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女觅夫婿过尽千帆皆不是
2016-03-01杨林卜昌炯
杨林+卜昌炯
上帝赐予女人800万种美丽,而王珊从镜子里只看到了自己最不美的一面。
这种感觉来源于她28岁却依旧独身的境况。平日里,她喜欢用一种混杂着伤感与戏谑的口吻来介绍自己还没有男朋友的事实,并以此悼念匆匆而逝的青春。
2015年12月30日,是王珊28周岁生日,按照中国传统的虚岁计龄,过了这天她就29岁了。“为啥就不能直接就跳到31号呢,或者直接就元旦。”她给远在北京工作的好友发微信,末了加上一句,“我就希望这一天快点翻篇。”
那天是周三,从早上7点20分起床,到8点15分出门上班,王珊说了不超过十句话,剩下的都是母亲在说。整个早间的对话依旧是老调重弹,母亲督促王珊快点找男朋友,透露元旦要去见的相亲对象的家庭条件—国企上班,家里有两套房,和王珊年龄般配。
“你又长了一岁,马上30了,我昨晚愁得连觉都没睡。”母亲把这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了三四遍。每说一遍,她都会停下手里的活计,盯着王珊的方向看,一脸的恨铁不成钢。
王珊家住辽宁本溪,这是一座总人口170余万、土地面积不足8500平方公里的北方小城。钢铁是这里的支柱产业,城市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按照媒体对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本溪只能算是四线城市。
在这个依旧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小城里,王珊度过了自己出生至今的几乎全部时光。她在本地念完大学,然后在离家不到3公里的地方工作。偶尔,她会坐一个小时的火车去一趟省会沈阳;除了一次单位组织的北戴河度假外,她还没有出过辽宁省。
客观地说,这个女孩身材丰满,姿色中上,兼具性格温和。但是眼看着身边的伙伴们一个个结婚生子,她却实实在在地被“剩下”了。
“两三百人总有了吧”
从24岁开始,王珊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相亲,介绍人囊括了家族里的亲属、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同学、生活中结识的朋友、单位同事,乃至小区里并不那么相熟的邻居等。这些人保证了她每个月可以见到4位以上的相亲对象,对方身份从医生、教师、健身教练、二人转演员到民企老板不一而足。
王珊没有也不愿统计这支庞大相亲队伍的具体数字,“两三百人总有了吧”。她为此曾遭遇尴尬,一次去参加高中同学婚礼,结果在现场遇到了两个曾经和她相过亲的男人。这种之前只在网络段子里存在的桥段,如今成了王珊生活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相亲生涯中,她练就了一项技能,只要听到介绍人的只言片语,就能将对方的形象、收入和家庭条件猜个大概。这得益于她多次相亲积累下的经验,也得益于小城市人际圈子的相对狭小,“说白了,这个城市里,叫得出名字的工作单位就那么几家,里面的福利待遇、职工的大致社会阶层和背景根本不是秘密”。
过于频繁的相亲让她时常陷入混乱,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不过她和父母统一的筛选框架始终坚定不移—工作稳定,有可养家糊口的收入、没有家庭累赘的城市户籍青年,这是最起码的指标,而外貌、身高、兴趣爱好等被无形弱化。
作为本溪市的经济支柱,钢铁产业为当地相当大一部分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王珊的相亲对象中,有一半以上都来自钢企。她的父母也在钢企工作,身边有不少姐妹也选择了嫁给钢企员工。相对丰富的福利待遇给这些年轻人的婚恋行情增加了筹码,而王珊和家人更看重的是国企职员工作稳定的一面。
稳定也是王珊个人的生活状态。她出生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整个青春成长期都在父母的管控下度过:不允许独自出远门、放学后必须立刻回家、每天定时汇报日程安排以及和什么人在一起。大学毕业后,她如愿找到了一份每天坐办公室的工作,虽然工资并不十分优渥,但她没有跳槽的打算。
对稳定和平淡生活的追求几乎渗透了这个摩羯座姑娘日常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交友圈子相对固定,她从没有过自由恋爱的经历。与很多年轻人不同,王珊较少上网,更喜欢看电视,对健康、法制类节目和一些家庭伦理剧情有独钟。闲暇时,她和母亲爱收集超市的促销宣传单,认真分析上面哪些东西值得购买,并对早市菜价的涨幅如数家珍。
大约每半个月,她会逛一次商场,然后去固定的几家餐馆吃饭。她不希望人生出现太多意外,工作、结婚、生子,最好一切按部就班。“工作已经稳定了,所以我接下来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把自己嫁出去,然后享受美好的婚姻家庭生活。”王珊告诉《博客天下》。
她差点就把自己嫁出去了。那是一年多前,她和一个相亲对象彼此都很满意,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5个月后,他们在双方父母的要求下订了婚,准备来年春天领结婚证。然而,就在随后的大年初一,出了意外。那天本来是约好了女方到男方家里过年的,“我早早备好了烟酒和补品,但是到了那天他突然说,你今天先别来了,一再追问下他承认和以前的那个对象又联系上了”。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王珊和家人整个春节都没过好。她翻出订婚时男方家里写给“王府”的婚书—它的装帧隆重而精美,书写格式规范又正式—然后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父母虽然清楚这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应过多干预,但出于“不能让孩子受委屈,而且这涉及家里的尊严和面子”的考虑,曾多次去男方家里讨要说法。不过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这桩夭折的婚事为王珊带来了长达半年的伤痛。她曾无数次深夜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反复倾诉“答应好的结婚他怎么就变卦了呢”。朋友被问多了,就劝她,婚姻不一定是必需品,“你可以期待和争取,可如果没得到,也未必过不好”。
对此,王珊并不认同。“谈恋爱,结婚,然后生孩子,专注家庭生活,人生才会完整,这不是女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吗?”她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我身边绝大多数的同龄女孩都结婚了,很多孩子都快读小学了。如果婚姻不是必要的,她们为什么都去结婚?”
她承认,这也是多年来父母一直对她灌输的观念。最近两年,父母明显加快了催婚的节奏,快速把自己嫁出去成了王珊“短期内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份家庭责任,落在独身女王珊肩上。
“爸妈会用大量的例子现实说教,让我相信嫁得好的女孩才是人生赢家,但如果嫁都嫁不出去,肯定一辈子都会过得很惨。”王珊说,在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城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长辈们的婚姻虽不至于都很美满,但是他们坚信,只有组织属于自己的家庭,开枝散叶,才能抵御外界的无常,例如孤独、疾病或者老所无依。而相比大城市而言的相对平淡生活,也让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来操心子女的婚姻大事。
王珊记得,有一次和母亲坐在一起看电视,连续剧里的北京女孩为了梦想放弃爱情,远走他乡,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王珊随口说了一句,“你看看人家爸妈”,母亲当即发火,“那你也学她去一辈子不结婚!这姑娘有她后悔的那天。”
来自家庭的压力让她在个人感情方面无端生出一种挫败感,从而更急于把自己嫁出去。她开始刻意比较自己和那些已经结婚的朋友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差距,就像一个学习“10万+”微信文章的公号小编。
她越来越矛盾。如果一位条件貌似不如她的女性朋友成功结婚,她会同时产生两种心理,一方面她想到如果对方都可以,自己一定也没问题,“但是又会郁闷,比我条件差的都嫁了,为什么还没有轮到自己”。
有时候,王珊会觉得至今单身这件事父母也脱不开干系。由于他们的严厉管束,才导致了自己恋爱经验匮乏,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她曾和朋友们抱怨:“之前一直防着我早恋,然后我一工作就催着我结婚,哪有这么容易呢?”
家人机械式的重复催促只会让她更加心情烦闷。几乎每一个长辈都曾问过王珊:“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这让她感觉无从回答,“什么叫我打算?这是我能决定的事情吗?好像我只要开始打算就能立马嫁出去一样。”
她觉得,父母作为过来人应该给她一些更为实际的建议,例如怎么才能得到对方的注意和好感,或者如何让异性觉得自己是个可以娶回家的女生,“而不是只会毫无建设性地提出问题,以及接连不断地给我提供相亲对象”。
王珊自认为面临的结婚压力比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里的女性要大很多。一个原因是,小城市的剩女数量相对较少,大龄而不嫁的情况并非普遍存在,这让王珊时常感觉孤立无助,“如果你身边没结婚的女生很少,就愈发显出你的另类和挫败,而且也缺少可以倾诉的对象”,她的家人也会因此不停地添加砝码。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经济条件和生活观念所致,王珊只能选择和家人住在一起。外出工作的人一年被逼婚7天,她要被逼婚365天。“工作之外的时间我不得不面对他们,躲都没地方躲。”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她问记者,“你不和家人生活在一个城市,如果父母整日打电话逼婚,你是不是可以不接?”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怅然若失了半分钟,“好羡慕”。
王珊曾经提议父母出资赞助自己一套房子,但是被拒绝,理由是结婚之前应该多陪伴家人。她试图通过和朋友外出旅行来让自己安静几天,同样遭到反对。母亲的原话是:“出去玩什么,给我老老实实在家里搞对象。”去年单位给她提供了去外地工作一段时间的机会,“我有点想去,觉得换个环境说不定生活会变化”,但是在众多家族长辈的极力反对下,她只能放弃。
几个月前,王珊曾转发过一篇文章到自己的朋友圈,标题略显鸡汤—《30岁女人,最美人生才刚开始》,全文的观点是,女人30岁才是初长成的年纪。这可能是她针对大女偏见的、一种轻柔的反击。
王珊已经不记得文章内容了,“可能是之前随手转发的吧,我也没当真。30岁这道坎,对于没结婚的单身女人只能是压力,你觉得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珊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