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增强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2016-03-01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微信

黄 群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增强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黄 群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民生新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民生新闻自身的问题更加突出,如内容同质化,报道琐碎化等,使受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急剧下降。如何利用新媒体助力传统民生新闻发展,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新媒体;民生新闻;电视新闻

1 民生新闻概念

“民生新闻”一说发轫于1999年。当年,黑龙江卫视在3月开始筹备《新闻夜航》栏目并在6月28日正式推出。之后,福建电视台《现场》,北京电视台的《第7日》相继开播。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明确以“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作为口号。这个栏目一经开播就引起了巨大的成功,收视率居高不下。可以说,《南京零距离》拉开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序曲。此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等,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俨然成为中国电视中的一股新潮流,有人毫不掩饰地称其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浪潮”。

2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同质化

这些年,民生类新闻在国内广泛兴起,一个城市就有很多个民生类节目,同一电视台的不同频道都设有民生新闻类节目。这些节目题材重复、事件相似、内容雷同,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很多在电视上播放的新闻早已被网络传播过,此时,电视新闻如果再没有创新,加之新媒体对受众的分流,就会使电视民生新闻受欢迎程度越来越低。

2.2 报道琐碎化

民生新闻过度聚焦老百姓日常生活琐事,使鸡毛蒜皮、街头巷尾的小事充斥着荧屏。很多报道忽视了新闻的深度挖掘,导致报道内容过于低俗肤浅零碎,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2.3 新闻娱乐化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1]。为了提高收视率,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现在的民生新闻越来越多的夹杂了琐碎、暴力、色情和犯罪等负面话题,难怪有学者将民生新闻概括为六个字:“新、奇、特、星、腥、性”[2]。这种过分猎奇,哗众取宠的新闻只能使民生新闻朝着低俗、庸俗和媚俗的方向发展,变成受众鄙视的“三俗”新闻。

3 新媒体背景下民生新闻如何增强社会影响力

3.1 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加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当下,很多新闻都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向着更深的方向发展。民生类新闻也是如此。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和公众的议题设置功能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而公众的议题设置,即公众通过新媒体发布消息,引发议论,并形成火热的话题和舆论导向,之后传统媒体介入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再形成一轮社会舆论,引发更广泛的公众关注和思考。

新媒体的加入使新闻报道手段更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捷,受众更广泛,使民生新闻的辐射面走出了一事一地的范围,一则新闻瞬间就可以引起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传播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惊叹。

从定义看,民生新闻就是反应“民本化”的思想,它的内容也是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为主。民生新闻与生俱来的气质决定了民生新闻的选题可能会过于琐碎,如会有相当比例的鸡毛蒜皮、街谈巷议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更容易在新媒体上发酵,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通过新媒体的一轮预热,使“小事”变成人人关注的“大事”。

3.2 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新闻的互动性和传播力

以微博、微信、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使传播模式由单向模式向双向模式发展。例如,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以“播报新闻+主持人评论+网友提问留言”的方式,节目鼓励观众通过节目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参与话题讨论,并用抽取幸运观众获得礼品的方式进行激励。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屏幕下方一直滚动播出二维码,观众可以随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到节目中来。同时,栏目还开通了“海豚宝贝”板块,板块利用节目的微信公众号,将观众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可爱宝贝”,照片在电视节目中播出时展示。这些做法,打通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3 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力

民生新闻以百姓视角关注百姓生活,内容趋于平民化与贴近性。民生新闻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注交通事故、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消费侵权、和弱势群体的遭遇等。这些类型的新闻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实践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为群众解决现实矛盾。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手段和形式都更加便捷与多样,利用手机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拍到第一手资料,然后发布在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上。此外,民生新闻栏目的网络爆料平台、微博私信、微信公众号等,更是使普通受众有了在媒体发言的机会,使受众不再简单地只是一个事件的目击者或者当事人,更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现在的民生新闻栏目都有新媒体部门或者专门负责新媒体的记者,这些人更新微博、微信或者客户端的内容,发布观众关心的问题,收集观众的反馈或者观众提供的新闻线索等,大大增强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力。

3.4 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硬新闻“软”化

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改革提了很久,但一直没有比较大的改变。观众对时政类新闻还是望而生畏。新媒体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使观众感觉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例如,两会期间“开博问政”,党代会期间微博、微信、客户端直播等。在11月18-22日举行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江苏电视台的新闻客户端“荔枝新闻”推出了多个极富创意的多媒体报道作品。尤其是现场活动的呈现,使用了许多新的多媒体形式,以浸入式的体验方式多维立体展现党代会的内容,尤其是杂糅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的H5,以生动的形式包装,严肃的内容,为年轻受众带来畅快的读者体验。让该次党代会报道被今日头条、网易、腾讯、凤凰网、国际在线等多家省外网站转载,专题点击量接近400万。这些新的尝试,都为硬新闻的“软”化传播做出积极的示范。

4 结语

民生新闻是众多新闻媒介的一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民生新闻可能会在选题上拘于琐碎,在角度上拘于平民。正是这种特性,让民生新闻从一出生就获得了百姓的接受和认可。但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媒体的优势日益受到冲击,特别是手机的方便快捷使“低头一族”更愿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平台来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加上新媒体发布新闻要比电视速度快、成本低,不可避免地分流了传统媒体的观众。

同时,由于客观原因,新媒体管控存在一些漏洞。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在提供了“观点市场”的同时,也掺杂着很多缺乏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甚至是造谣中伤。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效应,理性面对新媒体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1]董岩.使命 格调 出路:论电视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文化责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8).

[2]蒋雪.也谈民生节目[J].甘肃理论学刊,2007(6).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微信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微信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