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榫卯结构在传统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2016-03-01李忠勤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夹头榫卯家具

李忠勤

榫卯结构在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和传统家具的设计中应用广泛,主要功能是将横材、竖材、框角、平面等结构部件结合为一体,以求通过各种形式的榫卯结构传递力的均衡,达到整体的稳定坚固。采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器件,不仅端正方直、结实耐用,而且维修方便,不容易变形散架,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关联性、含蓄性等特征,古拙朴实,环保耐用,真正体现了匠心的艺术,对传统家具设计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榫卯结构虽然只是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工艺,但制作复杂,工艺水准要求高,做工特别考究,而且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各种建筑、家具的制作中被广泛应用。对于中国传统家具中的高型家具来说,不仅结构要求牢固,而且在搬动时更要求方便。得益于早期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影响,中国传统家具也要求采用精密科学的榫卯结构,通过凹凸的起伏,相互穿插,阴阳互抱,错落有致,形成红木家具的结构关节,从而让每个部件牢固的连接成一个整体。

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也在不断的改良创新,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家具制榫工艺,是中式传统哲学与力学、艺术、环境、材质相结合的产物和传统制榫文化,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精髓部分,为现代人留下了数之不尽的艺术文化遗产。因此,对于没有采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来说,根本就称不上是中国传统家具。

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种类繁多,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而使榫接的变化差异很大,各种各样的榫接形式不胜枚举。特别是明清时期,根据拆装的明清家具构件绘制出格角榫、夹头榫、插肩榫、粽角榫等二十多种榫卯结构,可以说是对传统家具结构早期的基础认识。同时根据构件的具体位置对传统家具的结构进行总结分类,可以分为:丁字形结合、趱边打槽装板的接合、立柱与墩座的接合、外加的榫梢。

格角榫、夹头榫、插肩榫、粽角榫结构的应用

格角榫主要应用于桌案、椅凳、床塌等家具的设计,以达到棱角分明、转折标准和用材坚固的作用。屉心采用棕索、藤条编织形成的制作技法,一般叫做“软屉”造法。木框通过采用“趱边格角”的结构,长一些,同时在两端有出榫的叫做“大边”;短一些的,同时两端有凿眼的叫做“抹头”。我们经常看到正方形的托泥,大多就是采用这种造法,通过出榫的两根当做大边,有凿眼的两根当做抹头,通常在大边除留长榫外,还在横材下端与竖材上端加留两种三角形的闷榫与明榫的小榫。抹头上一般都用透眼凿榫眼,并在边抹合口处的格角各斜切成四十五度角。对于凳盘、椅盘及床榻屉来说,通常都有两根带,软屉由于承受重量后产生凹垂,因此在两根带的中部也不能向下弯曲,之后两端再出榫,和大边进行连结。

夹头榫作为一组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榫卯结构,主要发展于北宋时期,是通过把高桌的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与牙头,形成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在制作时,把柱头开口的造法运用到桌案腿上端,嵌夹两段横木,顶端出榫,把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以便与桌案案面的卯眼结合,之后再把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变成了夹头榫的牙条,最后有在牙条的下面加上牙头。夹头榫的优点就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结构稳固,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产生变动,又可将桌面的重量分担到腿足上来。

对于插肩榫来说,也是一种常用于案形家具中的榫卯结构,虽然在外形上或者夹头榫上有些不同,但是在结构上还是有共同之处,腿足的上端开口,用以嵌夹牙条的备用,之后再通过顶端出榫和案桌面结合,腿足上端外侧被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如果遇到腿足跟牙条结合的时候,槽口就容易和斜肩刚好吻合,就可以形成齐平的表面。如果遇到了腿足同时承受桌案压力的情况,当腿足的开口嵌夹牙条,而牙条又剔槽嵌夹腿足,就会引起牙条和腿足扣合的很紧,这时案面压下来的重量如果越大,牙条和腿足扣合也会越来越紧,桌案的结构便更加牢固,形成稳固合理的结构。

粽角榫,由于外形非常像一个粽子的角而被世人所知,在桌子、书架、柜子等家具的设计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整个家具的每一个角用三根方材结合在一起,美观精致,但是由于榫卯结构非常集中,因此一旦用料偏少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体的牢固。

丁字形结合结构的应用

丁字形结合在家具设计上的应用是最广泛的,榫卯有“透榫”和“半榫”两种结构。无论是大桌、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还是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利用透榫的榫头穿透榫眼,断面木纹外露,牢固稳定;无论是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的相交,还是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利用半榫的榫头不穿头榫眼,断面木纹不露,整洁美观。

丁字形结合又分为圆材和方材。对于圆材丁字形的结合来说,有两种情况:横竖材一样粗、腿足比枨子粗。当遇到前者的情况时,就要用枨子裹外皮来做肩,榫子就要留在正中间;遇到后者的情况时,如果腿足和横枨没有交圈的话,枨子的外皮就要退后,和腿足外皮不能保持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如果是交圈的话,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利用枨端的裹半留榫,外半做成肩的造法。

方材的丁字形结合通常用交圈的“格肩榫”,且有“大格肩”和“小格肩”的区别。宋代《营造发式》小木作制度中的“撺尖入卯”即为“大格肩”,又分为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造法。特地将格肩的尖端切去的做法称为“小格肩”。通过这种方法,在竖材上做卯眼时可以少凿,以提高竖材的牢固度。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帖实在一起,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有“实肩”之称。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为带夹皮的格肩榫,有“虚肩”之称。

当遇到横竖材一前一后且不交圈的情况下,就要使用不用格肩的“齐肩膀”的造法,又名“齐头碰”。如果横竖材均为方材,且在一个平面上,那么只有粗糙的家具才不格肩,而用齐肩膀。在匠师心目中,齐肩膀一种是简便的一种造法,很少采用。例如,精致的明清前期的椅子,大部分四周全用格肩榫,较粗糙的则正面用格肩榫,侧面和背面用齐肩膀,更为粗糙的四面只用齐肩膀。

趱边打槽装板结合结构的应用

早在西周时期,青铜器上“趱边打槽装板”的造法已得到体现,这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一直以来,“趱边打槽装板”作为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在家具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不计其数。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其一,把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以便薄板能充当厚板用。其二,因气候变化木板难免胀缩,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横向的胀缩最为明显,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更应该为木板的膨胀留空间。其三,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其四,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

立柱与墩座的结合结构和外加榫梢的应用

立柱与墩座的结合主要用于那些占平面面积小、形体高且又要求它站立的座屏风、衣架、灯台等,通过采用厚木作墩座,上面凿眼以便能够矗立一根木柱,前后或四面用站牙来夹的结构。例如,明清前期墩座常用的抱鼓,为的是在站牙之外又有高起而且有重量的构件,挡住站牙,加强它的抵夹力量。此外,在木工中,因曾受木材性能的限制,有些木材本身无法造榫,只能另取木材造榫,用“栽榫”或“穿销”的办法把两个构件连结起来。如,厚板拼合时要在拼口内栽榫、凿眼粘合;床围子、透阁橱上的各种用趱接门簇的方法造成的图案装饰,如四簇云纹、十字套方等,常用栽榫加以组合。

总而言之,榫卯结构无论是外在的精湛工艺,还是内在的文化精髓,都能很好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家具设计有很多指导和借鉴。榫卯结构的相互作用使得家具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严谨性,在设计中应该要非常重视的,在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也应该使家具具有一定的严谨和理性。无论是格角榫、夹头榫、插肩榫、粽角榫的结合还是凹凸结构的联系,都是一种整体、厚重的外在体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志威古典家具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夹头榫卯家具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拉伸机夹头结构形式及楔块角度的选取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一种弹性夹头的研制
《榫卯》
电极夹头自动吹灰系统介绍
榫卯构造在现代空间装饰中的创新应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