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探究

2016-03-01于增忠

新课程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管理策略

□于增忠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探究

□于增忠

【摘要】初中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渐形成,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自身生理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其心理状态产生了诸多矛盾因素,表现出依赖性、独立性、幼稚性和自觉性等矛盾特征,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章在分析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其管理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管理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并发展,其独立意识和自觉意识逐渐形成,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其心理状态表现出多种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幼稚性与自觉性共生、活动量大但是认识能力差等。这些矛盾导致初中学生经常做出一些“别具一格”的事情,给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对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一代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心理特点分析初中生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是青春期的代名词。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会出现一定的消极和偏激心理。在初中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及时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充分了解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想法,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事物,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态异常重要。

2.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独立、坚强的品质

初中阶段不仅是孩子的叛逆阶段,也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积极品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会不自觉地养成很多习惯,这些习惯通常会伴随其一生。因此,初中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这些特点,引导其形成独立、坚强的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交际习惯,以帮助他们平稳地度过青春期,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道德认知缺失。在初中阶段总会涌现出很多问题学生,这些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表现就是:善恶不明、道德无知、是非不分。首先,初中阶段的问题学生在道德观念发展方面与同龄人相比较低,不能正确区分流氓行为和英雄主义、不能明辨义气和友谊、不能正确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不能明确强取豪夺和正当利益之间的区别。其次,问题学生在表现出错误的道德认知之后会受到某些“同伴”的追捧,不仅不能对自己的错误做出清醒的认识,反而还会愈演愈烈。最后,由于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当,使得学生不能适时转变错误观念,反而使这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

第二,情感状态冷色调。初中学生的情感状态呈现出冷色调的特点,具体表现为:①自尊与自卑兼具。问题学生受学校、班级、家庭成员的影响,普遍存在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出现偏差,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即使成绩优异,在成绩平平却家庭境遇良好的学生面前也往往存在自卑感,同时又极度自尊,不允许他人看轻自己。②对立情绪较为严重,且情感易外漏。初中问题学生经常出现与老师和家长对立的现象,对其教诲充耳不闻。高兴时大叫大笑,不高兴时暴跳如雷。③情绪多变。初中学生的情绪往往存在“神经过敏”的特点,时而凶悍,时而动情;对教师有感情的劝说会感动,甚至表明会痛改前非,但是事后却又会重犯错误。

第三,意志薄弱。意志薄弱是初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于问题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时而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不再犯错,这种良好的表现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受到自控能力薄弱的影响,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重回原来的状态,如此反复,导致其对自己的进步产生怀疑态度。

第四,行为习惯不端。问题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骂人、打架、喝酒、抽烟;在与他人相处时欺软怕硬;在劳动时一味偷懒,但是在那些定量、定时的任务重,强度大的体力活面前,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在学习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集体性认识不足。在集体活动中,初中学生对集体纪律表现出普遍的反感性,经常一哄而散,过于注重自己的利益,对集体利益的认识性较差。

三、初中学生的管理策略

第一,弱化学生的对立情绪。在初中学生管理中,学生的对立情绪是管理的最大障碍,为此,要想实现初中学生的有效管理,弱化学生的对立情绪是关键。从多年的管理经验中发现,弱化初中生的对立情绪,教师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转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成为朋友,耐心地倾听,细心地引导,让学生将老师当成知心人,从而逐渐弱化学生的对立心理,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第二,善于运用鼓励技巧。对于问题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表现和心理都比较消极,但对未来的向往依然是美好的,他们对别人的尊重依然很期待。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激励学生长善救失,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第三,抓住转变时机,引导学生改变。初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初中伊始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醒悟期,在整个时期,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抓住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生的道德认知,锻炼学生坚忍的意志,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后期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反复”现象,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引导,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第四,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对初中学生较为形象的描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抓住初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鼓励与鞭策的交互方式,帮助学生坚持现有的良好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或者教师可以利用运动竞赛的方式,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初生牛犊不怕虎”,初中学生面对富有挑战的事情往往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毅力和韧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挑战精神,让学生在越挫越勇中逐渐培养出坚韧的品格。

第五,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初中学生追求个性独立,集体观念意识通常较差。针对这样的心理特点,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不仅仅要时常灌输“班集体”的概念,还要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切实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重要性。比如,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班级拔河比赛或者接力赛跑等活动,让学生团结在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心理状态会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如道德认知缺失、情感消极、意志薄弱、行为不端、集体性认识等。基于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弱化学生的对立情绪;善于运用鼓励技巧,提升班级管理效率;抓住转变时机,引导学生改变。同时,教师还要灵活运用体育活动或其他富有挑战的事情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仁,程振海.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J].大观周刊,2012,(42): 198.

[2]闫继侠.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浅析及沟通技巧[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0):88.

[3]段贵祥.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数学教育[J].新课程(中学版), 2010,(10):81.

(编辑:朱泽玲)

作者简介:于增忠,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121-02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管理策略
房建工程招标组织与合同管理策略
论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管理策略探讨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的应用探索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