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新闻现象的成因与反思
——以“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骗捐事件为例
2016-03-01王江燕
王江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逆转新闻现象的成因与反思
——以“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骗捐事件为例
王江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摘 要:近年来,逆转新闻让人印象深刻,面对这些敏感性事件,媒体更应客观报道事实,受众更也应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这样舆论也能更理性。本文以“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这一骗捐事件为例,探析了逆转新闻背后的成因及反思,以期引起大众的重视,从而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逆转新闻;特征;成因;规避策略
在网络信息时代,逆转新闻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在本质上是失实新闻,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本文通过“安徽利辛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骗捐事件为例,找出逆转新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规避此类现象的措施。
1 “安徽利辛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骗捐事件始末
2015年10月13日,安徽某晚报发表《为救女童,女子被狗咬成重伤》的文章,迅速成为关注热点。然而,随着媒体的跟踪报道,面对接连不断的质疑,当事人终于承认他对媒体撒了谎,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之所以成为一起骗捐事件,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记者缺乏深度调查报道,采编严重失实。当事人是通篇新闻报道中唯一提到的一个爆料人,因此信源具有不可靠性和单一性,为接下来“反转新闻”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当地媒体和网络媒体没有对此事件背后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度调查和思考,是导致此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作用。在这起骗捐事件中,这则新闻最开始是由传统媒体,即纸媒爆出的,而后各大门户网站进行转载。同时,当地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一开始,网民一边倒地赞扬当事人,约束了记者对此事件背后真相的追问,许多媒体都将报道集中为李娟筹集善款、寻找被救女童等话题,从而导致逆转新闻的出现。
第三,使用标签来制造刻板印象。在这起逆转新闻事件报道中,多家媒体都将新闻人物进行标签化处理,通过民众对弱者的同情心理,讲述当事人众多窘境,以此获取公众的注意。
2 逆转新闻的特点
2.1 模糊化处理新闻信息
新闻媒体模糊化处理事实,很容易让公众在一开始就形成主观猜测,而一旦新闻事实逐渐清晰,舆论就会产生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现象,公众又会重新进行“站队”,出现舆论反转现象。
2.2 参与“舆情反转”事件的主体多元化
参与“舆情反转”的主体多元化,就导致信息的传播有了非同一性,加剧了此类新闻事件的报道难度。
3 逆转新闻形成的原因
3.1 受众碎片化阅读心理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追求信息的速度和广度,而不再是传统的深度。为了迎合受众的这一心理,部分媒体往往将信息进行“碎片化”处理,这种“不完整”的信息,极易发生逆转现象。同时,随着新媒体在社会上普及化地应用,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新闻记者潜意识将新闻理念定位为追求“独家新闻”和“抢发头条”。
3.2 媒体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媒体的性质被重新定位,确立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模式,从此,我国媒体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媒体在面向市场后,要想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抢抓报道先机。部分媒体在求独家、求新、求快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信息的准确性,从而用速度抹杀了真相,以时效性取代了真实性。
4 规避逆转新闻的策略
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被无限扩大,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或者是自媒体,都应该自觉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和新规则。
4.1 不能抛弃层层过滤的用稿制度
新闻线索的源头往往包含着立体多面的信息层,如今,新闻线索的发掘已非难事。每一位新闻传播者,都要秉持基本的新闻伦理观,严格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通过各种渠道核实真伪,还原事件真相,这样才能维护新闻的公信力和严肃性。
4.2 新闻热炒中始终坚持冷思考
当前,媒体拥有专业报道队伍和成熟技术。所以,在信息渠道多元的新媒体时代,更应该多方面去分解新闻的由头,找寻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点,为受众阅读新闻提供客观积极的参考与建议,同时也为受众传递真相。
4.3 始终坚持正能量的舆论引导
媒体对新闻有议程设置功能,因而,其报道更应谨慎,所以,在处理一些敏感的新闻事件时,媒体要尊重客观事实,摆正媒体观察者的位置。唯有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才确保事件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转变,这也是媒体壮大自身,扩充实力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