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教材

2016-03-01

新校长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学教材传统

全国·中小学版

2012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国家教育行政院首度正式发行,这是国内唯一一套已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主要由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研发编制,是该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旨在使青少年在18岁以前能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课题承担单位为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

目的——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完美人格

该教材首次提出,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位于“完美人格教育”。

教材编写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仁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实际上就是以人的品格为首要教育目的。由于中国现代教育否定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放弃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又未建立现代“公民人格教育”体系,故而中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令人焦虑。他们期待,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们可以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传统道德操守,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

内容——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

翻阅该套教材的目录及其附加的教学模块表中,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搭配。比如一年级以《弟子规》为核心,附以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教材研发者认为传统历法与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增强社会认同感与凝聚力,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二年级以《三字经》为核心,附以中医与儿童保健,强调从儿童保健的角度,按春夏秋冬顺序,从日常的饮食中让孩子们了解传统中医。而以《大学·中庸》及《道德经》为核心的高年级课程,则附以瓷文化、玉文化以及传统曲艺的欣赏。编写者在对课程体系的诠释中,皆对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功能加以强调。

难点——教材已成,良师难觅

编写教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课题研究和新教材实验,已经在北京市通州区、大兴区,嘉兴市,河北省滦县、鹿泉市,江西省上饶县,山东省恒台县等地区展开。据课题执行主任张健介绍,很多学生都喜欢这些课本,甚至认为它们比当前语文课本要好看。目前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专业师资的缺乏。他说:“很多老师在自身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有一定距离,对它并没有深层次理解,因此很难自如展开教学。”

按该教材课程设想,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须将国学经典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研习、诗词美学欣赏三大体系融为一体。这意味着需要深谙“诗、书、琴、艺、画”的教师才能有效任教,而如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在中小学里已是稀缺资源,遑论琴、艺、画。

教材概况

该套教材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道德经》《古文观止》等经典为课程核心。低年龄段以蒙学为主,中年龄段以诗词音律为主,高年级则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教育为主,同时兼顾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将茶文化、中国年画、京剧文化、传统书法、传统音乐欣赏都纳入其中。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

地区版

2015年初,全国25个省共500册省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正式集体亮相。该系列教材前身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

集体亮相的25套省级教材包括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每省教材均为20册,其中小学12册,初中4册,高中4册。

课题组专家谈到,目前各地区国学教育往往容易陷入只读儒家经典,或只以诵读为上的教学误区,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应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民俗文化”三部分。

为了解决各省市国学教育差异化的问题,课题组专家委员根据各地风情文化,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如在北京版一年级教材《弟子规》中,附加有“北京的历史”模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以来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等,让小孩子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再如北京版三年级教材《声律启蒙》中,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块,用简短的文字和精选的老照片,把老北京历史悠久又极具韵味的胡同文化呈现给孩子。如此,孩子们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不仅能够从国学经典中获得心灵的浸润,更能加深对自己家乡文化瑰宝的认识和热爱。

猜你喜欢

国学教材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