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研究述评

2016-03-01宋彦民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国梦

宋彦民

(华北电力大学 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国梦”研究述评

宋彦民

(华北电力大学 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今学界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界围绕追溯“中国梦”的源起及含义、探讨“中国梦”的形成因素、进行“中国梦”的历史阶段划分、探讨“中国梦”面临的问题、剖析“中国梦”的发展道路选择、分析“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梳理“中国梦”实现的意义、中国能否复兴、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审视如何实现“中国梦”,则是当下研究的盲点。只有认真钻研经典理论,并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对“中国梦”与他国“大国梦”进行对照比较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中国梦”的内涵及实质的认识。这既是“中国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也是理论研究真正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中国梦;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崛起速度之快,震惊了整个世界,因而“中国梦”也随中国的崛起而被热议。学界对中国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研究方兴未艾,与此研究相关的论著也相继出版,形成了“中国梦”研究热。

一、国内外学界对“中国梦”的研究

(一)国内学界对“中国梦”的研究

随着清朝的没落和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既已展开,但“中国梦”作为专业术语最早映入学者视野的,是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夏刚在《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上发表的题为《无主题变奏:中国梦寻——对1985年中短篇小说的散点透视》一文。此后,这一话语也频频出现在话剧舞台上,但大多是围绕“梦文艺”展开的。真正将“中国梦”放在社会发展层面上进行研究的,始自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在《中国改革》2006年第11期上发表的题为《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一文。从2006年到2008年,外交学院联合多所高校连续3年举办了“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此后,多位学者着手著书立说,对“中国梦”进行研讨。这些研究大致沿着以下路径展开。

1.“中国梦”及其含义

梁丽萍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阶级内涵,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梦”不是精英梦、权贵梦,而是人民的梦[1]。

学界对何谓“中国梦”大致有以下几种解读:第一,“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强国梦是第一要义和根本”[2]。第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梦。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深刻内涵[3],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5]。第三,“中国梦”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梦。“中国梦就是内建和谐社会,外建和谐世界”[6],最终的价值追求是实现持久的“稳定与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做‘中国梦’,发展自己,同时又与世界分享自己的发展,这不是中国人对和谐世界最大的贡献吗”[8]!第四,“中国梦”就是实现美好生活梦。“中国梦”就是数亿民众的新生活梦、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梦[9],“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是“民富”,老百姓富裕起来了,日子就好过了[10]。第五,“中国梦”就是实现现代化的梦。“中国梦”是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现代化[11]。第六,“中国梦”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之愿景”梦。在21世纪,“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愿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12]。

2.“中国梦”形成的因素

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政治模式成就说。姚姮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政治模式能否促进和保证该国家的经济社会快速、全面、稳定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该国的综合国力和增加人民的福祉。姚姮通过列举中国政治模式的突出作用和巨大优势,指出中国政治模式正在成就“中国梦”[13]。其二,文化因素促成说。李成武认为文化在大国梦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呼吁用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14]。修刚认为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尊重和借鉴外来文化,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中国梦”[15]。

3.“中国梦”的历史阶段划分

罗满元从历史人物的“梦”入手,认为中国人在历史上曾经提出“留洋梦”“大同梦”“共和梦”“启蒙梦”“尊严梦”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使“中国梦”有了实现的机遇、保证和环境[16]。王为衡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将“中国梦”划分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三个阶段[17]。李源潮认为古代的“天下大同”、近代的民族独立、当代的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历史表现形式[18]。

4.“中国梦”面临的问题

解安、陈锦晓认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社会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各种矛盾突出,民生问题和道德消极现象凸显,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19]。张颐武认为,“中国梦”在实现过程中面临诸如群众不满、抱怨等麻烦[20]。

5.“中国梦”的发展道路选择

彭坤明对中国“近代梦”进行梳理,揭示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历史原因[21]。郭凤海认为,我国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人唯一能自己做主的道路[22]。李君如指出,中国不做霸权主义的“苏联梦”、不做用战争称霸世界的“德国和日本梦”、不做消耗大量能源的“美国梦”,“中国梦”选择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23]。赵汀阳认为,“美国梦”不是“中国梦”的目标选择和模板[24]。黄会林、张颐武等指出,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提升,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我们必须实施自觉的文化发展战略,通过培育“第三极文化”,实现“中国梦”的文化价值[25]。朱继东对“中国梦”和“美国梦”进行比较和分析后认为,两者在价值观取向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极大差异[26]。

6.“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学界对“中国梦”实现途径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

第一,坚持推进改革。周虎城以习近平到广东考察的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新南巡”为切入点,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法宝[27]。郑立新也认为,深化改革是选择走中国道路的最大动力[28]。

第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王怡认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推动我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针对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象,需要创造条件,积极营造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施展才华的社会环境[29]。

第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修刚指出,文化因素是支撑“中国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成就“中国梦”,就必须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15]。翁淮南、武淳、王慧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强大的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心、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30]。

第四,把握历史辩证法。李君如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深入思考和把握实现这一梦想遵循的历史辩证法,处理好理想与实干、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等的辩证关系[31]。

第五,中华民族的不懈奋斗。卢春山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自主自觉地奋斗[32]。卫思宇指出,实现“中国梦”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33]。

7.“中国梦”实现的意义

史世鹏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文明建设在提供对话平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梦”是对社会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34]。由佳田认为,“中国梦”开创了社会文明建设的新局面[12]。李君如指出,“中国梦”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凝聚人心、动员人民[35]。颜晓峰把“中国梦”看作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动员令和不畏艰难、战胜风险的宣言书[35]。

(二)国外学界对“中国梦”的研究概况

在西方国家,与马克思的“东方梦”并存且对中国持仇视态度的,是巴枯宁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宣扬的中国“黄祸论”[36]。这种论断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思维起点。西方国家对中国高度关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且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中国能否复兴

对“中国能否复兴”问题的研究分为两派。

一派是肯定派。美国的温斯顿·洛德在《庆祝美中关系正常化十周年》一文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中国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减少官僚作风、认真解决复杂的体制问题、继续朝市场经济前进等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37]。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的崛起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带给世界的改变将远远多于世界带给中国的改变,中国虽然还会面临很多挑战,但是一定会取得成功[38]。

另一派是否定派。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在2000年发表了《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他发现不同的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对中国GDP的增长率提出质疑,并抛出了“中国崩溃论”。美籍华裔律师章家敦在2001年7月出版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中认为中国正在走向崩溃。2002年1月,美国《中国经济》季刊的主编乔·斯塔德维尔在其《中国梦:寻找地球上最后一个没有开发的大市场》一书中认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引发经济危机、政治动乱和社会骚动,其崩溃不可避免。国际知名投资分析师与企业家麦嘉华、华尔街著名对冲基金经理詹姆斯·查诺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夫肯尼斯·罗格夫等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站在悬崖边上,面临崩溃困境。该论也在为“中国崩溃论”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2.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的言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国际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中国威胁论”,另一种是助推世界进步并对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助推论”。

较早研究中国崛起的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巴枯宁。他在1873年出版的《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大力宣扬“黄祸论”。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龙秀更是“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他于1990年在《诸君》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一文中,极力鼓吹中国崛起将对日本产生不利的影响[39]。之后,国外部分学者以及政界要员从军事、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

对中国崛起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也有很多。例如,兰德公司国际经济学家小查尔斯·沃尔夫指出,中国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对美国乃至世界安全的威胁来自‘基地’组织、中东极端主义分子、恐怖分子”。极端主义分子和恐怖分子“不仅对全球安全造成最大的威胁”,“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崛起符合美国利益”[40]。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扶贫与经济管理项目主任兼首席经济师卡拉斯从经济角度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作用进行分析,他指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在很多重要方面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需要从这些地区大量进口物品,从而拉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很明显,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益于中国的崛起。”[41]

二、对国内外学界研究“中国梦”的评析

中国崛起速度之迅猛让世界震惊,但实现“中国梦”的任务之艰巨也不容小觑。目前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西方独霸世界话语权的当代,我国深度崛起的任务还异常艰巨,解决因现代化转型带来的复杂社会问题迫在眉睫,化解自身现代化病症的形势依然严峻,探索持久崛起的长效运转机制刻不容缓,处置“中国梦”的实现与他国“大国梦”实现之间的关系还是个棘手难题,等等。当今中国的影响绝非区域性的,探讨“中国梦”的实现问题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梦”随中国崛起而愈被热议,同时学界针对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论著确实不少,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梦”的由来、内涵、发展进程、面临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讨。截至2015年11月20日,在中国知网上搜到以“中国梦”为题的各类论文855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1366篇,以“中国梦”为关键词的优秀硕士论文仅有56篇,出版研究“中国梦”的各类学术著作仅52部,而以“中国梦”为主题研究中国发展的论著少之又少。

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体是政论者多,而学者少;研究内容以政治争辩多,而学理研究少;对“中国梦”研究多,而对他国“大国梦”研究少;研究具体问题的多,而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中国梦”的少;对他国之“梦”进行猜测定论的多,而借鉴他国“大国梦”经验的少;展示中国影响力的多,而从根本上找出并解决“中国梦”实现中潜在的结构性“硬伤”的少。这些研究与实现“中国梦”的紧迫性实践要求相距甚远。要知道,对“中国梦”的现有研究,只是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做了最基本的工作,而对如何实现“中国梦”进行研究,才是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最终归宿。

三、“中国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的研究方法,应当避免单纯的叙事逻辑,必须使其上升到哲学研究逻辑的高度,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方法论。认真剖析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进程中“大国梦”的成败得失,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哲学角度解读“中国梦”的根本内核、面临问题、实现路径,为“中国梦”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方式实现,寻找理论生长点,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或建议,从理论上推动“中国梦”脱离“梦幻之境”而转化为现实,这才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为此,学界研究“中国梦”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研究方式:从政治争辩和道德祈愿转向认真钻研经典理论

“中国梦”不是“空想之梦”,而是关乎个人、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梦想,每个人都有责任而且应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只注重政治争辩,而避开经典理论,无异于舍本逐末。研究“中国梦”应该摒弃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研究“中国梦”的科学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把握历史规律,实现政治争辩与经典理论研究的结合,将实现“中国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哲学研究逻辑的高度,真正将“中国梦”从梦境转化为现实。

(二)研究的立足点:增强现实问题意识

马克思力求从理论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结合中把握时代的根本问题,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并对问题进行不断的追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也是其永葆强大生命力的秘密所在。

提出“中国梦”这一问题,固然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但仅仅分析“中国梦”的诸多表面现象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中国梦”应该增强现实意识、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注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现实问题的结合。只有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找出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潜在的结构性“硬伤”,并在实践中找到破解难题的正确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梦”。

(三)研究能力:提升“中国梦”与他国“大国梦”对照比较研究水平

国内学界在探讨“中国梦”时,往往倾向于猜测他国之“梦”。这些看法多是主观臆断,没有理性、客观地进行辩证批判,是不可取、不科学的。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研究“中国梦”不能一叶障目,窥见一斑,应该统观全局,树立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闭关自守不能研究好“中国梦”,盲目排外更不能切实解决“中国梦”的诸多现实问题。

在研究“中国梦”时,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立场,将“中国梦”的研究与他国“大国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确立比较研究意识,增强比较研究能力。只有对实现“中国梦”与他国“大国梦”进行对照比较研究,对西方世界大国崛起进行辩证批判与选择性借鉴,才能更好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87-89.

[2]周华健.中国梦是什么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8-262.

[3]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2013(1):20-21.

[4]胡鞍钢.中国梦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一体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1-114.

[5]辛鸣.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2013-06-26(7).

[6]张业遂.在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的讲话[J].外交评论,2006(4):6-7.

[7]竹立家.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改革,2006(11):19-21.

[8]吴建民.“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 更属于世界[J].外交评论,2006(4):7-8.

[9]周天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梦[N].经济参考报,2011-02-11(8).

[10]周天勇.中国梦,是为人民造福的梦[J].山东人大工作,2013(7):60.

[11]李君如.阐释中国梦,设计中国道路[N].中国经济时报,2011-06-01(A1).

[12]由佳田.“中国梦”开创社会文明新境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39-42.

[13]姚桓.中国政治模式成就“中国梦”[J].人民论坛,2011(2):20-21.

[14]李成武.探源中国梦的文化基因[J].政工研究动态,2008(16):12-15.

[15]修刚.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源[J].外交评论,2006(2):17-18.

[16]罗满元,罗梅.中国人的“中国梦”[J].领导文萃,2012(1):112-115.

[17]王为衡.中国梦的历史自觉与现实照进[J].新湘评论,2013(1):19-22.

[18]李源潮.为理想而奋斗 与祖国共成功[J].中国人才,2012(6):4-7.

[19]解安,陈晓锦.生态文明建设:考研中国现代化之路[J].新视野,2008(6):25-26.

[20]张颐武.让“中国梦”超越“抱怨文化”[J].中关村,2010(7):98.

[21]彭坤明.独立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历史根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1(5):29-31.

[22]郭凤海.“中国梦”为何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党建,2013(2):22-23.

[23]李君如.中国梦[J].新远见,2006(8):12-18.

[24]赵汀阳.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梦[J].新华航空,2011(10):6.

[25]黄会林,张颐武,霍建起,等.关于“第三极文化”的设想与讨论[J].艺术视野,2010(5):86-93.

[26]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J].党建,2013(2):28-30.

[27]周虎城.“新南巡”:实现“中国梦”靠改革开放[J].同舟共进,2013(1):16-18.

[28]郑新立.坚持推进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关键[J].改革与开放,2012(1):4-5.

[29]王怡.复兴“中国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环境构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47-351.

[30]翁淮南,武淳,王慧.以强大的中国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J].党建,2013(4):8-16.

[31]李君如.实现“中国梦”的辩证逻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12-15.

[32]卢春山.为中国梦自主自觉地奋斗[J].红旗文稿,2012(24):35.

[33]卫思宇.实现中国梦个人奋斗不能少[J].西部大开发,2012(12):2-3.

[34]史世鹏.社会文明建设理论:构建与创新[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42-43.

[35]石仲泉,李君如,胡鞍钢,等.名家畅谈中国梦[J].前线,2013(6):4-9.

[36]米·亚·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的补充(一)[J].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981(2):340-361.

[37]温斯顿·洛德.庆祝美中关系正常化十周年[J].国际贸易,1988(12):5-7.

[38]马丁·雅克.中国:以自己方式崛起的强国[J].全国新书目,2010(3):40-41.

[39]朱奕冰.国外关于中国“崛起”问题的研究综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8):76-81.

[40]赵忆宁.兰德公司高管:中国和平崛起符合美国利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09-13(1).

[41]TELLIS A J,WILLS M.Strategic Asia 2004-05:Confronting Terrorism in the Pursuit of Power[M].Washington: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NBR),2004:69.

【责任编辑李敬】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Dream”

SONG Yanm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rise of China, “Chinese Dream” is becoming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researches of “Chinese Dream” includes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 formative factors, historical stage division, confron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significance, possibility of revival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tc., which have acquired abundant achievements. Meanwhile, the study on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fro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erspective is a blind spot. Only by studying Marxism classics and concentrating on practical problems and by comparing “Chinese Dream” with other “Dreams of Big Power”, can we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Chinese Dream”. This is not only a theory growing point of the “Chinese Dream” study, but also a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ser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Chinese Drea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2015-11-27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KDB005);中央高校基金重点项目(2014ZD49)

作者简介:宋彦民(1972—),男,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4-0006-05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梦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