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埃博拉“敢死队”
2016-03-02华南
华南
2015年12月5日,在南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对非十大合作计划之一,“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中,我国将参与非洲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
作为国家援非重点之一,我国将在塞拉利昂援建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基础上,建设中国-塞拉利昂病原和热带病防治研究中心,并最终推动其发展成为塞拉利昂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帮助塞拉利昂建立非洲先进的公共卫生体系。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功不可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也特别为他们“点赞”:“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非洲发生了埃博拉疫情,我们给予帮助;马尔代夫首都遭遇断水,我们给予支援,许许多多这样的行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
2014年5月,埃博拉病毒悄无声息地潜入西非国家塞拉利昂。不知病毒来源,没有防治疫苗的药物,一时间,埃博拉病例数呈“指数式”增长,塞拉利昂迅速成为西非疫情中心,牵动全球关注。
疫病无国界,患难见真情。2014年9月13日,一个搏击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的征战令从中央军委发出。这份由习近平主席签署的命令,由总后勤部下达给解放军第302医院。仅用三天时间,302医院就完成了人员抽组、方案制订、物资筹措、防护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解放军首批援塞医疗队集结完毕。9月16日,这支由临床、护理、感控、检验、药学、政工和后勤保障30人组成的医疗队临危受命,踏上征程。这是我国首次整建制抽组卫勤力量派往西非执行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医疗队在雨季降落到塞国首都弗里敦国际机场,他们连夜赶赴中塞友好医院,冒着暴雨搬运物资,在酷暑中改建传染病医院,从“零”开始培训当地工作人员。仅仅过了两周时间,中国军医就开始接诊,留观埃博拉病人,并迅速创造了日均收治病人最多、在院病人最多的记录。仅仅40天的时间,收治病人总数跃居塞国各医院第二。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不仅惊叹于“中国速度”,更是表达了对中国这位“真正朋友”的感谢。
在两个月时间里,医疗队争分夺秒、加紧备战。他们借鉴防控“非典”“甲流”等重大疫情处置的成功经验,从零做起,将中塞友好医院由综合性医院改建为满足烈性传染病收治要求的专科医院。
中塞友好医院除了30名解放军医疗队员外,还有近百名当地工作人员,他们与解放军医疗队员并肩战斗。塞拉利昂除了埃博拉疫情外,疟疾、霍乱、伤寒、拉沙热、马尔堡出血热等发病率也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医疗队员的生命健康。尽管工作压力大,感染风险高,但医疗队充分发挥自身在传染病诊治防领域的技术优势和防控经验,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采取了科学的防护措施,确保了全体队员的健康平安。
在两个月时间里,医疗队共收治留观患者274人,其中已确诊埃博拉患者145例,排除疑似患者79例,中塞友好医院成为塞拉利昂日均收治病人最多、住院病人最多的留观中心。
打赢60天生死战,2014年11月16日下午,解放军首批援塞医疗队在圆满完成埃博拉疫情防控任务,并与第二批医疗队顺利实现轮换交接后,搭乘专机平安回到北京。在这60天里,医疗队最大的工作是诊断和治疗埃博拉病。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医疗队员的角色不仅仅是医生,甚至是从工作人员做起。“我们要去设计病房,改造病房,搬运物资,整理资料,写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给国内相关的机构和医院做一些材料汇报。同时我们还要参与国际交流。在西非抗埃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国际大舞台,各个国家都有很多的援非抗埃的活动。”
自2014年9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分三批奔赴塞拉利昂执行为期半年的埃博拉疫情防治任务。他们被当地人称为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