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刍议
2016-03-01李蓉
◆李蓉
西藏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刍议
◆李蓉
本文以我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质量状况为依据,指出该群体目前存在的数量不足、占比较低、来源单一、教育和实践能力待提高、培养培训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并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升级”传统培养模式、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以研促培”和建立健全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对策与建议。
西藏;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针对任课教师的一个特定称谓,指职业教育教师需同时具备普通教育教师和与专业业务相应的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大致涉及基于三种不同理解维度的分类:一是基于教学能力分类的“双师”——既能传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二是基于资格证书分类的“双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职业资格证;三是基于知识结构分类的“双师”——既精通专业技术、又掌握师范技能。[1]1995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指出要“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1/3以上的达到‘双师型’教师。”2007年和2010年,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更是强调指出了加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和培养的若干途径与具体办法。这些政策、决策和意见对推动我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质量状况
目前我区建成的中职学校包括拉萨一职、二职,山南职校、二职和日喀则、林芝、昌都、那曲、阿里职校,以及自治区体校,共计10所。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142人,外聘兼职教师202人。从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看,具有硕士学历的67人,占5.9%;具有本科学历的989人,占86.5%;具有专科学历的84人,占7.4%;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2人,占0.2%。从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看,具有副高级职称的95人,占8.3%;具有中级职称的387人,占34%;具有初级职称的366人,占32%;未定职级的294人,占25.7%。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看,29岁及以下434人,占38%;30—34岁的277人,占24.3%;35—39岁的225人,占19.7%;40—44岁的118人,占10.3%;45—49岁的60人,占5.3%;50岁及以上的28人,占2.4%。[2]
从以上各项数据看,不难发现我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我区中职学校的生师比为15:1,符合教育部关于中高职学校生师比不高于18:1的要求,比我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的12:1的生师比稍高[3],基本处在合理区间。但从教师的类别看,却存在着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不足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2016学年在岗的1080名专任教师中,文化基础课授课教师588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只有492人。[4]
其次,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师任教的学历层次一般为本科学历,如2013年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2.81%,具有专科学历的占11.5%,另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0.14%,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5.59%,高中及以下的占0.56%。[5]尽管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实践并不强调需要大量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从业,但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高学历人员大量涌入中职教育领域从教已是“势所必然”。我区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硕士、本科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科、高中及以下人员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一方面,我区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没有一名博士研究生学历者,另一方面,本科学历者中一般本科院校毕业者占绝大多数,通过函授等形式获得本科学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一些地方性、特色专业领域外聘的教师中低学历或无学历的也不少见(如2015—2016学年聘请的202名校外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有56人[6]),这些对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2013年全国中职学校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0.51%,副高级占23.25%,中级占40.17%,初级占27.3%,未定职称的占8.78%。[7]而我区中职学校,没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其他职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副高级低近15个百分点,中级低6个百分点,初级则高出近5个百分点,而未定职称的更是高出近17个百分点。
此外,我区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比较重,34岁以下的占62.3%,29岁以下的占38%,40—49岁年龄段的则不足16%。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年头短、教学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或较少经过企业实践锻炼和专业技术技能的继续教育,实践、动手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对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我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内地大多数省市、地区相比,我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高职称人员偏少、来源单一和低龄“双师”占比较大的问题。
目前我区各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有325名,占专任教师的28.5%。“双师”中,有高级职称的只有37人,占11.4%,占比偏低。从“双师”的来源看,201名是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从普教学校调入的也达111人之多,但却没有1人是科研机构或企业调入的,可见来源单一、入职面窄,而从学校毕业直接入职或从普教转入的教师往往缺乏在企业等生产、服务一线学习工作的经历,职业工作的经验、能力和水平都较为有限。从年龄结构上看,“双师”中30—40岁较年富力强、教学经验较丰富的固然有195人,占比较大,但41—50岁的只有23人,相比而言,教学与实践经历有限、经验较少较浅的21—30岁的年轻“双师”却有105人,占比过重。
其二,“双师型”教师中还存在着一些主观性动因失调的问题,包括职业荣誉感、成就感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教育教学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
我们曾对拉萨市某职校157名教师进行过调查,其中只有44.6%的人表示“较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另有35%的人则表示“没有太强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此外,许多中职教师由于受专业不对口、接受职业训练不足、实践少、技术职称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教学和实践“双重”能力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我们对上述157名教师的调查中,34%的人表示“能力水平有限,职业压力大”,有高达82%的人认为有“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虽然我们所作的这些调查针对的是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但涵盖在内的一些“双师型”教师主观性动因失调的状况由此也可见一斑。
第三,教师培养培训的不足和效果不理想,影响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补充和“双师”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近些年来,我区对中职学校老师的培训力度有所加大,培训渠道更为畅通,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但面对当前我区中职教育迅猛发展中教师数量急剧增长的势头,教师培训规模、时长、频度和效度上不足、不够的问题也日益显现。2015—2016学年,全区中职1142名专任教师接受培训达657人(次),看起来培训数量、人次和规模都较为可观,但从培训时间看,其中555人(次)接受的培训在一个月以内,一个月至三个月以内的55人(次),三个月至半年以内的20人(次),半年至一年的27人(次),无1人接受过一年以上的培训。从接受培训的教师类别看,文化课教师216人(次),专业和实习指导教师只有441人(次)。再从培训级别看,高达535人(次)接受的都是校级培训,其中包括344人(次)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在一个月以内接受校级培训的专任教师就达477人(次)[8],占比很重,效果可想而知。我们也曾对某职校90名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做过调查,有16%的人认为“基本没有(作用)”,54%的人认为“有一点作用”,只有30%的人认为“成效很大”。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路径探讨
鉴于西藏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且质量亟待提高这一现状,通过引进人才、联合办学和大量接受受援教师等,调整各类教师比例,加大“双师”的比重,不失为一项积极有效的举措;但同时,下大力气对我区现有的中职教师拓宽培养渠道、提升培养质量、创新培养方式也是缓解“双师”紧缺和改善师资质量、帮助教师迅速成长和“转型”的必由之路。
(一)坚持和改进“请进来”、“送出去”的传统培养方式,使其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发挥新的更大的功效。
囿于我区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多年来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多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育,收到了显著成效。在当前对我区中职教师的培养中,除继续沿用将职教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请入区内开展培训外,还应充分利用最近中央对人力援藏工作所做的新部署,即开始实施“组团式援藏”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围绕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提升等而进行的校本培训,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研讨、教研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和听课、评课、说课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通过各级职教职能部门、教育学会等组织机构的帮助与协调,由区外各职教培训机构、企业、行业等派人进藏、进校开展“团购式”或“订单式”培训,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请进来”的做法。
在“送出去”上,除继续坚持将中职教师送往区外各种研讨会、培训班、进修班去学习深造外,教育主管部门当下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实施我区中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下发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曾对此有一些专门的规定,截止到2011年,全国各地中职学校依托职业教育师资基地,通过让教师在职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已达4000多人。[9]目前我区具有硕士学位的中职教师只有67人,需要通过脱产或在职教育培养更多的硕士学位者。二是加紧实施中职师资培训的系统工程或重点项目,除了紧紧依托由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支付、面向全国中职学校师资培训的工程和项目,以及通过我区现有的“质量工程”、“西部访问学者”等培养中职教师外,相关部门还应专门设立一些针对中职教师能力提升的特培工程或项目,以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中职教育教师和“双师”。
(二)注重教师培养与企业、社会的对接,使教师的校企合作实践活动和开展社会服务成为“双师型”教师培育的两大重要途径。
中职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为加速其成长、成熟提供了路径,而依托校企合作开展这种实践活动则使这一路径更有保障,教育部在2010年所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明确提出:“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曾下发过《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2016年5月又下发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对引导职校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活动提升素质和能力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由于我区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较缓、对校企合作的重视不够、开展合作的能力还较薄弱,导致对教师的培养培训还很不够。为此,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办法,对教师投身于企业实践的计划、方向、实施阶段与目标任务作出整体规划,对其具体的实践期限、完成的工作与成效等进行规定、量化和考核检查;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协调企业,通过给予企业一些政策、税收、资金和与学校合作共赢等方面的优惠条件,使其乐于吸纳待培教师,并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
有学者曾认为“‘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由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综合集成”。[10]在内地众多职业院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培养“双师型”教师已颇见成效,取得了众多成果。这对我们开展此项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区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服务社会的规章制度,对教师服务的时限、内容、目标任务和应达到的效果等做出具体而详尽的规定;要将教师的服务工作纳入其日常工作,计入工作总量,与教师的职称评审、考核评优、福利待遇、奖励表彰相挂钩;要形成对社会服务做出突出贡献教师的重奖政策;要通过学生参与、师生合作等方式将教师社会服务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在建立教师社会服务成果的认定评价体系上,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和企业不仅要制定出台评价认定的标准和办法,还应促成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取得的新成果、新发明推广应用,以便更好地激励教师。在建设社会服务的平台上,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牵头成立由各职业院校广泛参与的各类“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研究所”、“工作室”等,为教师的劳动和咨询服务提供“出口”;要组建职业院校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并引导、鼓励和资助有能力、具备条件的“双师型”教师成立技术服务或咨询机构;职业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成效,一方面需在发展成熟的优势专业中加快形成行业规范或行业标准,取得执业认证的资格,通过开展面向社会从业人员的执业认证来磨砺教师,一方面则通过开办社会培训,为各类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以达到提升包括“双师型”教师在内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教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达到“以研促学”、“以研促培”的作用。
职教老师开展的科研除了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外,还包括工艺技术革新、材料配料更新、流程改进和各种创造发明等,这对教师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践动手和创新创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区中职教师投身科研的情况并不乐观。为此,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首先要搭建众多的科研平台,提供科研的“渠道”,包括在区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设立中职教育研究的内容;特设一些中职教育研究的专门课题和工艺技术革新、改良类项目;组织教师编写编撰区内学生专用的部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参;推动我区中职教师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联合办学的内地院校和其他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科研等。其次是要形成引导与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乐于科研的体制机制,如对从事科研的教师通过计入工作量、减少其他工作负担给予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通过制度设计将教师科研与工作业绩评定、职称评审、岗位定级、考核评优等相挂钩;注重实用性科研成果向教学和生产一线的应用与转化,形成双方对接的良性互动机制,等等。
(四)建立健全与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保障机制,特别是着重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
对中职教师的管理和培养,教育部曾先后下发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师资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但我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职学校由于面临现实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落实文件精神还不够得力,措施还不到位,如全区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职师资培训基地;中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训实练还基本处在一个“概念化”、“无序化”的阶段;针对中职教师培养的操作办法、申请流程、考核奖惩和纳入人事管理的相关规定或未制定出台,或需健全完善。当前,教育主管等部门应加快在区内外建立2—3个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和在校企合作的企业中建立教师实训点,以便加快教师的培训工作。此外,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的相关管理制度,特别是形成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使“双师”在内的广大教师的培训从“要我学”,甚至“逼我学”转到“我要学”、“我爱学”上来,真正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上一个新台阶。
[1][9][10]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5,115,122.
[2][4][6][8]西藏自治区教育厅.2015—2016学年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内部资料)[M].2016:37-54.
[3]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藏教职成[2012]55号)[Z].2012-12-7.
[5][7]陈工孟.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5)[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48,48.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藏项目规划基金项目《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5XZJA880002)的阶段性成果。
西藏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责任编辑: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