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2016-03-01党晴晴
党晴晴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 236300)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党晴晴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 236300)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动力,使我们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反思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分析
自新课改以来,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进行艰苦的探索和改革,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审视当下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却存在许多问题,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致使语文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
一、语文课淡化识字写字教学,危害无穷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字词教学,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识字写字的阶段目标中是这样阐述的“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会写3000个左右。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实际情况则是:1、教师不重视,完全放手字词教学,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2、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3、书写潦草,字迹不工整,不规范;4、错字别字现象比较严重;5、识字量不够,词语积累不多,作文语言匮乏。[1]
以我所教学生为例:我的学生,大多是从村小直升上初中的,很多学生书写一点都不规范,字迹潦草难辨,点画不到位,歪七扭八,不成样子。很多学生认为,只要答案正确,书写好坏无所谓,分数才是最重要的。
伴随着书写而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错别字连篇。一篇作文下来,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每篇都有5个以上的错别字。如:“名字”这个词语,学生常常会把它写成“名子”,“妨碍”写成“防碍”……不仅是写作文,就连写作业,甚至写检讨,都会写错别字。有一次,有学生给我写了张请假条,三十五个字,她错了十五个。上次月考小作文是写一篇“寻物启事”,班里有半数同学把“事”字写成“示”,针对这一点,我当时扣了分数,后来发完试卷,学生纷纷找我来讨要扣掉的一分,他们居然不知道错在哪里。[2]
二、语文课忽视文学常识积累,阅读量锐减
现在的中学生很少读书,在农村,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更不喜欢读书。有的学生不能完整的阅读名著导读部分推荐的文章,只能依靠资料书上介绍的文章梗概,简要了解名篇内容,以应付中考。细细想来,这种情况的产生难道和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一板块的教学不够重视无关吗?有的时候,语文教师过度追求分数,为了教学进度顺利完成,对教学中涉及文学常识的部分略讲甚至不讲。学生们除了能略微了解一下书上常见到的名家作者之外,其他的就一无所知,更不要说读“四大名著”“四书五经”了,能准确说出“四书五经”的学生都少的可怜。我曾执教的一个班级,有65%的学生甚至不能准确的分清楚人称代词。
三、语文课上作文教学过于随意,忽视对学生实践的引导与讲评
每周的语文课,都会有两节连堂,美其名曰:作文课。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在中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完整的设计一堂优秀的作文课。教师不仅不重视作文教学,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语文教师为了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要升学率,不得不靠繁琐的讲授和频繁的练习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以至有时把作文课拿来讲课文,搞基础训练,搞阅读训练,作文则被给予一个题目,当成作业布置到课下完成。即使是上作文课,教师在写作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情景,或构思启发乃至“训练”。也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指导和要求。大多数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只是给予学生写作时间,写作过程,老师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作文缺少必要的讲评,或展示一下好的作文,或介绍一下观后感,或解释一下考试时作文打分标准。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很低,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平平淡淡,个别学生的作文字数不足,错别字连篇,根本不能称其为作文。长久以往,学生没有了写作热情,必将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3]
四、语文教师盲目追求新课改,迷失语文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课改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的新课标精神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自从新课改以来,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及学校一线教师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革,一些先进教学方式的出现,确实使传统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有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改革抱有浓厚的热情,看到了语文名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迫不及待的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想让自己的语文课焕然一新。实际结果却是:盲目的追求忽视了本地区学生的主体因素,生拉硬套现有教学模式,使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反应冷漠。片面的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还少吗?[4]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模糊界定和某些学者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使语文承受了太多的不该承受之重,使语文课程在外延无边际的延伸中缺失了自己的本体内涵。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运用、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是语文课程的唯一要义。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更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对必要问题的正确处理,每个环节做到恰如其分,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4] 栾文娣.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