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云端”: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初探
2016-03-01□张轰
□张 轰
“畅游云端”: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初探
□张 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中职德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的教学评价、延展的教学时空,这些都将助推中职德育课教学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风起云涌,“互联网+”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微信、微博、微沟、微店等一夜之间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也极大地影响着中职德育学科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微课、翻转课堂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当然,在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困难、挫折、失败、反思也一路伴随着我们。如何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时代积极推进中职德育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又不失教育的本真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在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之路。
一、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本质
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仅是中职德育学科的基本性质,也是中职德育学科应该追求的课程理想。我们只有把握好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将信息化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就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平台,获取、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实现探索人生道理、提升职业素养的最终目标。
二、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1.丰富的教学资源
众所周知,中职德育学科教科书上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容量的有限性和时间的滞后性。薄薄百来页的教材无法容纳海量的教学资源,而且书本一用就是好几年,也无法做到资源的及时更新,单薄陈旧的案例在课堂上只能换来学生们冷淡的目光和“梦游”的学习状态。但是,互联网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番广阔的天地,包罗万象时时更新的新闻故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发生在身边的英雄人物等等都能很好地感染中职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很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预设的“学习阵地”。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平台,遵循“三贴近”的原则,有效地整合课堂内外、课程内外、教学内外的丰富资源,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内容时,教材在一开始就用了邓亚萍成功的例子来引入新课。但是,对于98、99后的这些学生来说,邓亚萍的事迹太遥远了,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我们的教师则是利用了一则网络新闻——“Apple Pay登陆中国”来开启本堂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的支付方式进行调查,既新颖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迅速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拉开了师生对话的序幕。
2.交互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师生的角色是固定的,教师如圣人般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就像水流一样,从教师的“高地”流向学生的“洼地”,学生仅仅是充当着“容器”的角色。但是在信息化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是平等的、民主的,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之一,教学不再是垂直的,而是扁平互动式的。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故事情景、虚拟情景、问题情景、任务情景,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问题的道路。学生在情景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展示成果,达到学习知识、探索人生道理、提升职业素养的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就像循环的水流,伴随着问题的探究在师生之间互动传递,在双向的探讨中实现理性——感性——理性的重新建构的过程。例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二课“认识我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展示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组织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逐步开展“生涯扑克牌”的游戏体验,让学生在扔掉每一张牌和拿起每一张牌的时候进行思考,针对每一次的“取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对职业价值取向的认识。
3.及时的教学评价
目前,在中职德育学科评价改革中,大家越来越重视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地结合。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还要做好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他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很难实现过程性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但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这些难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借助信息化的学习平台,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他评,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展、学习困惑、学习效果,以便及时做出引导。例如福州机电职校依托信息化的平台,为德育学科课堂教学自主设计了一套“学习过程评价系统”,教师事先将评价的要求和标准输入评价系统,在每个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自主登陆评价系统,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或者他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信息化系统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评价情况,及时加以引导。该系统既能较好实现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又能节约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评价过程的自主性和民主性,真正做评价的主人。
4.延展的教学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信息化教学则不同,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手段摆脱了时空的局限。从时间上来说,信息化教学可以突破45分钟的限制,利用微课、慕课等载体,通过微博、QQ空间、微信等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从空间上来说,信息化教学可以突破教室这个固定的学习场所,将课堂延伸到图书馆、市场、企业、社区等,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和平台搜集资源进行课堂外的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自主搜集加工信息、自主探究问题、小组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例如在上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节课后,教师利用事先建立的微信群,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工民建专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三坊七巷去考察古民居,利用“发展的观点”探索为什么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投入保护古建筑,并将考察和思考的情况发表在微信群当中。通过微信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学生可以放飞思维、发挥潜能、各抒己见,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微信群当中各组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掌控各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偏和引导。
三、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坚持“德智一体”,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
德育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人文、社会、历史、道德、法律、哲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就其学科性质和课程内容而言,和专业课有很大的不同,和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德育学科教学不仅有着和专业课、基础文化课一样的“智育目标”,包括各个知识点的概念、定义、特征等,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鲜明的“德育目标”——指导学生的人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中职德育课教学是中职德育的“主阵地”,而且还明确规定了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智育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式、重复式的记忆、背诵、训练等方式加以实现。在这方面,信息化技术展现了其强大的功能。比如微课,可以让学生多次重现课堂教学,重复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但是“德育目标”则不同,它不是简单地依托人机对话就能够实现的,它更多的是要依靠课堂本身,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通过“体验、探索、感悟、分享”等环节来实现,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情流露、心灵的碰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心”。从这方面来看,单纯的信息化技术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上好德育课,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既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能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2.坚持“形神一体”,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每一次教学法改革浪潮的兴起,都比较容易引发“一边倒”的现象,好像不“微”不时尚,不信息化就不够创新。就像早期大力推行的PPT教学,一下子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扫到墙角,每节课必用PPT,从课堂导入、讲授新课、总结、布置作业整个教学过程都浓缩成PPT,整节课学生都是在大量的图片、音乐、视频的轰炸中度过,但看似热闹的课堂,最后又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多少的沉淀呢?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传统讲授法可以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等等,创设一个真情流露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共鸣,但是存在着“一言堂”的缺陷;信息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可以有效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简单的人机对话、简单的视听刺激,无法引发学生心中的感悟,没有体会没有感悟也就谈不上“德育目标”的实现。
条条道路通罗马,透过繁华背后,回归教育本真,不论是PPT、微课、慕课还是其他的新技术新载体,都是课堂教学中某种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任何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学会将信息化教学和其他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坚持“师生双作用”,为提升教学效果服务
在目前的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有些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上台展示、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时间里教师都是处于课堂的角落和活动的边缘,直到最后环节才扮演“重要角色”。这种教学过程看似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我们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在信息化条件下,是否将课堂交给学生就万事大吉?是否把课堂交给学生就能很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呢?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如果教师完全放手,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可能会流于形式,课堂会陷入一种无序的“菜市场”状态,学生各行其是,天马行空,思想的碰撞也容易演变成无序地争吵甚至是漫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用有效的引导和习惯养成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教师的“导演”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在中职德育课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演”作用主要应表现在这些方面:预设情景,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参与学生交流,并根据讨论情况及时纠正偏差;设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他评;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做出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们应该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同时,我们也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扬长避短,改革创新。相信在广大中职德育教师的实践探索下,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赵继红.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粘性”[J].基础教育课程,2015,(9).
[2]乐波儿.微乎其“微”——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微课发展之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8):23-24.
[3]刘萍.中学政治学科“云课堂”建设的现实寻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26-28.
[4]梁俊.中职学校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特征与价值意蕴探微[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4):73-75.
(编辑:王春兰)
G712
A
1671-0568(2016)29-0095-03
张轰,福州市职业教育实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模式改革、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教学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