩水速度堪比其他项目为最快。近20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呈下降趋势,视力、肺活量、部分体能指标持续降低、肥胖与超重持续上升[9]。如此相比,反差何其大也。学校体育如此发展,青少年接受尚武精神教育几乎变成泡沫。
梁启超曾提出,诚欲养成尚武之精神,则不可不具备三力,心力、胆力、体力。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则是提倡尚武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10]。而目前,中学体育课堂一味的满足学校教育的安全需求、检查需求等等而徒有其表,青少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身体活动;没有环境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没有标准去衡量体育态度与行为;没有体育思想教育的深入化指导,如此长久,青少年的身体得不到锻炼,体质得不到改善,意志得不到磨练,思想得不到转变。也因此,尚武精神失去了学校体育教育环境,没有良好的传播途径,没有正确的导向,无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并将其传承与发扬。
2.3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尚武精神的瓦解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这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在文化思想上受到不断地冲击,在心理模式与价值观念上受到不停地挑战。新的文化变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催生和孕育着,大众审美文化就是在这场文化转型中崛起于东方地平线上的,且迅速的构建了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环境。
当代青少年知识面广、个性鲜明、认知速度快、创新意识强,加之大众传媒对大众审美文化进行着可听、可视、直观的包装与宣传,大众审美时尚、大众审美热点问题等都影响并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现状。一时间,“体育”“体育锻炼”等词语,出现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青少年则成为另一“流行时尚”的主人公,社会及媒体重磅打造的一系列选秀活动,如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选秀节目《快乐男生》《超级女生》《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等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更有甚者,男孩本应具有的阳刚之气变为举止阴柔、娘娘腔十足,女孩本应具有的纤柔之美变为假小子、女汉子,他们弃学追星、崇拜明星、模仿明星等等,不得不说明星效应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表现远远超出“尚武精神”给其带来的鼓舞及勉励。面对活跃在荧屏上的明星们与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尚武精神教育在青少年的身上被彻底瓦解。
2.4 中学学校体育的政策文件缺乏尚武精神教育的要求与评价
从2000年至今,我国出台了很多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在2000年—2014年期间,关于中学生学校体育教育的政策文件较为丰富,这些相关政策文件主要是从宏观上对中学学校体育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却在微观上没有做出具体的指示与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体质、身心健康的提高与发展,虽然进行了教学大纲改革、加强并丰富了课外体育活动,但是对于中学生民族精神、体育精神的教育与培养,缺乏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与传播途径。在这些政策文件中,无一对中学生的尚武精神教育做出要求与评价[11-14]。
表3 关于中学生学校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统计
2.5 青少年体育“恶补” 持续增强亦无法弥补对“尚武精神”的缺失教育
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自从接受教育以来,一直是文化课的成绩最重要,体育课的成绩不重要,因为只有文化课的成绩好了,才能升入重点学校,因此,摆在他们眼前的受教育路线只有一条,多读书—考高分—上名校。也因此,分数是青少年一代人的关键词。和学习生活相关的事情几乎以分数为大,体育亦是如此,中考体育加试就是一个显著的表现形式。
2008年—2013年间,全国有41 %的地区中考体育加试的分数为30分,有22 %的地区分数为30~40分,还有15 %的地区分数为50分,个别地区达60分、100分,而厦门地区曾在2009年中考体育中,分数为15分,这是全国实行体育中考以来最低的分数[15]。由此可见,体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分值低、地位低、被重视程度低。
目前,中考体育加试的成绩递增为“50分”的地区逐渐增多,并列入中考总成绩。有了政府政策和文件的出台,这令很多专家、研究者既产生了欣喜又存有疑惑。欣喜在以为政策的出台与文件的下达会令学生、家长及学校在体育的认识与行为上产生巨大的变化,能够一改体育过去的劣势地位和局面,在重视提高体育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体育在思想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使青少年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能够得到体育的良好行为与优秀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例如,青少年尚武精神的培养、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可以顺从中考体育加试改革的路线产生转变。但事实上,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形势发展并不与此相符,这也是困惑所在。目前,由此产生的是现在所看到并逐渐熟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恶补”。现在,学校体育已被考前体育“恶补”逐渐替代,因为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均认为“恶补”有可能得到一个很高的体育成绩,有助于实现升入重点高中。
综上所述,体育只是一个“分数”,而这个“分数”的获取的途径已从学校体育教育转变为体育“恶补”。这样的现象让体育失去了其原本的教育目的和意义,俨然成为青少年升学的手段;让学校体育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方向与核心,而尚武精神教育成为青少年的思想负担。尚武精神在青少年身上的教育出现严重缺失,这是体育“恶补”所无法弥补的。
3结语
青少年是我国的主力军,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少年这一代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青少年一代应当承担起国人应有的社会责任,传承并发扬国人应有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在青少年身上就能够折射出一定的作用与价值。
尚武精神,浓缩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它强化民族认同,突出展现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对培育和振奋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是强有力的工具[1]。尚武精神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等方面责无旁贷,价值昭然。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对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强大的塑造力,青少年智商高、情商低、可塑性强,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尚武精神,使其切身体会到,只有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心理抗压力、顽强的精神,才能敢于正视竞争、克服困难、勇于拼搏;国家应当将尚武精神教育纳入到学校体育教育的政策法规当中,并讨论研究相关的教育要求与评价,学校体育教育冲破当下束缚,与尚武精神教育良性结合。如此循循善诱,引导青少年逐步懂得尚武精神的教育作用、学会在体育中寻求尚武精神教育、还原其本应具有的勇武强悍、坚韧刚烈的性格特质、体会尚武精神教育赋予的价值,坚忍不拔地去实现自我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永杰.“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传承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2.
[2]李杰,李龙洙.简论梁启超的“尚武”体育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1):21-22.
[3]张启华.“独二代”需要“尚武”精神[N].重庆日报,2013-02-28(3).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2015-03-14].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4.htm.
[5]百度百科.学霸[EB/OL].(2015-05-21)[2015-03-14].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75599/12669495.htm.
[6]姚宝暄.山西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及分类特征[J].晋阳学刊,1988(2):4-6.
[7]宿继光.明清山西武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探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6.
[8]梁浩波.“体育家教走俏市场”现象的原因剖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66-68.
[9]陈虎,范丽.第6次全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的研究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2,33(1):42-46.
[10]熊晓正.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1997(3):19-21.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Z].教体厅函[2004]33号,2004-08-02.
[1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教体厅函[2006]13号,2006-12-20.
[13]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研制开发集体竞赛项目的通知[Z].教体艺司[2005]23号,2005-03-23.
[14]张丽艳,杜放.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14(6):19-26.
[15]徐烨,刘礼国.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6):93-94.
[责任编辑魏宁]
Analysis of Sociological Factors for the Martial Spirit Education Among Adolescent
DUAN Hui, GAO Ming, HAN Shang-jie
(P.E. Department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The Martial Spirit is a Concentrate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most direct and prominent way to show the national spirit. Thus, it is the best tool to cultivate and inspire 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spirit and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adolesce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ociologic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s the Martial Spirit Education Among adolescen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literature. Conclusion: The spoil from family toned down the cognition of martial spirit to adolescent; The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is not connected with the heritage of martial spirit; the weak report from mass media disintegrated their impression; policy docu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lack of requirements and evaluation of martial spirit education; sports “cramming” increasing also cannot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martial spirit education.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adolescent sports spirit, especially the martial spirit education, and to carry forward the martial spirit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would be more conducive for the adolescent to develop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improve their physical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 great way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adolescent; martial spirit; school sports; Phys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6)01-0019-06
作者简介:第一段卉(1981—),女,山西武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ELA130435)
收稿日期:201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