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学走近生活

2016-03-01肖裕红

新课程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蚕宝宝赛车乒乓球

□肖裕红



让科学走近生活

□肖裕红

【摘要】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涵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是很多科学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文章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在生活中观察科学,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生活化的科技制作。

【关键词】科学;生活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在生活中观察科学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笔者把科学观察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观察、记录。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时,笔者准备了蚕卵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学着饲养蚕宝宝,并坚持记录。学生乐呵呵地把“宝贝”接回了家,精心呵护着它们。从每节课的交流、讨论及观察日记中,笔者能感受到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如小希同学在观察日记中写道:“今天,老师把蚕卵发给我们,回家后,我找了一个大大的鞋盒子,铺上了柔软的餐巾纸,就让它成为蚕宝宝温暖而舒适的家吧,我把它们的家放在通风处,等待它们醒来。”小靖同学写道:“蚕宝宝终于孵出来了,我把准备好的新鲜桑叶切成条状喂给蚁蚕吃。一定要让蚁蚕吃饱吃好,喂养的桑叶要保持新鲜干燥,并要经常清理粪便和残叶。”小欢同学写道:“过了一个星期,蚕宝宝有一些反常,不吃桑叶,有时一动也不动。这大概就是蚕宝宝要蜕皮的现象吧。”小花同学写道:“今天我发现蚕宝宝一动也不动了,而且身体开始透明,我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应该就是蚕宝宝要结茧的先兆了。我赶紧找了一些小木棍,搭了个架子。第二天再去看蚕宝宝的时候,小木棍上有一些凌乱的茧丝,又过了一天,我惊奇地发现盒子里有一个椭圆形的茧。蚕宝宝去哪儿了呢?我拼命地晃动蚕茧,听见里面发出了轻微的撞击声,我想:蚕宝宝可能已经去世了,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吧。”在与蚕宝宝30多天的亲密接触及认真观察后,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生命的伟大与神奇。这种科学观察活动,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从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呢?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寻求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热”这一单元时,特地跟第一单元调换了顺序,把这一单元的学习放在了寒冷的春天。那一天,笔者故意穿得很单薄,向学生“求助”:“老师今天穿得太少了,冻得快感冒了,谁能帮助老师,让我暖和一点吗?”“多穿点衣服啊。”这是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这是取暖最方便的一个方法。“那么,衣服能给我们的身体增加热量吗?”笔者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实验内容生活化

科学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在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笔者故意将踩瘪的乒乓球拿到课堂,对学生说:“老师打算在下节课外活动的时候带大家打乒乓球,可是这个乒乓球瘪了,跳不起来,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老师,我书包有乒乓球,我去拿吧。”有的说:“老师,我去问体育老师借吧。”这时,笔者故作神秘地说:“你们这些办法啊,老师都不需要,等会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这个乒乓球啊,就又能重新跳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眼睛睁得圆圆的,耳朵都竖了起来,生怕错过了这精彩的“魔术”表演。笔者把乒乓球往开水里一放,瞬间,乒乓球就又鼓了起来。笔者告诉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热胀冷缩,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有好多,你能找一找吗?”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

3.布置生活化作业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如阴晴圆缺、雨后彩虹、神奇的泡泡、水会变成水蒸气,还会结冰……对于这些现象,学生都见过,但很少有人会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了让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笔者常常布置一些生活化的科学作业,让他们多关注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多想想这是为什么。如在学习“蚯蚓的选择”这一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找蚯蚓。

三、引导生活化的科技制作

小制作活动,能够与课堂教学相伴而行,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它是落实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让科技小制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呢?

1.制作材料来源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技小发明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能当上小小发明家,笔者引导他们利用生活中最普通的材料制作一些科技作品。在学了“运动和力”这一单元后,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家里的材料制作一辆小赛车。学生想尽一切办法,用最常见的材料制作出最出色的赛车。比如,小宁同学用橡皮泥当小赛车的轮子,用香烟盒子当车身,用小木棒当车轴,用气球当动力,虽然材料非常简单,但小赛车能稳稳当当地开出去很远。小严同学用家里的乐高制作成车身,用橡皮筋当动力,他制作的小赛车是全年级跑得最远的。而小轩同学更不得了,他制作了一部电动小赛车,引来了同学们的羡慕与佩服。

2.科技制作应用于生活

“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这样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发明热情。因此,笔者常常引导围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设计、创造。学习了“太阳能热水器”后,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此原理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学习了“磁铁”一单元后,引导学生制作了简易的指南针;在学习了“摆”一课后,引导学生制作一分钟计时器。通过制作,学生既复习巩固了科学知识,又使得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日久天长,学生对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长也由此看到了孩子的成功,对科学学科和科技活动有了新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当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他们来说才是鲜活、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编辑:杨迪)

作者简介:肖裕红,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98-02

猜你喜欢

蚕宝宝赛车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跳舞的乒乓球
云上赛车
蚕宝宝养成记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春季赛车会
蚕宝宝
靠拢的乒乓球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加油吧,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