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协同构建信息类研究生工程教育模式*

2016-03-01杨永辉孙义权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型研究生校企

迟 涛 杨永辉 雪 波 孙义权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51)

基于校企协同构建信息类研究生工程教育模式*

迟 涛 杨永辉 雪 波 孙义权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51)

针对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校企协同合作的角度提出构建信息类研究生工程教育模式,分析和探讨了校企协同合作的途径,探索校企联合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校企协同 研究生工程教育 创新教育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2013年7月10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当前,全国各省、各高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筹划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事宜。2014年11月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学位委员会第31次会议,是教育系统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由此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最为紧密,承载着为国家发展提供科技成果、智力支撑和人才队伍的重要功能,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新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构成日益多样化,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差异较大。近年来,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将其作为教育与产业经济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目的指向的差异,高校追求的是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企业追求的是人力资本的利用和生产效益的提升,校企双方合作协同目的指向的差异,决定了实现“互利双赢”的协同交集有限;二是校企协同教育模式的差异,校企协同的效果不显著,校企合作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校企协同模式的发展落后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应试教育方式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精神的养成;三是企业协同意识的淡漠,一部分企业的领导者的人才危机意识缺乏,只关注眼前利益和短期效应,对潜在的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为企业所带来的利益缺乏长远的价值判断,加之出于对生产安全和经营成本的考虑,导致一些企业人才培养意识的淡漠。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前者为培养研究型和科研型人才,后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从当前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大一些,尤其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部分研究生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而研究生教学目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落后的问题。校企协同合作将帮助导师及时补充新知识,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与充实。同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因此,要使学生尽快地接触实践环节,就要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入研究生教育环节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1]。

二、校企协同合作的基础

“协同”一词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s,意思为共同工作,最早由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确立,并定义为一门关于“各类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结果整个系统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不存在的新结构和特征”的学问[2]。

校企协同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以期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3]。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的兴起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蔡新良、罗尧成等人就校企互动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4][5]。曹国永、吕广仁等强调了着力强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人才培养特色问题,并就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6][7]。王建军、刘义伦等认为,校企合作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提出了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8][9]。

辽宁科技大学实施的“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辽宁省教育厅2012 年度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试点项目,在校企协同基本理念、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探索上取得了广泛的共识,通过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起了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3]。

三、校企协同合作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教育的校企合作目前有三种模式[10]:其一,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补充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不足,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应用为辅。其二,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补充实践经验,完全由企业安排实习计划,后期的撰写论文阶段仍在实习单位完成。如果在实习阶段,企业对学生满意,研究生就可以免试直接进入企业,类似订单式培养。其三,理论与实践分段培养,前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后期实习到企业,为学生撰写论文和就业提供了学习机会。

采用哪一种模式能够使研究生尽快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从信息类研究生的角度来选择培养模式应该为前两种模式。因为信息类专业偏应用型,大部分课程都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校企合作可以使校企优势互补和资源综合利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是一种效率高、见效快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将企业生产需要的最新知识引入理论教学,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改革教学方法,提出教学问题,一次为教学主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提高学生整合多门课程以至多个学科的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共建校企协同合作实践基地。研究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主要依赖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术的把握,原有的教育模式无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企业项目技术与校内理论知识之间泾渭分明,指导教师的理论课题与企业的横向课题无法相互转化,迫切需要整合研究生的教育资源。校企共建协同合作实践基地是校企协同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开放部分学分在企业完成,促进研究生实践调研能力和学术问题的把握能力,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转化。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企业获取外部智力资源的很好形式。对于学校而言,这是寻求需求驱动,把科技创新平台延伸到地方的重要举措。这种尝试既是科技创新链的延伸,也是社会服务平台的延伸,自然也是开放式办学范围的延伸。

(三)构建校企协同研究生工程教学模式。校企协同合作基地对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科研项目往往积极性不高,不情愿接受研究生顶岗实习,主要原因是对研究生短期实习存在着顾虑,担心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从而导致研究生实践教学成了效果不佳,这种现象严重制约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到校企协同合作实践基地,促进研究生快速融入企业活动,引入企业相关的科研和日常管理制度,改进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共同发挥校企协同合作的效果。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引导学生自主提高工程应用能力。通过调整学习成绩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好理论学习之外,还要进行更多应用技术能力提升,进而督促学生自觉地完成课程学习,同时更用心的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和企业调研活动,而不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四、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寻找到了一条以校企协同合作为基础的信息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更加适合信息类工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并紧紧围绕高校、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四个主体形成了有机整体,并建立了一个良性运行机制。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合作必须要有双建共赢的意识、真诚合作的态度、协同创新的机制以及科学管理的运行模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1]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0):83-86.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4]蔡新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72~74.

[5]罗尧成,膝跃民.校企互动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8(3):65~68.

[6]曹国永.着力强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7):7~9.

[7]吕广仁.校企协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16~117.

[8]王建军.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必然、现状与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1):24-26.

[9]刘义伦,刘铁雄.在改革工程教育中力促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1,(6):22-24.

[10]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2016-ZX-111)。

项目名称:基于校企协同的信息类研究生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迟涛(1974-),男,满族,辽宁岫岩人,硕士,辽宁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猜你喜欢

创新型研究生校企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五反思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