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16-03-01韩梦倩

现代金融 2016年9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供给改革

□韩梦倩

浅议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韩梦倩

2015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本文分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提出金融机构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及提出背景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农业供给侧改革全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三个字体现了本次改革的系统性与全局性,农业供给侧改革并非只是表面上的增加或减少,而涉及到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六个方面: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调结构,即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念,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提品质,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促融合,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去库存,即加快消化个别农产品的积压库存,千方百计把过大的库存量减下来,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减少陈化损失。降成本,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补短板,即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包括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等,推动农业全面、绿色发展。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

第一,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迫切需要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2015年,国内粮食产量达6.2亿吨,全年粮食进口量达1.3亿吨,尽管国内粮食总产量在持续增加,但是品种结构存在着产需矛盾,造成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同时,国内外粮食价格呈现倒挂,2015年12月,稻米、小麦、玉米国内市场价格比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价格每吨分别高出1320元、920元和600元。第二,农民增收缺乏新亮点。2015年,农民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分别占39.4%和40.3%,成为农民收入两个最主要的来源,然而,当前国家难以继续提高粮食政策性的收购价格,拓宽农民扩大就业的空间和增加收入的渠道成为迫切需求。第三,农业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长期以来,国内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等情况,农业产能透支带来的后果在逐步显现,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亟需扩大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提升。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进一步拓展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间。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大范围的改革,涵盖内容广阔,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无论是农业生产品种结构的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个别农产品积压库存的消化,还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为金融机构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大大拓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间。

(二)创造农村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虽然中央及地方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商业银行对“三农”的支持存在不敢贷和成本过高的现象,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依然存在诸多不到位之处,也无法有效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出,将催生更大的市场以及更多、差异性更大的金融需求,对金融机构加快产品、渠道、服务创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不断满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

(三)影响农村信贷投放方向。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呈现出供给水平低而需求要求高的突出矛盾,对信贷支持现代农业存在很大的需求。而与此同时,由于政策、市场潜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少金融机构感到优质信贷客户难寻。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出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升级等的逐步推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意味着信贷投向的转变,如何使自身的信贷投放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如何选取农村优质信贷投放对象、如何使自身信贷投放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用好这一新的增长点,将是摆在涉农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优势

(一)庞大的渠道网络。

据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报告》,截至2015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2.4万个,自助银行17.05万家,自助设备达82.88万台。人民银行公布的《2015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5年末,所统计农村地区拥有县级行政区2207个,农村地区人口数量9.3亿人,银行网点数量12.17万个,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1个,县均银行网点55.12个,乡均银行网点3.75个,村均银行网点0.22个。农村地区ATM设备30.92万台,POS 机638.05万台,其他自助服务终端19.16万台。布设助农取款点99.75万个,覆盖村级行政区53.49万个,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超90%,村均拥有量1.8个。由此可见,目前,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已经具备了庞大、系统的渠道网络,这些现成的渠道将成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支撑与坚实保障。

(二)丰富的金融产品。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数量巨大、品种丰富的各类金融产品,既面向城市,也面向农村,既面向单位,也面向个人,既包括各类资产、负债业务,也包括结算、代理业务等,丰富的金融产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也大大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农村金融产品亦如是,目前,针对农村市场,金融机构结合市场特点及需求,推出了丰富的融资工具、理财产品、支付结算手段,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了资金、服务支持。

(三)专业的人员配备。

目前,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接近800万,包括各类充分掌握信贷、理财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形成了管理、运营协调发展的良好经营局面。专业人员的存在,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不断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四)严格的制度保障。

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目前,金融机构针对各类管理要求、风险防范等,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完备的制度体系,为金融机构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制度漏洞而可能发生的诸多问题。

四、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伴随而来的是包括贷款对象、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方式的一系列改变,其中,贷款对象从农户转向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金额从小额分散逐渐变为大额集中,贷款期限从短期转向中长期兼具,贷款方式从小额信用转变为资产类抵押。在此背景下,涉农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并未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少金融机构固守原有金融服务,面对新形势停滞不前,而不是想方设法适应新型经营主体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渠道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在产品方面,当前,涉农金融信贷产品主要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担保贷款等,贷款金额偏小、贷款期限较短,而现代农业较多开展规模化经营,要求贷款期限延长,此外,在很多其他产品上,很少有专门面向农村市场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更多的体现为与城市市场统一的产品,缺少产品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在服务上,农村市场体现出网点少、寻求金融服务不方便的情况,对农村支付结算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目前,虽然随着电子机具、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很多业务办理可以脱离物理网点,但由于农民技术不熟练等因素的影响,效果发挥并不明显,且由于此类电子产品并未设置专门面向农村市场的收费标准,推广难度较大。

(三)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目前成本高、收益低的特点,金融机构承担着较高的风险。而同时,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少、保障机制不健全、产品操作性差等现象均难以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保障。与此同时,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对保险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抵触,对保险公司、险种及保险条款缺乏了解,这些因素也进一步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完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五、金融机构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创新,满足市场需求。

根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与方向,以及金融支持的需求点,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营主体变革、产品安全、绿色生产等方向,创新推出相应的金融服务举措,并建立配备的风险补偿或担保机制。优化“三农”贷款客户准入政策,在“三农”客户信贷准入标准中,增设效益类、环保类、社会管理类、资源消耗类、效率类等指标。优化“三农”信贷审查审批和限时结办,推广网上信贷审批和集中放款。积极利用互联网,探索“互联网金融+农业”的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解决可能出现的抵押、担保问题,以简易的操作、丰富的内容以提高涉农信贷的成功率,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二)丰富产品、渠道,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

一方面,针对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出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生产方式,不断加强服务能力,推出能够满足新需求的新产品或产品组合。同时,建立健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信用村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引导农民增强信用意识,大力培育信用村,培养信用户,从而加大农户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快捷方便发放惠农贷款,着力解决农民经济主体因为担保等因素造成的贷款难问题,同时不断降低融资成本,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服务渠道,为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多元、快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同时,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结算交易收费政策,为农村市场给予费用优惠。

(三)推广农业保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

改变对保险的“刻板印象”,提高保险功能宣传,建立对农业保险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农业保险的险种、保障方式、管理方式,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全面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保障服务,并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和费率厘定机制,不断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为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携手“互联网+”,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

2016年5月,农业部等八部门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联合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互联网+”引入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提供、支付结算、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正向作用,通过“互联网+”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经营模式、组织形态以及产业生态,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连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拓展农业产业集群,推动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跨地区、跨产业经营,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杨蕾,杨兆廷.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及侧重点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6,2:60-62.

2.张文汇.金融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J].农村金融.2016,8:80-81.

3.王兆生.推进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金融时报. 20160530.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苏州昆山分行)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供给改革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