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2016-03-01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

吴 昊

(山东省济南锦屏学校 山东济南 250102)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吴昊

(山东省济南锦屏学校 山东济南 250102)

摘 要:在现行的教育状态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群中学生,他们的表现差强人意,被冠以“学困生”、“问题生”、“后进生”甚至是“差生”帽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他们以厚重的期望和热爱,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 问题学生

在现行的教育状态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群中学生,他们的表现差强人意,被冠以“学困生”、“问题生”、“后进生”甚至是“差生”帽子。而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是否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培养了这些所谓的“差生”,使他们形成或者更多的暴露了自己顽劣的一面?

再问老师们一个问题吧,“如果你看到你的学生正用砖头砸向同学,你的反应是什么?”恐怕这又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在看到这样的场景之后,都会神经紧张、怒火中烧。在制止了这场有可能发展成恶性伤人事件的打斗之后,老师们大多会选择“了解事件起因、教育当事人、适当惩罚或告知当事人家长”等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然而有一天,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一、陶行知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叫王友的学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办公室等候。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石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正是这个故事,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条“坐标”,当一个学生站在我面前时,应该把他放在“原点”的位置,即使看到这个孩子曾经用砖头打向他的同学、即使这个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或者迟到、即使这个孩子一再违反学校和班级的规定,老师也不能擅自把他定位在这个“教育坐标”的“负轴”上,因为教师的定位将会影响他的发展方向。

二、案例一

有一天中午午休,我到班里看看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见平时安静的教室居然是一片笑声。我敢断定有人故意捣乱,才引起大家哄笑。我加快步伐,不动声色地到了教室门口,果然,在同学的一片笑声中,平时爱出风头的小姜边笑边舞着手,教室后墙根还躺着一只鞋。“班主任!”有人看到了我,小声的传递着,教室里迅速安静下来,小姜还在笑,直到旁边的同学用手肘碰他,才慌慌张张地停下。肯定是他,我看了看他同桌那只无处可藏的光着的脚,就断定是他踢飞了同桌的鞋。我走到他跟前,严厉的说:“把鞋捡过来,到我办公室来。”“不是我干的!” 他虽慌张但还不忘了为自己狡辩。“不是你!老师亲眼见到了,还想抵赖!捡起来!”我加重了语气。“不是我!我不捡!” 他眼光瞟向窗外,但是昂着头。我极其气愤于他对我的不尊敬,伸手去拉他。“我不去!”他大吼……

评论:这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小姜之间两败俱伤的案例。在老师心里深深的刻下了“小姜不尊敬老师、让老师下不来台”的烙印,而在小姜心里,逆反油然而生。

三、案例二

小刚与别人打架后,情绪比较激动,上课的时候仍然与同桌喋喋不休。我用眼神示意不但无效,他还用眼神回击挑衅。我一气之下用手狠狠的打了他的后背,这下可激起了小刚的野性,他用拳头狠狠的锤在桌子上,夺门而出,只留下安静的教室和目瞪口呆的我……

评论:这个案例中,老师自己扔出的炸弹不仅炸伤了小刚的心,也同时狠狠的炸伤了自己。老师的气愤VS小刚的气愤,老师的伤心VS小刚的伤心,孰轻孰重,无人知晓。

四、案例三

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时,班长突然跑来“打起来了、打起来了”,我冲进教室,看到阿雷正挥舞着拳头冲向英语老师,全班乱作一团。我制止了阿雷疯狂的行为,了解到事情的起因:英语老师正在上课,突然发现阿雷不听课,一直在偷偷写什么东西。英语老师早就有言在先,“上课不准写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无关书籍,一经发现,一律当场撕掉。”阿雷明知故犯使得英语老师非常生气,就把那本子拿过来撕了。谁知阿雷急了,扑向老师……就有了刚才我进来时看到的那一幕。我捡起阿雷被撕坏的本子愣住了。这不是他今天上学迟到,我罚他写的500遍“我错了”吗?我勒令他放学之前必须交给我,那一刻,我什么都明白了。

评论:班主任虽无心而为之,但确在无意中点燃了导火索。科任老师的气愤、学生内心的委屈、彼此之间的误会、留给对方的印象,恐怕班主任再怎样劳心劳神也无法使这场战争成为过眼云烟。

五、案例四

老师:“你怎么又迟到了?”

老师:“怎么回事,说你几遍了,还记不住?”

老师:“刚才和同桌说什么呢?不是上课不准说话吗?”

老师:“怎么不站队?”

老师:“作业呢?又忘带了!你脑子呢?”

老师:“你不是负责倒垃圾吗?连这点小事也记不住?”

我真的很累,这一天不知道要找鹏子谈几次,每次见到他,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怎么就什么都做不好?再看看他斜楞着眼睛,哆嗦着腿,我一度怀疑自己出现了错觉,这里到底是不是学校?

评论:这样的谈话,就如同生化武器,给师生双方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老师一次次无休止的批评,让鹏子终于认定自己就是个无可救药的学生。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我只是把他们汇集成几个小小的场景,我们看到这其中掺杂了多少委屈、无奈、痛苦、伤心、自责,又凝结成多少愤怒、自暴自弃和“破罐子破摔”。

学生们在心里一遍遍的大声呼喊:

“老师,请您先问清楚再发火!”(针对案例一)

“老师,请您理解我当时的心情好不好?”(针对案例二)

“老师,其实我也不想犯错误!”(针对案例三)

“老师,我真的就那么差吗?”(针对案例四)

我想起了一个教授做过的实验:他在白板上点了一个黑点,然后问面前的100个人,“你们看到了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说:“一个黑点。”教授故作惊讶的说:“只有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没有看见?”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混合体。可问题是,我们有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更多地关注别人的缺点而忽略别人优点。曾经的我只能看到白板上的黑点(学生的缺点),每当班级里出现了问题,我会想当然的把所有错误归咎于学生,特别是那些调皮、容易犯错误的学生身上,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指责与惩罚,让孩子们无力辩解更无心辩解,其实,我又何尝没有错误?如果我能改变一下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许这个孩子不会成为大家眼中的“差生”!因此,而今的我开始努力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关注他们的闪光点,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不一样的教室、不一样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那么多值得学习和称赞的地方,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解决案例一)我会悄悄走进教室,捡起教室后墙的鞋给那个孩子穿上。给小姜留下一张写有“安静午休”的字条,并且朝他微笑。我相信小姜会把事情的起因写在纸条上交给我,因为他既诚实又善良。

(解决案例二)我会叫小刚来黑板上做个题,悄悄的提醒他“上课的时候可不能聊天”。我一定不会狠狠的打他的后背,而是把手放在他的肩膀,给他支持,给他力量。

(解决案例三)我会询问阿雷迟到的原因,他不会无缘无故的违反纪律,即使是起床晚了,偷了个小懒,孩子的心理我们做老师的又怎么能不原谅?

(解决案例四)我看到鹏子在努力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尽力做到最好。让我给他时间来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在努力,就值得表扬!

记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应用在教育上。他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科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盼,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因此,作为一个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老师,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要随便给学生扣上“学困生”、“问题生”、“后进生”甚至是“差生”的帽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他们以厚重的期望和热爱,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都因我们而更精彩!

老师,您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学生:“课堂上,他们窃窃私语、左顾右盼;两眼迷离、昏昏欲睡;传递纸条、抛眉掷眼……一下课,他们精神振奋,两眼放光;上窜下跳、健步如飞;大呼小叫、震耳欲聋……他们迟到旷课、骂人打架、网吧游戏、抽烟喝酒;他们目中无人、拉帮结伙、不思进取、肆意妄为……”。其实,这个问题完全无需回答,因为我也是老师,清楚的知道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让身为教师的我们费尽心思、伤透脑筋;他们对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麻木不仁;他们从“敬酒不吃吃罚酒”甚至发展到“软硬不吃”;他们享受与老师“交锋”的过程,在“两强相遇勇者胜”中争当“强者”。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正本还需清源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