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纪录片主体意识的淡化
2016-03-01沈建林
沈建林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谈电视纪录片主体意识的淡化
沈建林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拍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要尽量地淡化和回避,主观思想不能太强烈,要有意识地遮隐掩藏。它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创作特征,是创作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电视纪录片;主体意识;原则
在电视纪录片中,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思想和情感完全渗透在对作品整体的构思中。主体意识的淡化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创作特征,是创作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纪录片主要是以客观事实征服观众的电视纪实作品。生活是什么样,就用镜头如实地记录生活。客观地再现,再现客观的人和事物。这就是纪实的价值。
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在屏幕上给我们客观地再现真实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纪录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们蒙在客体上的精神的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还原世界真实的面貌,才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激起我们眷念。”这是电影理论家巴赞讲过的一段有关揭示纪录镜头价值和意义的话。这段话告诉我们创作者主体意识要尽量淡化,要在屏幕上客观地再现生活,展现生活的原生形态,不要把创作者主观意识强加给观众,要让观众在纪录片里看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譬如,攀枝花市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雕琢大山的人》和《傈僳族婚礼》,创作者完全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屏幕上非常客观地给我们再现了居住在攀西大裂谷龙肘山上的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人的具体真实的生存状况。这两部电视纪录片,反映了攀枝花市傈僳族人,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傈僳族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本民族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纪录片《雕琢大山的人》和《傈僳族婚礼》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有人看了这两部纪录片之后,认为创作得没有激情,不明白创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体味不出创作者的感情倾诉在哪里,看不到创作者的观念究竟是什么。其实不然,当看了这两部片子以后,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创作者的感情、思想和激情。但是,这两部纪录片它没有说,没有用不该有的解说词。它全部用傈僳族人真实的生产、生活的细节来记录,把它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纪录片本来就应该如此。创作者主观意识太浓,纪录片还有什么价值?我们看了纪录片《雕琢大山的人》和《傈僳族婚礼》这两部客观地展现傈僳族人生存的真实状况的片子,才真真切切地懂得了一点怎样去创作纪录片的道理。
纪录片有没有思想,有没有创作者的观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创作者的思想是渗透的,渗透在哪里呢?渗透在创作者整体的艺术构思里,渗透在全部艺术表现中。在对一部纪录片作整体艺术构思的时候,当然是创作者主观思想在指导。选择什么主题和素材,如何来架构作品,怎么样去表现人物,怎么样去选细节等等。在对一部纪录片做整体艺术构思的时候,创作者是用思想作指导的。攀枝花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同是花季》表现的是一个患癌症的少女以她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去与病魔作斗争的人物片子。在对这部片子作整体艺术构思的时候,创作者把青年人如何解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主观思想来指导。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全部渗透在对作品的整体的构思里面,整体的把握里面;渗透在有关患病少女生活、学习、治病过程中的同期声、现场声以及音乐、音效等电视表现手段里面。每一个镜头真实地纪录患病少女怎么生活,怎样学习,如何治病,又如何用意志去克服病魔的折磨的真实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但是他没有说,没有直白地表现。
由此可见,拍摄纪录片,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要尽量地淡化,尽量地回避,主观思想不能太直白,要有意识地遮隐掩藏。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纪录片供大家欣赏。
[1]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