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品格探究
2016-03-01闫伟娜赵晓青
闫伟娜 赵晓青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品格探究
闫伟娜 赵晓青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梳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品格、人本品格、历史品格、民族品格和时代品格不难发现,在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文化品格不可或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对历史的审美演绎和对艺术的终极诠释,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应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彰显其文化独特性和艺术审美性。
历史题材电视剧;文化品格;传统文化;审美
历史题材电视剧本身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吴晗就曾经与李凡希、王子野之间产生了一场关于历史剧的争鸣,争论的主要焦点包括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历史剧的社会作用、历史观等。在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产生关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争鸣,当时的《杨家将》《武松》等电视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样的争鸣之势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界定问题也被涉及。历经多年发展,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划分越来越明晰,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创作者以历史为素材,赋予历史人物和事件以魂魄,使受众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的电视剧。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历史与艺术的品格缺一不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对历史的审美演绎和对艺术的终极诠释,若丢失了艺术与文化品格,电视剧就无法称之为艺术品,观众也就无法以审美的眼光来欣赏。纵观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在其热映的背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呈现也越来也多的受到观众的关注,受众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品格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期待,梳理总结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品格主要有以下五个重要的方面。
1 审美品格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可将它们称为艺术的和审美的;艺术的一级是作者的文本,审美的一级则是由读者共同实现的。”同样的道理,历史题材电视剧同样有艺术的和审美的两级,艺术的一级是由创作者来完成的,包括编剧,制作等,而审美的一级则是由观众审美的眼光来实现的,只有这个环节才能较好地体现电视剧本身的价值。
审美品格一方面表现于电视剧的形象性,以形、声和色等方面体现出来,正是因为创作者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形象性彰显,才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变得饱满丰富。《康熙王朝》中两军作战的史诗场面给人以视觉的强烈冲击和震撼;《红楼梦》中红楼人的对话充满着文言气息,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个个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十分形象,为不同的观众所钟爱。审美品格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叙事情节内容之美。百年历史风云激荡,一波三折,充满悬念和故事,或者以人物命运为线索,或者以事件为线索。历史自有风情,鲁剧代表作《闯关东》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该剧讲述一户山东人家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作品以剧中主人公义和团首领朱开山在东北的挣扎生存为主线,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在闯关东的路上,朱家经历了各种挫折磨难,朱开山淘金时的危险重重,朱传文的乞讨归来,朱家的山东菜馆更是经历了土匪、土豪、官兵和乡霸的种种威胁……正是这样引人入胜的情节时时刻刻吸引着观众。建立在历史真实事件基础上的创作,其丰富的情节无疑使该剧产生了更强的审美效果。
2 人本品格
这里的“人本品格”可以理解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来讲,人本品格比其他类型的电视剧体现的更加明显,因为历史电视剧会更多的体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因而也更加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人物是一部电视剧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观众总是能被剧中人物的性格所吸引,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而一部电视剧想要表达出思想,展现某种精神,也主要是依靠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达的,且更加注重典型形象的表现。这是早已被证明了的艺术规律。
历史剧《康熙王朝》表现了康熙皇帝极尽辉煌的一生,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康熙皇帝的那种人格魅力所吸引,他既激扬大气、指点江山、金戈铁马、激战沙场,却也内心冷酷、极为自负,当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时,猝死在龙座上,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康熙王朝》的编剧朱苏进说:“由于我是以历史人物为本剧的核心,显然要给他贯注作者个人的情怀,赋予更多的内涵,使他尊贵起来,我也写了权术方面的黑影,但他基本上是最核心的人物,他起码具有英雄气,他的帝王气大于痞子气。”很明显,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十分关注人物命运,把人物的命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历史故事去展现艺术的美和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电视剧《红楼梦》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在人物塑造上,贾宝玉“面若敷粉,唇若施脂;言语若笑;天然一番风韵”,总着红色服装,表现他的多情和对传统礼教的反叛;林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若柳扶风”,满腹才情却长期忍受情感折磨,为情而活,为情而死。宝黛不能厮守,黛玉香消玉殒,宝玉终出家,通过对这两个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来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无声控诉,也使原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历史品格
福柯认为,历史的叙述,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任何历史文本都必然地反映着当代史,电视剧亦是如此。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品格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土壤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没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题材电视剧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品格表现较为明显的当属正说类史剧,因为正说类史剧绝大部分是演绎了历史真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历史不可能重演,我们只能是以今天的视角去感受,用心去体会,曾庆瑞教授说:“一切涉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艺术作品,都只能是艺术的演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可能是重复和再现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问题只是,为什么来演绎?朝什么方向去演绎?用什么方法去演绎?演绎的结果怎么样?其间的规律是什么?”历史题材电视剧使受众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了解了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场景的再现和艺术的演绎,仿佛重现了当初的历史风貌,给人们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机会,虽然当前的文化普及水平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书籍也越来越方便查阅,但历史题材电视剧仍然是很多人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是观众乐意接受的。
4 民族品格
历史题材电视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历史剧中,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是国家意识形态表述的重要现象。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说:“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所以“历史在这里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以其权威性确证着现实秩序的必然和合理,加强人们对曾经创造过历史奇迹的政治集团和信仰的信任和信心。”一般来说,历史题材电视剧都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为视角,激励人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历史题材电视剧,展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达的是一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爱国精神,坚韧不拔、同心同力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主张“厚德载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哺育万物,这是自然之“道”,而在人的身上自然就体现为“德”,旧时孔子主张“仁义”,老子著有《道德经》,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题材电视剧很好的传达了这一点。电视剧《闯关东》就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剧中人物以传统文化为处事理念,讲求仁、义、礼、智、信,朱家为了生计在东北开了山东菜馆,朱传文为贪小便宜落入对手的圈套,买了马肉当驴肉,以致上门滋事者,朱开山对儿子的糊涂给予了批评,受众明白了做人要诚信;朱开山救义匪,受众感悟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朱开山智斗潘五爷,观众看到的是他所表现出的民间智慧和处事哲学,潘五爷的下场也让观众领悟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另外,还有孝顺父母、教育子女这样的民族品格在剧作中无处不在。
5 时代品格
历史题材电视剧要反映一定的时代精神,但这个时代精神不太好界定。吴晗认为:“所谓历史剧所要体现的时代精神,是指它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不是今天的时代精神……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他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把他所属时期以后的某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更不是把今天的时代精神划到他那个时期里去。”马少波却认为,历史精神要与今天的时代精神相联系,他说:“处理历史剧目的时代精神,主要是通过作品正确体现历史时代的优美精神和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的联系。”本文更加认同后一种说法,因为观众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审美享受,从历史中加深对现实的感受,因此,历史剧必定要反映今天的时代精神,映射现实。
戏说类历史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嬉笑怒骂的风格揭露了和珅这一大贪官的腐败,也展现了为官清正该怎么做,虽然纪晓岚的实际情况与史料不相符,但该部电视剧透过他和贪官和珅的合法斗争,表达了现实社会中反对贪官、反对权利腐败的强烈要求,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其主要意义非常明显,那就是通过历史书写来体现时代精神,透露出来的是作家对于这个社会的理解。而这一点能否做到也正是历史题材创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历史题材电视剧所包含的五种文化品格审美品格、人本品格、历史品格、民族品格和时代品格,在给受众带来视觉盛宴、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同时,又时刻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受众去了解历史,让世界来了解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紧紧抓住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时刻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把握时代的脉搏,通过历史的演绎映射社会现实,历史风情无限,历史题材电视剧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类型,文化品格坚决不能缺失,否则我们泱泱大国的文化何以传承?希望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们能够端正创作态度,将中华的传统文化融入创作实践,这样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必将不断发扬光大。
[1]吴晗.谈历史剧[J].上海文汇报,1960,12(7).
[2]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3]缪永和.历史演义和历史真实[J].文学评论,1984,10(2).
[4]鲍桑葵.美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5]刘晔原.电视剧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闫伟娜(198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媒介生态学视野下我省低龄儿童媒介接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5RKB0145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