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新闻作品导语写作技巧探析

2016-03-01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6期
关键词:导语

陶 敏



西方新闻作品导语写作技巧探析

陶 敏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中西方的新闻理论,总结归纳出的新闻导语种类,有十余种甚至更多,如概括式、描写式、叙述式、提问式、引语式,等等。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却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以这样说,一篇新闻作品能够用很多种不同的导语开篇,但其中最佳的导语往往只有一种。写出这条最佳导语,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思考,下功夫去反复实践,熟练掌握导语的基本规律,灵活运用。这其中也包括借鉴西方新闻记者写作导语的一些技巧,洋为中用。

周恩来同志曾经就要求新华社研究一下“我们的记者能向西方记者学习些什么?”就导语而言,西方新闻工作者非常重视导语,无论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在具体的新闻写作过程中,都把导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讲究写作技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对我们重视导语、写出好的导语,不无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有选择地分析评判、学习借鉴。

英国作家亨利·费厄利在谈新闻导语时写到:“每一个曾经为写好一个导语而苦思过一番的新闻工作者都能体会到,为什么写导语这么费劲。”导语难写,需要“煞费苦心”。据美国新闻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介绍,《纽约时报》一名记者在写一篇报道时,导语写了十三遍才写成。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说:“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导语在通篇新闻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没有人愿意读下去,成败在于导语,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这位学者还把导语看作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尺,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水平。”“一个平庸的记者只能写出一条一般化的导语。”

“文无定法”。西方记者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也是“各显神通”,手法各异,风格多种多样,别具特色。通过一些实例,我们来对西方新闻作品导语的写作技巧作一番探讨分析。

1 通过冷静节制的文字直陈要点

中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新闻观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写作也体现出不一样的文字风格。西方新闻工作者标榜“客观、公正”,讳言宣传,但是很善于宣传,往往把倾向性“隐藏”在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陈述方式加以表现。他们从导语开始,行文就显得比较冷静,在情感、立场、观点上都有所节制,少有夸张的形容词,不动声色,简洁明快,开门见山,直接摆出新闻事实中最新、最重要的内容,或点明报道的主题,似乎没有明显的“褒贬”,极少渲染主观色彩。如下面的导语:

“北京电台于今天凌晨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上面两条导语都是关于国家领导人的,内容重要,人物显著,然而用笔极省、结构紧凑、内容清晰,没有可有可无的内容,没有“过火”的文字,简明扼要地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或新闻事实的要点。

又如:

“欧洲大战昨天佛晓爆发!”

“日本投降了!”

对于一场世界大战的开始与结束这样重大的事件,这两条导语没有任何附加的修饰语,寥寥数字,直接交代,只突出新闻最重要的要素,精炼、简洁到极致,似乎“处变不惊”,只用一个惊叹号来表达对战争爆发的震惊和胜利的喜悦,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比较下面两条导语:

“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威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同一事件,另一家通讯社的导语是:“人类登上了月球!”

前者突出美国人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后者强调“人类”,而且更加简洁有力,没有冗词赘语。

从以上的这些导语我们可以看出,好的导语,尤其是动态消息的导语,写出的是要点,提供的多是“干货”,绝不“拖泥带水”,有的是干脆利落,避免的是啰哩啰嗦,没有空洞的说教,全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美联社写北京人民过节:“今天晚上,20多万人在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庆祝中秋节,放爆竹,吃月饼。”写美国人过节:“美国人民携带着国旗、热狗以及各种红、白、兰三色的东西欢庆独立节。”

都是同一家通讯社,写别的国家和本国人民过的重要节日,“调子”相似,没有用“喜气洋洋”之类的词句去刻意渲染,没有戴上一顶“高帽子”试图去“宣传”什么。记者只是“如实道来”,概述事实要点。

2 抓住突出显要的特点创造印象

抓不住人物或事物的鲜明特点,没有“抢眼”的地方,新闻作品的导语就会流于一般化,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公式化”的感觉,或者像发布公告一样乏味,很容易失去读者。西方新闻作品导语很善于抓住新闻事实的显著特点,“凸显”新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过目不忘,引起人们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的高度关注。如:

“帕特和理查德·尼克松今天参加了周恩来的正式宴会。美国人胃口很好,吃得津津有味,像老手一样使用筷子。”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在一起共餐,记者抓住美国人“使用筷子”而且“像老手一样”这一细节特点,既表现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又有吸引读者的趣味性。

“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地面”与“地下”的一种反差,不言而喻,显出了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性。如果写成“在某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则与其他类似的“发现”相雷同,不足为奇。

“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普查登记今日结束。”起笔就用“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这一显著特征,为正文报道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一系列具体情况作了概括,相当醒目,其重要意义也由此可见。如果写成“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今日结束”,显然淡而无味,表现不出其重要性,毫无引人之处。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用文件之多反映联合国机构的庞大,数据具体,特点突出,给人造成很深的印象。

法新社记者写的下面这条导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地人们用这样的格言来概括中非内陆小国卢旺达的人口过剩:‘卢旺达有多少棵香蕉树,就有多少户人家。’”

美国《迈阿密论坛报》的人物特写《最后一位皇嗣》:“他本来可以成为中国皇帝,但现在却默默无闻。”从满清王朝皇室的显赫成员,到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概括了溥杰的人生经历的鲜明特点。十分简洁的一句话,一下子就“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令人很难忘记。

法新社记者采写的《中国的功夫片》:“前程远大的中国影星李连杰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要使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在武术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李连杰在电影《少林寺》中一举成名,看来要取代功夫片超级影星李小龙。” 李连杰和李小龙,两位都是中国功夫片的明星,而“要使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在武术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李连杰“取代”李小龙的独特之处,令人关注。

合众国际社记者采写的《云南来鸿:早春》:“离开北京越远,就越难听懂中国话。”导语抓住中国南北方言的差异,使人们对中国南部边疆省份有了清晰的第一印象。

3 利用人们好奇的心理激发兴趣

导语的“导”字,就有引导、导入的意思。一篇新闻作品,通过导语,把受众“引导”“导入”正文。所以,导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吸引力,紧紧“抓住”读者往下看。有的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没有好的导语,就等于钓鱼钩上没挂诱饵。”他们善于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在导语中放置“诱饵”。当然,前提是不能扭曲事实,刻意为之,去故弄玄虚,故作惊人之语,玩噱头。

来看下面的导语:

“今天,在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时候,亨利·基辛格把他的三副面孔表演得淋漓尽致,这使周围的人大为开心。”美国著名外交家有“三副面孔”?居然让人们“大为开心”?读者自然好奇,要去一“睹”为快。

关于福特总统遇刺有惊无险的报道:“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

大多数前来欢迎总统的人都希望同他握手。

这个红衣女郎携带着一支枪。”

带枪的红衣女郎是谁?会发生什么样的险情?读者非读下去不可。

如果新闻事实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显著,西方新闻记者在导语写作上很善于运用独特的手法,别出心裁,让一般普通的新闻事实也像“吸铁石”一样将人们吸引住,令人耳目一新。比如:

写北京民众在严冬中溜冰舞龙过灯节的新闻导语:“今天,星期日,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穿上了冰鞋”?极有趣味性,吊起读者的胃口。

中国兵马俑在国外展出的导语:“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把兵马俑写“活”,自然引人入胜。

关于拍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的三条导语:

“时隔七百年后,马可·波罗又回来了。”

“在另一个时代离承德不远的另一个夏令行宫,威名赫赫的忽必烈设宴款待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

“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同一题材的三篇报道,新闻导语有着明显的区别。三者比较,前面两条导语用“时光倒流”的方式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后者似乎显得平铺直叙,明显略逊一筹。

再如下面两条导语:

“当七英尺二英寸(二米二O)的中国运动员穆铁柱小步跑入体育馆时,“嗬”!观众席上发出了阵阵惊讶声。”写得一般化。

而另一位记者的导语,捕捉的是人们在不知这位“巨人”运动员身份情况下的“惊讶”镜头,在读者心中造成悬念:“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美国女游客见了吓了一跳。

‘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

4 调动形象艺术的笔墨展示画面。

导语写作有常规,但无定式,反对生硬僵化,追求突破创新。西方记者在写作新闻导语时不拘一格,手法灵活多样,特别是通讯特写,擅长形象化,常常运用艺术手法写导语,以生动的文笔再现清晰的“画面”,对典型细节、典型事例、典型环境、人物的典型特征,或工笔细描,或简笔勾勒,让人或“身临其境”,或“耳闻目睹”,去“走进”新闻事实。

合众国际社的《北京的冬天》:“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吃着冰淇淋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年人不见了。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冬天来临的景象如在目前。

来看一篇社会新闻的导语:“一头狒狒逃走之后蹓进杜罗塞·普拉默夫人的家,在那儿又是吃东西,又是喝黑啤酒,还到浴室洗了淋浴,最后在房主人床上打滚。在他尽情享受期间,普拉默夫人吓得躲在厨房里不敢出来。”生动有趣,扣人心弦,人们仿佛“看见”狒狒的一举一动,同时也不免为主人捏把汗。

合众国际社的一条导语:“在美国的威尔福特豪尔的美国空军医疗中心,一月二十一日出生了一个四个月的早产婴儿,这个婴儿小得可以放在医生的一只手掌上。”只需一笔形象的图画,如见其人,顿时让人“感知”早产婴儿的“小”。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写的《中国式的夏令营》:“中国领队拿着一个手提式电子扩音器,命令一群青年排成两路纵队。二十名中国青年立即鸦雀无声地列好了队形——中国式的夏令营队伍。四十五名来自北美的青年也排成了两行,但是他们动作缓慢,而且还开着玩笑,打打闹闹,十分散漫,一下子就扎成了几堆——美国式的夏令营队伍。”通过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把中美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集合”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有的西方记者还会用散文笔法抒情写意,让新闻富有感染力,增强可读性。如:

合众国际社总编辑史蒂文森采写的《过长江三峡》的导语:“这是一条怒涛奔腾、凶猛不羁、然而却能为人类造福的大河。它浩浩荡荡地流过中国的心脏地带。” 抓住长江的性格特征,槪写一笔,仿佛写意山水图,气势壮阔的长江立刻“出现”在眼前。

同样是写河流,美国记者克里斯托夫·鲁卡斯的《尼罗河自述》,则别具一格,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导语宛如一幅深情优美的抒情画卷在慢慢展开:“我与天地同庚,像宇宙一样壮丽,像车轮一样有用。我辽阔、美丽、历史悠久,像诗歌一样引人入胜。我是全世界最长最雄伟的河流尼罗河。”

参考文献:

[1]程天敏,杨兰瑛.中外新闻选[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

[2]雕岩.西方记者报道中国作品评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3]黎信,蓝鸿文.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上、下册)[M].北京:长征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导语
导语
宅一起的日子——网络直播课教学导语实录
阳光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如何写读后感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本期专栏导语
童话故事新玩法
阔腿裤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