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的争议分析
2016-03-01张祎
张 祎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非你莫属》的争议分析
张 祎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由于“海归女”刘俐俐事件及“晕倒哥”郭杰事件后迅速被卷入舆论争议的漩涡中,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主持人的言辞、主持风格及节目的整体设计上。本文对争议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并试图运用波特方格中的事实、价值、原则、忠诚四个关键因素,对上述争议中存在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节目应该从其节目立场入手,搞清楚节目服务于谁,对其他节目元素进行调整,使节目在争议中获得成长。
主持人;新闻伦理;立场选择
《非你莫属》在经历了“海归女”刘俐俐事件及“晕倒哥”郭杰事件后被迅速地推向风口浪尖,之后在李开复公开号召抵制的过程中《非你莫属》再一次卷入争议的中心。作为国内首创的另类大型职场招聘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直指全球的热点和难题,将节目定位为“为求职者探索解决之道”,这是一个值得期许,且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的定位,但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本文试图将争论进行梳理,以期有所收获。
1 节目主持人张绍刚——“言辞犀利”“缺乏人文关怀”
作为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就是其灵魂所在,主持人的风格决定着节目的风格,甚至主持人的性格对其节目也有很大的影响。张绍刚,作为央视多档社会类节目当家主持,其主持能力毋庸置疑,但在《非你莫属》中,张绍刚也是争议中的焦点之一。
争议点1:“张绍刚太刻薄”。这主要体现在他与应聘者之间的交锋上,如刘俐俐在应聘中张绍刚的言辞就很不客气“凶狠、蔑视、恨、狂浪”这是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确实有欠妥当。此外,张绍刚在主持节目中对应聘者有着明显的好恶倾向,且他的好恶信息会毫不掩饰地传递给Boss团。
争议点2: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在“晕倒哥”郭杰事件中当郭杰晕倒时,张绍刚的反映是“你是在表演吗”,突发事件的出现并未停止质疑的眼光。
一般来说,真人秀节目中的主持人被简单地要求成为减震器与粘合剂。主持人的风格决定这节目的风格,所以节目的成功必须要有主持人各人特色的彰显。既然张绍刚是节目主持人,《非你莫属》就应该接受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其次,对于应聘者其自身存在劣势、问题甚至谎言,其自身是不会主动提及,甚至不被求职者自己所认知,此时就很需要发挥主持人的功力。刚开始的《非你莫属》设有一环节叫“别对我说谎”,但后来被取缔,而随之出现的是张绍刚的犀利言辞,这引起了极大争议。从这个角度看来,那些看似有些过激的言辞是不应该被非议的。
不可否认,张绍刚有一些过激的言辞与质疑,且在有些时候解读得很到位,但直率地表明事实与将侮辱伤害最小化之间是否有可接受的中心地带可探寻?这极大地考验着主持人张绍刚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如何拿捏呈现真实的求职者与保护他人尊严之间的度。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有一句话,对于这个“度”有一个主观的论述:“什么叫控制力,我说不好,舞台给了主持人天然的话语优势,所以尤其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表现。我希望做到的状态是:宽容而不丧失原则,犀利而不失于武断,尖锐而不刻薄,轻松而非轻薄,率性而不是耍流氓。”
《非你莫属》在争论中有一优点是被褒扬的就是“不煽情”,不利用求职者背后的故事性博同情、博收视率。这点体现出了节目颇高的节目格调与节目品味。但在“晕倒哥”郭杰事件中张绍刚的表现却是质疑精神过头而人文关怀不足。作为大众媒体其媒介伦理标准应该与普通大众伦理相一致,人文关怀不应该被质疑所完全压倒。
2 节目设计中出现的争议
2.1 节目环节设计
节目播送至今,成熟的节目环节有“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谈钱不伤感情”三个环节。《非你莫属》节目时长77分钟,每期有4位求职者,平均下来每位求职者的时间只有大概19分钟左右,时间不多。所以争议点开始出现,那么短的时间能让求职者充分展现自我的能力与水平吗?
2.2 求职者的选择
每期能进行求职的人数相较于求职大军,只能称为凤毛麟角,所以求职者的选择也考验节目组的智慧。在争议中有两种观点:第一,求职者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其代表性于差异性,就是既对求职大军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求职者自己的特征和个性;第二,节目应该有清晰的受众定位,故对“高端求职者”与“低端求职者”就应有所取舍。
2.3 心理咨询师、职场规划师、第二现场主持人
上述三种角色表面上看来是节目的点缀,其实深究下去,却是主持人重要的辅助与补充,他们与主持人的配合很重要。
2.4 Boss团的选择
Boss团备受争议的地方在于流动性差,所提供的岗位不具有多样性,相对于求职者的需求来说过于单一。有些Boss有作秀,做广告之嫌,并且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3 《非你莫属》立场的选择
《非你莫属》的立场选择,是解决上述争议的根本所在,并且立场的选择意味着节目服务对象是谁,同时决定着《非你莫属》对于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天津卫视资料显示,《非你莫属》应该是成为一个“平台”,提供一个让求职者于公司管理层接触的机会的平台,节目氛围的营造也应该是逼近于真实的求职现场。
第一,节目主持人张绍刚的功能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牵引的功能,对于自己“好、恶”的展现应该有所收敛。给求职者提供一个轻松自如的发挥空间,对求职者优劣的鉴定应该交给Boss团。
第二,节目环节的设计,由于时长限制,每个求职者所占有的时间资源不多,所以在节目的环节的设计上或主持人的问答上应该倾向于展示其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其中,“谈起不伤感情”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很有利于求职者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与老板进行“议价”。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节目的服务意识值得保留与赞扬。
第三,求职者的挑选。选择怎么样的求职者进入到《非你莫属》的平台也是节目定位与立场的展示。在应聘者选择是依据代表性与差异性兼顾的标准,还是“高端求职者”“低端求职者”的标准,这对看似矛盾的标准,其实有其本质上的相似性,《非你莫属》应定位于求职大军,并抓住求职大军的主力军,展示其特征和现状。不过这依赖于对求职大军做出科学的掌控与精心的节目策划。
第四,心理咨询师、职场规划师、第二现场主持人与主持人间的关系是配合,不是附和。固应该有客观冷静的思考,对主持人的观点有支持、有反对、有补充。他们与主持人的点评应该多面立体,尽最大可能使让节目做到客观公正。
第五,对Boss团的选择最能体现节目的立场所在。Boss团出现在《非你莫属》中必然会给自身企业带来广告效益,同时给栏目组带来广告收益,如58同城的广告注入。但《非你莫属》是定位于服务求职者,应该强化这种服务意识,并且强调服务对象。应该多元化职位的供给,同时创造条件、氛围,让求职者与Boss团平等对话。
《非你莫属》致力于“为求职者探索解决之道”,为求职者服务,传递真实的职场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期许的定位,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若能做到传递职场信息,并传输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求职者、或收看观众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有所启发,这将是《非你莫属》最大的价值与意义。
[1]蔡尚伟.《非你莫属》该抵制么[J].北京科技报,2012(6).
[2]黄鑫磊.电视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4).
[3]黎妮晓宇.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取向论析[J].观察思考,2012(7).
[4]苗红果.《非你莫属》热播探析[J].新闻传播,2012(5).
[5]聂艳艳,由职场真人秀看此类节目社会属性的回归:以《非你莫属》节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1(9).
[6]张玲.当求职沦为一场相亲秀----反思当下中国电视职场类真人秀节目[J].当代电视,2012(1).
张祎(198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