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传播学解读
2016-03-01杨伟
杨 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孔子思想的传播学解读
杨 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传播理论家和传播实践家,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化传播时曾称他为“无冕之王”。他曾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传播提出了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理论。本文主要从受众思想、传播符号、传播模式等方面以传播学的视角解读孔子的传播思想。孔子的众多传播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以期用传播学的理论来解读孔子的传播思想。
孔子思想;传播学;受众符号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创办学校,著书立说,游学演讲,为春秋时期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传播了古代思想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先驱。现代社会,人们依旧研究孔子的传播思想,因为其思想的深刻含义及时代价值,在现代社会,对于人际规范及传播规律仍可以带来新思考与启示。
1 孔子的传播思想
1.1 “知沟”理论与分众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局的动乱,新的社会阶层——“士”开始出现。此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获取文化知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孔子提出了新型的传播理论,他把人的知识结构分成了“生知”“学知”“困学”和“不学”四等。他在《论语·季氏》中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为: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孔子根据社会文化的分化,看到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主张对不同知识结构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传播方式。这一点与传播学的分众理论有相似之处。分众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具有共同点的受众分为同一群体。而且分众不仅仅体现在受众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呈现出专业化及分众化的趋势。
分众理论是传播学受众观的重要内容,孔子在古代时代就提出了传播应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意识到传播方法及效果因人而异,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1.2 传播规范:“仁”与“礼”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战争的动乱及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在孔子看来,维护旧有的社会制度,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礼”,他对周礼进行理论思考,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仁”的观念。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变化,孔子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实践理性学说,作为传播思想“礼”的具体化。
孔子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要求在传播的一切手段和方式中都要贯穿“礼”的规范。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仁”,就根本谈不上“礼”,也谈不上“乐”。[1]孔子对于“仁”有着多种解释,例如:“仁者爱人”,强调传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对传播者及受众的个人品德的要求。此外,“仁”中的“礼”也包括着言行的礼仪。一切以维持传统礼制为前提,以“礼”摄“仁”,以“仁”辅“礼”。“仁”既包含着仁爱,也涵盖了礼仪。孔子强调的“礼”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上,也是人际传播的规范,人们之间进行交往的基本的礼仪。
人际传播是孔子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传播中,孔子又将道德传播的“仁”与知识传播的“知”相结合。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孔子以山和水来比喻“仁”和“知”的静动变化关系,非常生动形象。“仁”是指人际传播的内在思想具有内在的本质属性和稳定性,“知”是人际传播的外在表达,具有外在的形式特征与灵活性。
此外,孔子也以“仁学”来规范传播活动,“仁学”所包含的六种美德——勇、恭、宽、信、敏、惠既是传播者应该具备的素养,也是受众应该具备的。“仁学”在道德传播中,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付诸实践的行为。在孔子的传播思想里,“仁”不仅是传播观念,也是人生观念,是人终身的奋斗目标。
1.3 传播符号:“正名”思想
孔子认为知识的传播和礼仪的传播都必须名正言顺,一个国家的体制要符合名分,一个人的言行也要符合自己的名分。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涉及播学中的传播符号。符号学最早由索绪尔提出,符号是表现事物的意义的载体。能指和所指是符号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孔子强调的“正名”思想,实际上指出了符号的重要意义。
孔子一向把传播归于政治理念的范畴。他认为执政的要务,以“正名”为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所正的“名”,主要是辨证政治伦理上的名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名”是“知”的定位,如果对客观事物无知,那么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命名。所以在“正名”的传播思想下,“学”“知”“言”构成了完整的传播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仪是传播的过程,其中涉及的许多礼仪制度及象征物也是传播符号的代表。孔子对于以“礼”为核心的传播符号的推崇,是为了实现社会秩序的重构。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名分”,“名”是社会地位及权力的代表。在孔子看来,社会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平等。
根据传播学理论,传播的符号的规范化及统一性利于提高传播效率,增强传播效果。语言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是传播符号的重要体现。孔子时期,提倡在公共场合使用“雅言”而非“方言”,这利于语言文字的统一及民族融合。其中,“雅言”的含义除了语言形式的规范外,还包括思想内容的规范和行为的规范,所以,孔子一方面让“礼”的概念系统来规范人际传播,来统筹人们的日常传播行为;另一方面用“雅”的概念系统来规范言语传播,达到传播的效果。语言是传播的工具,也是传播的符号。孔子强调的传播的语言,深化了传播符号的作用。
1.4 传播模式:“人际传播”与“内向传播”相结合
美国传播学者迈克尔·罗洛夫指出,人际传播的“第一个特征是,人际传播发生于有关系存在的环境里。他们进行交流的方式是由关系的约束所决定的。有些关系被人们认为着重于彼此扮演的角色,关系双方的相互行为既基于本人扮演的角色,也基于对方扮演的角色”。[2]而孔子对古代人际传播提出了许多规范,体现了孔子的人际传播的思想。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孔子认为,在进行人际传播时,传播的言语要根据传播者及受众进行调整。语言要慎重,而且要注意传播对象。“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包含了两个侧面,一是内容,一是形式:即礼仪教化要靠规范的言语传播,言语传播更需要礼仪教化的结果。
孔子还提出:“名之可言,言必行。”凡是心中可以理解的事物都可以用言语表示出来,凡是用言语表述出来的内心思想都必须付诸行动。孔子的这一思想,实际就是内向传播向人际传播转化的过程,“学—知—名”是内向传播过程,即接受视听信息、综合认知——进行传输、处理信息——加工分析、形成概念;“言—行”是人际传播过程,即自我表达——社会价值体现,孔子强调的基本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系统内的传播模式,但无论是内向传播还是人际传播的自我系统,都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有联系的,所以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对“言”与“行”的关系做了这样的分析。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指出思想内容与言语表达之间的条件关系,有思想道德的人说的话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能说会道的人未必是有思想道德的人;指出言行与个人的修养的关系。孔子还认为虽然“言”和“行”是内向传播向人际传播的转化,但它们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必须采取慎重态度,不可轻信、盲从。
此外,《论语·乡党》描述了孔子在人际传播中身体力行,竭力履行自己在不同场合的社会角色,这也折射出了他的一些关于人际传播的思想。
2 对孔子传播思想的评价
2.1 创建传播模式
孔子要求学生将人际传播与内向传播相结合,他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提倡在三个方面把人际传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内向传播的思考,特别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此可以说,孔子创立了早期传播的基本模式——“传—学—习。”“传”就是传播者(信源),也包括传播的讯息;“学”就是受传者,也包括经过媒介环节把各种要素综合起来的讯息;“习”就是自我反馈,即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在人内传播中的积极反应,这是形成知识的不可忽视的环节。
2.2 以“礼”为核心
孔子的传播思想的核心是“礼”,强调礼仪制度与人伦观念。在这个意义上,“仁”的传播思想得到了具化。孔子强调的“仁”与“礼”,均为实践与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孔子传播思想对“礼”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和尊卑。传统具有文化感召的力量,孔子强调对传统的学习,而且将其付诸“有教无类”的实践活动,无疑对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子的传播思想对舆论主体人格方面的塑造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意义上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控制原则十分吻合。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一些新闻从业者传播信息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真实性的检验,出现了一系列的失实报道和假新闻;还有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浏览量,弱化了对内容的把关,许多报道内容缺乏规范。所以,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要求再次被提上日程。借鉴孔子的传播思想,应以“礼”为核心,规范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使传播者从“善性”出发。
2.3 发展为传播网络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传播思想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强化。传播秩序达到加强,社会信息实现整合。后人对孔子及《论语》传播思想的研究不断扩展和细化,向微观、专门化方向发展。
此外,儒家的传播理论由孔子开创,得到了孟子、荀子的继承和发展。他们借鉴了孔子的学术思想及总结方法,同时也结合时代背景提出新的思想,使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也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2.4 传播学本土化的重要资料
传播学的根源理论来自西方,这一学科的本土化是学科的重大问题。引自西方的传播学一直面临本土化的问题,研究孔子的传播思想,以历史的视角与现代中国传播学发展相结合,仍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在研究过程中,以国际的视野,本土的研究方法,可以解决相应的学术问题。
2.5 缺乏“求真”
孔子的传播思想强调主观对世界的看法,忽视了以理性的精神探求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孔子存在“天命观”,对于天人关系,有一些消极观念。“天”仍然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支配社会生活和人的命运的力量是“命”。其实,在权威的意识形态下,也应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求善”与“求真”相结合。
2.6 对人的权利不够重视
孔子宣扬的“礼”的前提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平等的。传播权的前提是熟谙传播技巧和礼仪道德本身,并不是权利。这使民主和平等资源极为稀薄。
孔子认为,活动的成败的主要原因是“天命”,“天道”是无法改变的。孔子的“尊天”的思想与“敬鬼神”有一定的联系。
[1]余志鸿.中国传播思想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53.
[2][美]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