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探究
2016-03-01陈枭枭
陈枭枭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探究
陈枭枭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摘 要:历史题材纪录片是讲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历史的缺席必然引发此片类影片叙事材料上的匮乏甚至空白,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分析历史题材纪录片自身的特性,总结优秀历史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从汇编体、口述体以及再现扮演的角度进行叙事创作上的总结。
关键词:代言性材料;汇编性;口述体;搬演
所谓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实际上指的就是历史的影像,这是基于历史这一前提之下,对纪录片所做的类别限定。电视手法表现历史的真实是颇受争议的,历史意味着过去,过去的历史该如何用画面呈现呢?弗拉哈迪采取的用“真人搬演”的方式完成《北方的那努克》的拍摄,饱受批评和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导演试图通过那努克一家的表演,来重现和还原相去甚远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虽然摄影机并不在场,但生活的真实确实得到了复原,从制作道德层面上来说,这是真实的并且是真诚的,“对于一部历史纪录片而言,一个历史时间与事实这一结论的真实性就是最高的目标”[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的拍摄实际并不需要摄影机的严格在场,是可以通过使用代言性的材料进行弥补,利用影像对正在发生的现场事件和非现场事件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成为一种可以作为历史时间的影像见证。
1 汇编材料的叙事整合
汇编体作为一种整合纪录片叙事材料的形式,在历史影像的制作上是采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历史影像材料的方式。“在西方,这种类型的纪录片通常被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一般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编辑而成的纪录片”[2].这一表现方式不仅反应历史,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以历史“遗留物”(代言性材料)进行叙事意义上的重新整合来反应历史,在“《1900年的巴黎》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就是利用旧的影像与照片资料汇编而成的那个;在前苏联,伊利亚在其为革命40年而制作的《难忘的岁月》所发掘的影像与图片,作为一个媒介事件,同样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媒介影像”[1]。
从汇编体的材料构成上看,当中主要的叙事要素包括:当事人的口述,涉及历史人物,以及现场相关的遗址、遗迹,相关图片或者影像资料以及一些文字材料,汇编体纪录片的拍摄大多是由这些类代言性材料进行组织整合达到叙事的目的,要求编导能够发挥挖掘素材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汇编叙事要素实现对过往历史的追述,从最早的仅依靠影像现场的汇编,发展到多元的绘画、图片、雕塑作品等民间材料对历史的见证。
2 口述体——一个说话者的视角、视点及其影像写作
口述体是私人的,非官方的一种保存,也是在历史纪录片中运用最多的,是通过当事人口述来见证历史的叙事手法。它是亲历者口述历史,是一种情结与细节的真实回忆。
历史纪录片《百年小平》在叙事上从人们熟悉的材料上寻找突破,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重大事件的结果采用一笔带过的简单叙述,而重大事件则听当事人讲述事件,用观众不熟悉的过程代替熟悉的结果,形成一种陌生与熟悉的效果。其次,就是相关当事人的口述--寻找了解邓小平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当事人物事件的见证,让经历过这一历史时期的当事人讲述历史事件,记录当事人现场见证的口述历史,这一方式也使历史影像更接近观观众的生活亲历,是一种距离观看者最接近的见证方式。
口述体纪录片一方面要保持讲述者面对摄像机讲述的真实、真诚与信任,一方面又强调摄影机对事件现场的尊重,镜头充分尊重事件现场的原状,保持摄影机的中立与客观,这样才能让历史的口头还原的效应得以显现,充分发挥口述体纪录片的优势。
3 再现与搬演——重建历史影像的代言性叙事策略
在纪录片中,同样存在对过去的事件、人物的“情景再现”,这就是把剧情片的手段运用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中来。
《20世纪中国女性史》《寻找失落的年表》两部纪录片的制作都运用了“再现于扮演”这一手法,前者在寻找年表的断代工程的影像写作中,有真实再现的情景再现,也有黑白虚拟扮演;后者在反应妇女缠足的痛苦时,就采用了情景再现的剧情片表现,与当事人的口述、缠足妇女的文献构成这一历史事件的叙事。
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再现式”手法的除了要尊重历史本身的因果关系,还要看制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以及对历史纪录片制作原则的认知水平和立场观点,尊重材料的真实性与可信性,这是一部纪录片机器事件的真实基础,也是制作历史纪录片的道德基点。
参考文献:
[1]肖平.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
[2]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