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当代浮雕艺术的社会性

2016-03-01范楠楠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浮雕场域艺术家

范楠楠

本文聚焦浮雕艺术与大众心理的偏差所存在的问题,沿着社会性、场域性和功能性三个方面推进,剖析当代浮雕艺术的社会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艺术修养的提升,社会评价日益成为评判当代浮雕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当代浮雕艺术创作不能只是艺术家单方面的思考过程,还需根植于特定时代的公众心理、空间场域、功能形塑等社会性因素,彰显作品“接地气”的艺术感染力。

当代浮雕艺术的公众心理

由于艺术鉴赏能力、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的限制,大众对当代浮雕艺术的鉴赏旨趣更具平民化与通俗性,更倾向于浮雕的具象特征如造型、外观、色彩和体量,以及是否能与周边环境相符和融洽,因此,大众对于浮雕总是发出“好看!好大!好真!”等赞叹。然而,由于审美水平、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的专业性,艺术家对于浮雕的创作心理更加偏向于抽象层面,例如,有一些艺术家力求设计出可以洞察社会心态和文化心态的抽象作品,以抽象浮雕表现社会现象等等。这种创作心理和大众趣味的差异性凸显出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困境。

突破困境的路径在于艺术家艺术创作心理与公众审美旨趣的契合,在于艺术家对公众共同社会心理的理解与把握。尽管当代浮雕艺术的形态、质感、色彩等都会影响大众心理感受,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阅历的人对浮雕艺术的欣赏趣味也确实千差万别,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大众心理仍然存在共同点,即存在一些并不受公众职业、性格、年龄等影响的共同社会心理:“完整的序列、变化而统一、和谐而优美的浮雕都会带来愉悦的感受;相对而言,不平衡构图的,运用过强对比的、极不协调的色彩和眩光等浮雕则会令人感到紧张;而空间位置、方向和尺度模糊、不稳定的形体等则会让人感到惊恐”。而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心理原型的影响。“原型是一切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先天因素,原型迫使人的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范式”,通常来说,人类都具有对于出生、死亡、母亲、英雄等共同的心理原型。例如,无论是具有普通鉴赏水平、倾向于具象感受的大众还是具备一定艺术造诣、善于解读抽象形象的雕塑师和艺术家,在面对英雄主题的烈士浮雕时,心理感受上都会契合于内心的“英雄原型”——即英雄都应该具有英武刚毅的特点,因此,被称为中国浮雕里程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浮雕(图1)获得了公众与艺术家的一致认同。

当代浮雕艺术的空间场域

“场域作为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可用于调节社会结构与文化实践”。一方面,艺术家根据空间场域的限定因素,在浮雕的风格、意境、功能、形式、尺度配合上与之关联,形成特有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浮雕又激发空间场域的活力,反过来促进视觉审美的空间延展。因此,当代浮雕艺术创作尤其需要重视对空间场域的分析。

不同空间场域(如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深刻影响着浮雕艺术的创作。比如,置放于私人空间的浮雕往往是室内浮雕,尤其是在一些别墅或较大套房中的浮雕往往选择置放于客厅、主入口等会客区域,以期向客人们充分展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在浮雕设计上就往往强调体现主人的个性。因此,这些浮雕或是选择淡泊雅致、含蓄宁静的题材与形象,或是用加强对比的手法营造独特的视觉感染力,以增添整个私人空间的艺术文化气息,营造一种温馨、优雅的场域环境。

由于公共空间类型多样,不同公共空间的浮雕有着不同的空间场域,相应地,浮雕艺术创作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酒店大堂、机场候机大厅、歌剧院入口、重要的地铁站等形象空间的人口流动性较大,这一场域不适合放置体量较小的浮雕,比较适合放置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历史文脉的题材性大型浮雕,尤其是放置在醒目的墙面上,或衬托和美化城市形象,或叙说城市历史,让人产生独特的视觉心理作用。北京圆明园地铁站的浮雕(图2)就非常具有典型性。该浮雕画面以代表性的圆明园建筑(西洋楼)残柱为背景,以御题《圆明园四十景》的文字形式为内容,加上建园、毁园、烧园三个“历史年号”,给人铭刻于心的视觉心理作用和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而且,进出站通道墙壁为黄、褐色马赛克,与站厅站台内的暗黄色格调相谐调,营造出一种历史怀旧的氛围,为人们了解北京的城市文化和民族苦难历史提供了艺术展示空间。又如,广场、园林、公园等休闲空间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放松、交流的场所,浮雕作品就既要体现艺术语言的通俗性、品赏性,又要注重体现艺术与公众的交流性,构筑“人、环境、浮雕”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凸显浮雕在整个场域中的空间表现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图4中的天津和平路步行街浮雕就展示了和平路悠久的历史,也起到标志性作用。再如,大型商场、购物广场等商业空间的现代感强、开放度高,适合放置醒目新材料新技术的浮雕以强化商业空间的动感,体现浮雕作品与消费者之间密切的心灵对话。图3中成都春熙路北口用花岗石雕制而成的成都风俗浮雕艺术墙,描绘了唐代成都的八大景观:庙会、花会、灯会、采桑、芙蓉、濯锦、织锦、酿酒。

显然,不同空间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当代浮雕艺术创作既要与场域空间的周边景观、自然环境元素相协调,又要在内容与形式上服务于空间场域的功能、主题和风格,尤其是要注重特定场域空间中浮雕尺度、造型、含义等与公众的对话。

当代浮雕艺术的功能形塑

当代浮雕艺术的社会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记忆丰碑、美化环境、标识功能、教化启迪等四类。一是记忆丰碑功能,即刻画再现某一历史事件或伟大的英雄人物,以供人们瞻仰、怀念、纪念,有助于于勉励大众和起到宣传教育意义;二是美化环境功能,即以优雅的形体、韵律的线条给空间带来视觉亮点;三是标识功能,即在特定场所中起到辨识的标识作用,让观赏者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四是教化启迪功能,即通过积极向上、寓意深刻,感召力强的艺术作品,使观赏者深受启迪、感同深受,“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指导意义,艺术性与感化性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

实际上,一件优秀的浮雕艺术作品往往能形塑多种社会功能。例如,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开埠广场的《吴淞百年开埠》浮雕就形塑了四类社会功能:首先,从创作题材上看,它刻画了吴淞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公众在感受开埠百年风云中得到启迪,具有记忆丰碑和教化启迪的双重功能;其次,从浮雕位置来看,浮雕直接位于吴淞开埠的原址,能够起到标识开埠纪念地的作用,具有标识功能;再次,从环境美学来看,该浮雕周边居民区与浮雕相得益彰,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因此也受到了周边居民的广泛欢迎。

当然,要充分发挥浮雕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形塑作用,必须增强艺术作品的公众感染力,使公众从浮雕艺术中能获得感动和启发至关重要。因此,当代浮雕艺术的创作既要考虑其地域性文化和公众审美心理,聚焦浮雕艺术语言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又要以自身特有的视觉逻辑引导公众理解浮雕的含义,尤其是要针对公众对浮雕的图式造型、色彩等艺术的心理传达进行创作设计,从而凸显功能内涵。同时,还要注重浮雕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如建筑、园艺、绘画等的相互整合,构建特定的空间氛围,以整体感知烘托浮雕艺术的社会功能。

最后,社会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浮雕艺术的推广和浮雕知识的普及。探索依托浮雕专题网站、浮雕创意产业发展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意融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不断地普及浮雕知识和传播浮雕艺术是当代浮雕艺术形塑社会功能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泉州华光学院)

猜你喜欢

浮雕场域艺术家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浮雕圆圈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出错的浮雕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为了浮雕造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