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取向与模式
2016-03-01李国斌
□刘 杰 李国斌
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取向与模式
□刘 杰 李国斌
文章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一体化整合,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取代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分析和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几种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必要性、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念的本土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整合的条件要素、一体化课程实施条件与配套改革等。
高职院校;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的技术客观上要求提升技术人员的素质。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技能、高素质从业者是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从而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随着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作为人才输出的高职院校理应做出相应调整,才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地供给合格技术人才。然而,在制造业努力向前推进的当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数量上虽然年年在增长,但质量上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错位
首先,制造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技术应用型人才缺口加大。随着企业规模和技术集成度不断加大,企业的人才储备出现了明显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技能人才的结构性失衡,高水平的、有持续发展后劲的高级工严重短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量的制造类高职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或干脆转岗,已经就业的也存在不能胜任企业岗位要求的问题。来自企业的反馈意见是:新进高职毕业生技术理论不够丰富,实践技能过于初级。理论不如本科生,实践不如中职生,需要对他们进行再教育或再培训才能勉强上岗。
其次,企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向创新型、可持续方向发展。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企业内陈旧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逐渐淘汰,从而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技术岗位。与此同时,企业保留下来的生产设备和岗位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也就是说这些“旧”的岗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操作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企业不仅要求技术人员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技术问题,而且随着企业发展,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也相应提升。但同样来自企业的反馈是,高职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自我学习和提高能力差,不能跟上企业技术升级的步伐。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要反思高职教育的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式。首先,毕业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并没有实现,这本应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而我们丢失了自己的优势。另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与发展的能力,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仅仅掌握一项应付当前技术状况的技能。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有效取向与模式
如上所述,当前高职在人才供给上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学校的 “理论”与企业的 “实践”脱节的老问题,这是一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不是在争论这个问题是否存在,而是争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到底是 “理论与实践并行”,还是 “理论为实践服务”?或者反过来 “实践为理论服务”?
理论与实践并行这种课程模式主要存在于中国,并一直作为主流课程模式而存在。直到今天,仍然有大量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维持这种模式。这种职教课程围绕 “学科教学”和 “技能训练”两个中心而构建。在教学实施中,学科课程分三段式 (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进行,并辅之以对应的技能训练课。从近几十年高职院校的实践来看,这种课程模式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①无法掌握整个工作系统,不能形成对职业工作的整体认识,也不能建立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直接联系。②无法实现职业经验的习得和经验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更难进行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行动式学习。③与高职学生群体特性不符。由于高考招生顺序的因素,高职生源不习惯或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的学习方式,而较适应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和归纳式的方式,在脱离具体职业情境中进行理论学习会有相当大的难度。
理论为实践服务这种课程起源于CBE课程、MES课程及其课程开方法DACUM,其中影响最大的是CBE课程。这种课程模式及开发方法的引进,极大地挑战了国内 “理论与实践并行”课程模式,改变了人们对理论与实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职教领域 “实践”比 “理论”更重要的地位。然而这种课程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职业岗位培训要求,而学生职业成长与能力发展等“教育性目标”并不在其关注的范围内;二是将能力看作孤立的和抽象的能力点进行分析,认为多种能力简单叠加即可得到综合能力,忽视了真实职业活动的复杂性、心智活动的重要性和工作过程的不可或缺性。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这种模式并不是在上述两种模式存在问题后才产生的,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提出并不晚于上述两种。职业教育界也认为这种模式仅从字面理解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吸引力和合理性,但关键问题并不在这里。而是相当多的人对于这种模式的真正内涵以及实施方法存在巨大差异,理论与实践到底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才叫一体化存在争论,再加上课程改革者还没有领悟到此类课程的精髓,却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课程改革而导致由于某些基础层面的工作不够扎实,所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该模式实施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如前所述,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 (其他产业也类似)步入到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的时代,各个职业领域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不但增大了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而且提出了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具体的岗位能力,而且还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或职业课程才是有效的呢?国外大量的职业教育实践得出,只有让学生回归到现实的工作情景中才是有效的。这个工作情景包含了真实的工作任务、拥有实际工作特征,学生在其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所学即所用。一般情况下,工作任务需要借助于工作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并能在该载体中体悟到职业经历、职业价值,进一步发展为职业能力。而这些只有通过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这个载体才能实现。因此,探索和引入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就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建设的迫切任务。
综上所述,虽然3种类型的课程模式产生发展有其先后次序。但它们依然并存于当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这种并存现象,一方面说明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合理性,所以存在至今。但从另一方面说,新的课程模式面临的改革阻力也是相当大,需要每一个职教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新的职教课程理念成熟发展,才能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加符合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更加符合人才的本来成长需求。
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国际职业教育先进课程建设理论和开发模式的比较以及本土化
国外的职业教育比国内起步早,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方面产生了很多流派和学说。其中有代表性的、具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特征的课程有任务引领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以及后来的学习领域课程。这几类课程在各自的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培养了大批合格优异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程师,有力地促进了其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每一种课程开发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特点和适用背景,都与其教育传统、国民经济条件、学生学情甚至民族传统文化有关。世界上不存在普适的职业教育模式和课程模式。对于国内的职业教育,我们不能照搬和套用其他国家的课程建设方法,而是应该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职教课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做本土化的改造与实践。其中研究重点放在德国 “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一方面是因为该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课程模式,被誉为德国职业教育的 “秘密武器”;另一方面是因为该模式的本土化已进行得卓有成效。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已利用这一模式开发了一些职教课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接下来需要继续研究的是该模式应用过程中的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以及对策。
2.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的结合点
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二者的结合点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依据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采用任务引领或基于工作过程是有效的,但并不是说有了 “任务”或“工作过程”,理论与实践就自然而然地整合或融合了。而是应该关注它们在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或任务中是如何融合的,它们的结合点在哪里?在编写教材以及开展教学时,这个问题会表现得特别突出。
事实上,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融合点是一个 “特定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理论问题,更不同于课本中的思考题,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且只能从实践中产生的那些带有自我启发和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思性问题,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实践过程存在迷惑,从而提出的诸如 “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是成熟的问题,或者说已有确定的、令人满意的答案 (只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另一类是创造性问题,是在实践过程中用原有方法或课本中的方法解决不了的,或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学生必须带着疑问和思考,应用已有的知识或理论去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教师在其中起一个启发和引导的作用。第二类问题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门课程效果的优劣,关键看第二类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说这种创造性的问题才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或融合点。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就是要多多设计出这样的实践性问题,才能有效地、有机地使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条件与支持环境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虽然是未来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实施难度大。这牵涉到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环境、校企合作等一系列配套条件才能有效开展。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实施条件的建设,只能是事倍功半。可以说,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条件的重要性不比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小。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在现实情况下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它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证。设想如果没有一支符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要求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开发出这类课程,更不可能有人去实施和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对于教师的要求超出了当前职业院校普通意义上的双师资格要求。因为要胜任这一角色,除具备专业技术理论外,还要认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职业教育理论,并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实战经验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式赋予其教学管理许多新的内涵,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是顺利实施该课程模式的保障。这包括实训室的管理权下放各专业、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考核 (已不是过去意义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教学管理队伍的观念更新与制度更新等。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设计。早在2006年,教育部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时至今日,有多大比例的高职院校真正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场地的统一呢?学生每天的学习过程仍是从理论课室和实训室之间来回穿梭,人为地从时间和空间上阻断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可能性。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已经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根本途径。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整体国家宏观框架,也没有微观方面的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没有这些顶层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就变成了无源之水。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当务之急是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国情的产学合作模式和推动机制,促进相关法律和法规建设,以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从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历程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整合或者说 “一体化”一直以来都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各院校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效果来看,仍未脱离学科课程的影响。从问卷或访谈调查可以看出,一体化课程并不是学生最喜爱课程。从这一现实情况看出,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并被学生接受还是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每一个职教人要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摆脱过去自身所受学科教育的影响,摒弃由来已久的 “理论本位”还是 “实践本位”抑或 “理论与实践到底谁为谁服务”等问题的争论,强调以实践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思想改革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如果做到这一点,将有助于解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不能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等问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不仅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后劲,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从而解决结构性就业困难,还能满足制造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共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邹娴.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7-28.
[2]王利明,陈小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06-108.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4]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35.
[5]李龙根,陈永刚,舒雨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服务于区域制造产业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6,(2):23-26.
(编辑:秦俊嫄 实习生:孙孟非)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制造类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整合模式研究”(编号:2013A161)和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编号:1201532993)的研究成果。
G712
A
1671-0568(2016)23-0060-03
刘杰,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李国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