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新闻可读性的新内涵

2016-03-01鲍旖婧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可读性时政公式

鲍旖婧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时政新闻可读性的新内涵

鲍旖婧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是其功能发挥的关键,但学界长期以来缺乏对其的针对性探讨。本文将着重探讨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具体内涵,分别从内容、写作、形式三方面予以剖析和突破,重构和说明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具体内涵。

时政新闻;可读性;功能;内涵

一、内容上强调服务功能

时政新闻的可读性首先在于新闻报道的内容,它追求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内容的服务功能,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对国家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大众传播的社会教化功能,在意识形态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这决定了时政新闻必须要为受众服务。受众对蕴含时事政治内容的信息有求知欲。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受传关系同样是一种双向互动,并且这种互动伴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入且活跃。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受众作为新闻信息消费者,对于时政新闻内容的需求具有广泛性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包括关注国内外时下新近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获悉国内外政治代表人物的最新动向、了解新的方针政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有用性等。例如,《人民日报》刊发的关于立法的时政新闻《一周修订30多部法律 很多将影响你的生活》,从标题的拟定到具体的内容,都强调对受众的服务性。假如去掉标题后半部分,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将减半。这则本来与普罗大众的生活相距甚远的立法新闻,将落脚点置于对受众生活的影响上,捕获了受众的关注点,充分显示出了服务功能至上的原则,如此时政新闻才体现可读性。从新闻受众的心理层面上看,可读须符合受众对有关自身发展的信息的需求与求知心理。人们往往对获取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信息有一种迫切的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得益心理。更重要的一点是,基于得益心理之上的受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条件是能得益于其中,他们尤其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渴望通过获悉时事来服务自身,有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时政新闻的服务性、功能性寓于可读性之中,可读性也较大地体现在为国家和受众服务的功能中。因此,在内容上追求时政新闻的服务功能,也就成为可读性的内在要求。

二、写作上追求通俗易懂

关于新闻的可读性问题,中国与西方新闻学界都曾制定了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和界定。“可读性”是舶来品,西方新闻学界对此开展的实证研究更多,比较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界的罗伯特·根宁公式、德尔与崔尔公式,还有鲁道夫·弗莱施公式。我国新闻界对可读性的早期探索可追溯至近代报业的产生,早期报人梁启超和徐宝璜开启了对时论、新闻写作及写作艺术的探究。罗伯特·根宁针对新闻可读性在写作上主要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句子的构成,主张单句的可读性更大;二是提出了“迷雾系数(Fog index)”的概念,这一概念指词汇抽象和晦涩难懂的程度,若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受众需动用过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进行理解,则其可读性越小;三是主张新闻的言简意赅,富有人情味和大众化。德尔与崔尔公式与根宁公式相似,有两方面主张:一是强调短句的使用;二是强调使用受众易于接受、理解的简单语言。鲁道夫•弗莱施公式最初主要依据句长、字数、难易和人称关系进行测定,修正后在写作上变为依据词和句的平均长度,词语的音节多少,“特定与具体”、“有力与生动”的词汇所占百分比而共同决定。中国新闻界也同样强调用字简单,文段简短,脉络清晰,避免使用长难句、倒装句,以及多用大众化的字眼进行表述。语言上通俗易懂,避免艰涩、生僻的词语,多用具体、详细的字眼,忌用抽象、模糊的表述。由此可见,各方在写作上对于新闻可读性的要求还是有趋于统一的标准和共性的要求,即在写作上追求通俗易懂。时政新闻在突出可读性上同样遵循中西方学界关于新闻可读性的共同标准,即在写作上追求通俗易懂,在文笔上予以“软化”,剔除“官话”、“套话”,多用短句、单句,少用长句、复句,降低模糊度。以简洁明了、平实贴近的大众化文笔来报道国内外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使时政新闻达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回归新闻可读性的本质内涵。

三、形式上要求丰富多样

任何新闻题材在结构形式上长期固定,拘泥于某一或某几种行文思路脉络,都会不受大众欢迎,其可读性将被大大削弱。时政新闻属于具有特殊性、严肃性的新闻类型,也遵循着新闻的普遍规律。长年套用单纯的会议通稿、调研活动、领导活动等固定化、八股文、模式化的写作通稿,受众总会看烦看厌,再完美的模式也会令人疲乏,这是忽视可读性的表现,会大大制约时政新闻功能性的发挥。从新闻美学上看可读性,既要审视内容,又要考察形式。可读性的外在要求更多地体现在新闻的形式美上,要求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文体丰富多样,力求报道形式做到“三贴近”。受众在阅读顺序上通常习惯于先略读后精读的一般阅读顺序。首先把握全文的形式与脉络,先看其“外在”;其次精读,领会内容精髓,后看其“内在”。形式上的刻板单一将极大地降低受众的阅读兴趣,甚至使受众放弃阅读。这样即使新闻报道蕴含再大的信息量和功能性都无法释放,将造成时政新闻的不可读。澎湃新闻的时政报道《令政策幼弟令完成被调查:他们背后的平陆令狐家族》本容易误入罗列时间年表、事例堆砌的流水账俗套,记者却以颇具小说传记意味的新颖形式与文风向读者展现事件,增添了新闻的耐读性和可读性。虽然这样的新闻操作手法尚属鲜见,受众褒贬不一,但毕竟突破了以往同类事件的报道形式,也吸引了众多读者。为此文点赞的受众不少,逆转了以往受众对此类报道感到事不关己、缺乏阅读兴趣的心理。求新求异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与众不同、丰富多变的时政新闻形式将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时政新闻的核心内容、导向立场是不可变的刚性,而形式文体是可变的弹性,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呈现会议召开、政策颁布、领导活动等类型的时政新闻,是可读性的外在要求。

[1] 王文.从三个公式看新闻的可读性[J].新闻知识,2003(7):27.

[2] 陈其扬,朱金粦.可读性——新闻报道的一大追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6):309-314.

[3] 王军艳.如何让时政报道活起来[J].青年记者,2012(21):57.

G210

A

1674-8883(2016)07-0098-01

鲍旖婧,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可读性时政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可读性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时政
时政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