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语文情感教学

2016-03-0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的课文

王 芳

(上虞外国语学校 浙江上虞 312300)

谈谈语文情感教学

王 芳

(上虞外国语学校 浙江上虞 312300)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它强调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而情感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主体审美”、“情境触发”等角度,阐述了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主体审美 情感 语文教学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它强调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而情感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情感教学”时常会被老师们挂在嘴边,然而又往往会被遗忘在语文课堂上。笔者曾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学科兴趣进行调查评价,出乎意料的是语文学科竟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中的第二位。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轰轰烈烈的搞了许多年,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改革也年年不断,可是中考的指挥棒依然或多或少地操纵着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很难发挥课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以及思想活跃的因素,使语文课仍然偏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机械灌输。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得很累,学生也感到枯燥无味,不堪重负。

其实,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无疑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重新认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转变教学观念,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由“结果教育”向“过程教育”转变。发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发挥情感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苦教、苦学为乐教、乐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情感性,它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美的形象来激励人们情感的共鸣,陶冶人们的情操。白居易说:“感人心者,其先于情”。学生在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美的时候,在欣赏艺术作品和进行艺术创造时,产生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动情、动心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其实,大多数老师有过这样的体验:我们在审美过程中去体会事物,感受越深,情感越丰富,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的结果就越深刻。学生也是一样。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相联系的,感情越丰富,认识也就越深刻。我们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学生创造审美情景和意境,使学生加强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评价现实和艺术作品中的美,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不爱上语文课,是因为你将语文课堂变成了“无情”教育。其实,新课标入选的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思想内涵深刻,能给学生以启迪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如果就其内容、语言、结构,可以说都是典范的,而为什么如此好的文章,到了学生嘴里却如同嚼蜡呢?那是因为语文课堂上,为了追求最终的分数,已经将分析课文公式化,用一个个固有的模式去肢解所有的文章,去套用所有的文章,分段分层,中心,重点语句,仅此而已。殊不知,理解上述内容正是为理解整体文章服务的。如果学生们被情感激发,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体验文章,分析文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老师只需巧妙地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氛围,对学生分析、理解的认知过程加以指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情感过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打动学生,使学生动情,激发学生情感迸发,适时地营造一种氛围,创制一种情境,使学生融于其中,从中体验情感,体会文章感情脉络。之后要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对事物有了情,这还不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深层次进发,深入理解感情主线。最后要刺激学生的理性,来品评情感,达到最终目的。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希望学生拿到文章就无病呻吟,也不是仅仅满足于了解文章美就了事,而是能“入进去”,又能“跳出来”。要知道文章那么美,达到深的层次,就在最后诉之于理性认识。

笔者在这方面就有过一些初步的尝试和体会。记得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时,我打破了常规的讲法,而精心设置了这样的一种情境。上课后,我先运用多媒体,打出课文插图,并挑选了旋律哀怨忧伤的《琵琶语》作为背景音乐放送,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融进一种特定的情境与气氛里,在这种情境与气氛中,我开始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述说:“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会离开一些人,会在某一天突然失去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那天,我们的小主人公英子就失去了她的父亲……”

课堂一下子变得庄重肃穆,学生的情感也随着悄然变化,在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后,我开始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朗诵爸爸去世的部分。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淡淡的忧伤在同学们的心灵间流动。很多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打动。我没有直接分析文章内容,当学生的情感被打动后,我提出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准确。平时,学生们视有感情朗诵为“可笑”,而此时,却完全将自己融于情感之中,朗诵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紧接着,我提出关于课文的若干问题及课文中心,在我并没有分析课文的前提下,学生们对问题理解深刻,把握准确。如在讨论“爸爸去世部分中哪句话或哪个情景最使人动情”时,一个女生沉重地说:“最使人动情的是爸爸去世后‘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这个情节。他们的父亲去世了,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他们的爸爸了。可他们还那么小,甚至不懂什么叫永远的离开,什么叫死亡。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她的爸爸出车祸死了,母亲哭得昏天黑地,而她还很小的弟弟却拉着他的妈妈衣服说:‘妈妈,妈妈,我们叫爸爸起来,叫爸爸不要睡了……’”说着说着,她流下了眼泪,不少同学的眼睛也是红红的。看着同学们忧郁、哀伤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已经领悟了文章的主旨,品味到了生活的真谛。

可见,感情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推动了智力因素的进程,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通过让学生发掘美,认识美,理解美,分析美,得到人生启迪,寻找社会真谛,也发展了学生语文方面的各种能力。

总而言之,将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感情型、求知型、能力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堂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鉴赏美、品评美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情感教育、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更应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各种能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背课文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