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的换位思考
2016-03-01杨华
杨 华
(作者单位:新疆阿拉尔电视台)
新闻采访中的换位思考
杨 华
(作者单位:新疆阿拉尔电视台)
换位思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作为记者,在新闻现场,需要与形形色色、各种身份的人打交道。那么,怎样与人进行有效沟通?怎样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怎样才能获得受众想知道的有价值的信息?换位思考,是一个记者在新闻现场必须做好的事情。
换位思考;有效沟通;新闻现场
1 换位思考
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获取有效信息最简单快捷的途径之一。记者到达新闻现场,是为了帮助大众寻找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了顺利进行采访,往往需要首先找到新闻事件的新闻点。那么怎样找寻新闻点?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作为记者,首先要将自己与受众换位,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接下来的工作,采访到受众需要的信息。
以这篇新闻稿件《阿拉尔工商局举行3·15消费维权活动》为例,新闻稿件内容为:“今天上午,阿拉尔市工商局在禾普商贸城门口举行消费维权活动,阿拉尔市副市长XXX出席大会并讲话。X副市长说,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大人民群众是消费的主体,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各行政职能机关和消协组织要站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高度,着力推进消费者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问题的解决,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活动表彰了‘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阿拉尔工商局发布了2014年阿拉尔市十大消费侵权案例,并通过宣传资料发放、板报展览、音像宣传播放、假冒伪劣商品识别讲解等形式向广大消费者大力宣传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识假辨假、维护消费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对编辑而言,这篇稿件如同鸡肋。其实,采访记者如果能从受众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个消费维权大会,有许多的信息点都是消费者关注和看重的。比如,表彰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有哪几家?十大消费侵权案例具体是什么?如何辨别真伪商品?在消费过程中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怎么办等等。如果从这些点切入,采访到的新闻,编辑一定会喜欢,而受众也一定会爱看这样的新闻。
2 记者的换位思考,能够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提升采访质量
记者在新闻现场要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最关键是要与新闻事件的知情人进行有效沟通。在采访中,时常会碰到一些知情人对新闻事件遮遮掩掩、说话支支吾吾,沟通特别困难。这个时候,记者要强行采访,随时都有可能与被采访者产生碰撞,这显然不是记者需要干的事情。此时,记者不妨与被采访者来一次身份换位,找到被采访者的心理顾虑,然后,通过沟通消除顾虑,创造出平等信任的沟通环境。
笔者曾经在某乳业公司遇见过一次采访,记者采访乳业公司下属奶牛场的一位饲养员。架好摄像机,记者上来就问,你对公司发展前景怎么看?本来很健谈的小伙子,一下子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说话立马不着调了。这样的采访肯定是失败的。这个记者在采访时,并没有做换位思考,没有把记者本身带入到新闻现场中去。假如记者把自己也换位成与被采访者同样的身份,去了解、感知被采访者的工作和生活,就不会脱离实际的提出采访问题,采访一定能够顺利很多。
3 记者的换位思考,能够激发自身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
记者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电视新闻,经过了策划、采访过程后,还有文字编辑、画面剪辑、配音等工作程序。要想把一篇电视稿件做好,除了有故事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外,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所以,一篇满意的新闻稿件,换位思考是贯穿始终的。在前期策划和采访过程中,记者时常换位成受众思考问题,能获得大家感兴趣的采访内容;在后期组稿时,记者可以换位成编辑,让文字语言更简练、更通俗;记者可以换位成画面剪辑,让生成的画面更流畅、更丰富;记者也可以换位成新闻主持人,在稿件完成后,默默读一遍,让新闻稿件能够朗朗上口。总之,只要记者在各个环节都能充分的换位思考的话,出来的新闻稿件质量一定不会定低,而且,换位思考还能为记者带来好人缘,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将笔者无意间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小羊请小狗吃饭,它准备了一桌鲜嫩的青草,结果,小狗勉强吃了两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过了几天,小狗请小羊吃饭,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样小气,我一定要用最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它。于是,小狗准备了一桌上好的排骨,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且自己会认为那样对他是最好的。
说白了,记者其实只是一个职业称谓。笔者不否认,记者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更坚信,亲历亲为才能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在新闻采访中,只有不断换位思考,才能不断地在亲力亲为的体验中提升新闻的感染力,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