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微雕艺术的特色表现形式

2016-03-01方双洁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核雕微雕橄榄

微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殷商时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微小图案和文字,既有篆刻艺术技巧,又讲究布局,可称为最早的微雕作品,通常这些作品,刀法苍劲,秀丽逶迤。战国时期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就如同众所周知的《刻舟》,即是中国微雕历史上的经典之作。那所谓微雕,即是微型雕刻,人们称之为"神刻"、"微刻"等,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发丝上雕刻,其作品通常富有立体感,在显微镜和放大镜下呈现出绝美的姿态,故历代称之为绝技。唐、元、明、清时便有诸代微雕名家辈出,至今仍有遗作流传于世,更是风格各异。

微雕艺术其艺在“微”、“精”,愈是细微,精巧,愈需要雕功,愈需平和耐性,如此,方能产出精品。微雕施工面积极其微小,需得屏息静气,神思并重,一气呵成,所以微雕乃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微雕的雕刻师首先得是书法功底厚实,再者得有绘画底蕴。微雕作品应当是寓意深刻,还应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意在精”。

微雕亦讲“材”,其雕刻之物材质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一点的瑕疵,也许会因为这些细微的瑕疵而破坏了一个精细画面。除在材质上讲究,在微雕的刀具选择上也得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一统。而核雕为微雕的一门独立门派,其雕刻的首选之材有橄榄核、桃核、杏核。

明代始,随经济的发展核雕由最先驱凶避邪的祥符转变至把玩谴兴之物,如今,核雕已俨然成为文玩市场的新宠,根据各地的地域风情,大致是有“南工”和“北工”两大风格。核雕盛于明代,彼时,文人墨客和朝廷显贵们把它同珠金玉器挂在一起,作为身上的装饰佩件和扇坠,显示其特殊的身份。民间则穿孔成坠,以其辟邪。果核原是弃物,因了艺人的情怀,它们便有了可贵之处。

清代始,核雕在我国的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比较兴盛,且雕刻题材丰富。应了各地风情,例如“十八罗汉”、“八仙过海”、“关公”、“童子与寿星”、“观音菩萨”等传统佛仙题材常常为艺人雕刻。雕刻技艺经明清发扬后一代代流传了下来,目前在吴中、东山一带,搞核雕工艺的民间艺人倒不少。大都仍以传统题材雕制为主,现市场上常见到的罗汉头、观音、松鹤童子等工艺较为简单的核雕也批量在出售。明清时期核雕也曾造就了一批艺人,如明代常熟的王叔远首创橄榄核雕制“东坡夜游赤壁”之舟,舟上舱轩篷楫,什物俱全,镌刻的苏东坡等五个人物,更是精妙传神。除此外,还有明代的夏白眼,相传在一颗橄榄核上,雕刻了十六个婴儿,每个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是眉目之间,喜怒神情栩栩如生,又刻有荷花飞禽,姿态个个不同,在当时也被称为一绝。康熙年间苏州有位姓金的老者,亦善核舟之雕,人称“有刻棘镂尘之巧”;乾隆年间的陈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舟长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苏东坡外,有客人、客妇、艄公、书僮等八人,人物神态自然、宁静、超逸,个个刻画精致,在放大镜下看光影迷离。舟底刻赤壁赋全文,其刀笔工夫令人叹为观止。如今,陈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传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民国年间,吴县香山人殷根福以橄榄雕刻罗汉头成为核雕名家。

当然,作为微雕工艺的从艺者,笔者早已习得娴熟的雕刻技艺,所以笔者以为一件好的微雕作品必须得是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如今,微雕已经渐渐成为人们闲暇时把玩和收藏保值的新宠。再者,个人的审美观会对作品产生的不同评判标准。这里,笔者以为,一件微雕艺术品得有好的内涵,就题材的新颖程度,是否能让人回味,是否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关键所在,一件立意深远,意蕴十足的微雕艺术品着实是价值无法估量。

其次,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刻工和布局也是评鉴一件微雕艺术品的另一切入。一件核雕上品,在刻工和刀法上往往是恰到好处,自然入微的。在布局上,通常比例恰当,特别是人物的作品,其头、躯干、手足,一定得协调。就如这几年笔者所雕之物《渔翁得利》,虽称不上上乘精品,倒是亲历亲为,起初并不好把握头与躯干的准确比例,反复雕研之后便抓住了神韵,对于人物的雕刻,神态和韵味还是“灵魂”所在,“活灵活现”的作品并不好把握,重点要看人物的脸部肌肉表达和眼神表达,如动态的人物更要抓住其气韵神采。反之,劣态的作品则就显得呆板,如死水一潭。

再说及,微雕作品的材质,选材亦是十分重要。根据雕刻题材和款式的不同,所选材料也讲究。大核,显得气派,但稀少。特小核,难刻,也稀少。这两种核本身价值很高,极受市场亲睐。其次,材质的色泽。色泽深红的核子质地坚硬,容易出包浆,不易开裂。核子是否饱满,饱满的橄榄核显得“大气”,雕刻成品后给人一种悦目感。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渐会产生表里如一的深橘红色和紫檀色。但如果是做假的核色,核包浆则呈浅橘红色和黑红色。当然如若能熟记和掌握古核雕各个时代的构件、造型、工艺风格特征,熟知各个时期雕刻工艺品艺术风格的沿革,那对于鉴别古微雕的真伪会有很大帮助。

说到此处,笔者日前雕制的核雕《知足》均不及二寸,型小如一叶片,光影之下核色表里如一,虽称不上上乘精品,倒也是造型古朴浑厚。以核稍大,壁厚,质地坚密细腻的核,雕法上则更倾向于清代的核雕,对于人物的雕刻更注重于写实和逼真,当然,其神态自然、宁静、超逸,雕法上也算是利落醒目,棱角分明。线条直,边线流畅,方圆合于规矩,棱角分明,人与物连接较密。题材上虽属传统题材,细节处理上倒还满意。

对于微雕艺术品,是以小见大、微中求精的艺术,在微雕作品常常呈现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兼有山水、篆刻等书法或绘画,虽然细微但若是置于放大镜之下便如同宏观视觉般精美壮观。果核原是人们食后的弃物,但是小小的果核在古代就成了艺人们发挥想象和施展刀技的载体,橄榄核、桃核、杏核都是核雕的首选材料,因其体积微小工艺精难,因此在众多的雕刻中核雕反而显得特别的可贵。例如笔者的《满载而归》和《怪罗汉》,在小型核上采用雕、刻、塑等工艺所作。选取佛教经典人物为题材,根据橄榄核特有外形,结合罗汉神态,所刻出来的核雕作品。神态各异,惟妙惟肖,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为核雕艺术品中的精品制作。起初,微雕的“施工面积”极小,所以没能有相当高的功底和熟练运用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

笔者因喜好核雕这门艺术,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练习,倒是琢磨了适合自己的章法,在刀法上也能“控制自身脉搏跳动”,使之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进行雕刻。这里的静止不是指心跳的静止而是通过两指上的脉搏跳动力同时相互抵消在刀柄上使之相对的静止。动中求静,静中带动,收视反听,意在刀先,意动则刀行,一切皆在意念中。这如同中国的武术功夫,需要长时间的刻苦练习方能操刀游刃有余、一气呵成。如笔者创作的核雕作品《悟》,充分展现了清代核雕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精巧玲珑,人物造型注重写实,脸部雕刻更着重于逼真,雕工刚劲有力,线条直,边线流畅,方圆合于规矩,棱角分明,人与物连接较密,镂雕很少留有钻孔痕迹,浮雕地子磨得较平,略留刀痕,磨工细。

核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微雕艺术品之一,是我国的民间艺术奇葩,它正在绽放,然而至今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笔者也希望随着市场的发展能够带动,毕竟它曾是世间一奇葩艺术,当然仅仅是凭借着笔者的绵薄之力是无法改变现状。如今,高档微雕原料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微雕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根据目前微雕业的发展及出现的问题,笔者多希望有关部门亦能加强市场管理,保护个人作品的知识产权以及消费者权益;加强对微雕艺人基本技能及艺德修养的培训,鼓励创新,多出高水平佳作,以缓解当前微雕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窘境。

(作者单位:太原市迎泽区方双洁木雕工艺品店)

猜你喜欢

核雕微雕橄榄
“核雕”进校园
核雕文化,非遗传承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冬清肺火用橄榄
漫谈现代微雕艺术
橄榄情
核雕:天地之宽,显于方寸
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