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立体主义造型与中国民间剪纸造型的渊源
2016-03-01张洁
张洁
在深入探讨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与西方立体主义之后,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的关系。立体主义注重理性分析,对结构的把握比较到位,从空间、色彩、透视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剪纸取材于生活,朴实生动,将生活中的物体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独特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它们都是本真意识、直觉思维的体现。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这种直觉思维的产生背景是不同的。
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西方艺术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立体主义注重理性分析,对结构的把握比较到位,它开创了新的美学体系,从空间、色彩、透视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对立体主义艺术影响最深的是被称之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塞尚前期的作品基本上是用印象派的手法进行创作。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成就。他认为这并不是他的审美取向。在他的后期创作中,他开始刻苦钻研物体内在的造型规律,尊重自己的直觉。
剪纸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家们没有经过西方焦点透视等技法,他们的创作朴实生动,取材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物体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独特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剪纸在中国的历史很久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它已经发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诚然,科学的写生能力给了我们很多方便,它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但是这种造型能力只适合画静止的物体。如果是活物,我们还要给它限定自由。早在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人们都比较熟悉的毕加索、马蒂斯、塞尚等艺术家,他们厌倦了那种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导致的造型艺术单一模式,他们向东方、非洲艺术学习,创造了不同的流派,让人们品味到了新奇的艺术创作手法。
柏格森是20世纪法国的哲学家与理论家,他对艺术创作有很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站在事物的外面观察,这是一种客观的方式,属于理智型的:另一种是进入事物的内部,是绝对的、内在的,属于直觉型的。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不外乎这两种方式,相应的艺术品也产生两种风格。但在艺术创作中,柏格森更加推崇的是直觉型。这在当时成为一部分艺术家创作的基本信条与理论依据。比如立体主义代表毕加索、塞尚、高更等。他们用新的思维模式取代以前的创作方法,这正是立体主义画家们内心的直觉感受。柏格森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正符合中国民间剪纸艺人的心态,在他们眼里,剪纸画面上并没有大小比例远近高低、虚实有无、具象抽象等现代绘画所遵循的理论原则,它只是民间特有的一种平面构图方式,虽然其中包含着文化传承或者环境因素,但总体上是本能的、直觉的表露。这种非秩序现象更主要的是源于生命的体验,这种生命体验是剪纸群体心性与行为的内在融合与反照。
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产生于相对封闭的农村环境中。从表面看,民间剪纸艺术家的本真意识里,有对原始图腾的崇拜,有人类孩童时代的淳朴自然,还有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的诉求。剪纸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超越了对原始文化的依赖,超越了孩童时代的简单思维,是一种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是对世界的真的认识。这显示出民间剪纸率性、不做作的特质,同时也勾画出民间剪纸艺人在现代社会所坚守的纯正品质。
很多东西转瞬即逝,难于捕捉,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珍贵,它首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所以,直觉感受在审美感受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态正是直觉思维的体现。她们随心所欲、想怎么剪就怎么剪、自己认为怎么美就怎么剪的自我情愫和直觉思维。剪纸大师库淑兰,她的作品不求形似,有人问她,为什么人像是侧面的,眼睛却是正面的?她说眼睛哪有正面的、侧面的。她这样的回答说明她没有被束缚,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剪,打破了科学的透视原则。直觉思维的这种模糊特性,决定了它既不是感官所能直接感知的,也不是理性思维可以推究的,惟一的可能是凭直觉来领悟。
中西方文化不同 , 中国人看待某个事物善于从全局出发,把握整体的运势。而西方人善于从局部开始,经过推理,达到对整体的认识。把握整体的运势比较难,我们的弱势就是不善于逻辑推理,但是我们善于用意象思维。中西文化差异这么大,但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却相似,这是因为中国民间剪纸艺人和西方立体主义艺术家都运用了直觉思维来创作作品。但是这并不说明两者是等同的,中国思维没有经过分析阶段,而西方人的思维却是经过了理性的分析阶段的。中西方艺术是相通的,但是形成过程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家是在经过了漫长的传统绘画之后,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对传统观念进行了革新,而中国民间艺人是通过对大自然最直观的印象进行的率性创作。
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笔者最大的感悟是,不管是直觉的还是理性的,我们都应该大胆创新,不能机械复制。也许初期的作品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它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