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6-03-01黄福江高志刚兵团经济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000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0046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006
黄福江 高志刚(兵团经济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000;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0046;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006)
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与展望
1,2黄福江3高志刚
(1兵团经济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2;2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6;3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26)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业领域不断涌现的集群化现象,农业产业集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农业产业集群内涵、形成机制、集群程度测算方法、识别与评价等方面入手,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反思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识别;内涵;发展模式
一、引言
产业集群凭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成为众多产业领域青睐的主流发展战略之一,农业领域也不例外。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形成了诸如美国加州葡萄产业集群、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法国勃艮第葡萄酒产业集群、丹麦养猪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比利时养鸡产业集群等全球著名的农业产业集群。经过3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我国也逐步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群、新疆绿洲棉花产业集群、新疆吐鲁番葡萄产业集群、新疆库尔勒香梨产业集群、内蒙古呼伦贝尔乳品产业集群、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群、江苏丰县果蔬产业集、陕西渭北苹果产业集群等。随着农业领域不断涌现的集群化现象,农业产业集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国外,研究农业产业集群问题一般采用发展对策及个案分析方法,与食品加工产业及农业企业结合一起研究。然而,国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基本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近年来才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到农业产业集群内涵、形成机制、集群程度测算方法、识别与评价等方面。
二、农业产业集群内涵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集体活动和集群组成的视角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现象。从产业链角度审视,WIA(2003)认为农业和食品生产集群是农作物产、供、销等一系列相关产业活动的集群。Empire state Development(2004)从集群组成的角度给农业产业集群下定义,认为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集群是食品及饮料制造、种植业生产、乳品业的群落组合。Harman GE,Howell CR(2004)提出一组地理接近、属于一个生产系统的专业化企业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基本要求。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理事会(2005)则从集体活动的角度出发,给农业产业集群下定义,该组织主张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增值加工、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等集体活动之和。Sure Kulshreshtha&Wayne Thompson(2005)着重从生产角度出发,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由农业投入制造、农业生产、食品加工而形成的集群组合。国际经合组织(OECD)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将农业产业集群纳入到“部门或层次产业”范畴,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邻近、生产上协同、技术上共享、服务上联合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因共性或互补性而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各省市逐步出现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方式,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产业集群才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不断实践,一些地方颇具特色的集群发展模式不断成熟,学界对农业产业集群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陈卫平(2004)从产业视角定义,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以某一支柱产业为核心,若干与其紧密相关的产业在相邻相近的区域空间范围集聚,使这一支柱产业在该区域占较大比重的农业经济形态。李春海,张文(200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邻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空间区域范围内,关联性企业及支撑服务机构因具有互补性而相对集中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王龙锋等(2005)从特色农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色农业领域中,众多与特色农业联系密切的农业生产者、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的产学研支撑机构在特色农业领域空间上的集聚。张丽等(2006)则从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方面来定义,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在有独特禀赋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区域内,该区域有别具特色的人文环境,以某一主导产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高度相关的企业和一定数量的科研、技术、服务、营销等支撑机构在此区域内高度集中,并形成相当规模,具有较强的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尹成杰(2006)从龙头企业角度考察,农业产业集群是指经营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的相关企业,按照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发挥各自的生产比较优势,相互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应对市场,在地域空间上形成高度集聚的农业加工企业群体”。陆萍,陈晓慧(2015)指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演化既与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有关,又与农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以及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有关。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定义看出,农业产业集群含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见解各有千秋,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已经揭示出来。国外学者更多是把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结合在一起定义农业产业集群;国内学者更偏向于在一定区域内,围绕农业核心产业,相关企业和机构集聚来定义和理解农业企业集群现象。纵观和梳理国内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本文总结、归纳出的农业产业集群是指集聚于一定特色农业区域内的众多具有紧密协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农业企业,与其相关农业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等行为主体,通过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农业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三、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
国外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推向高潮的当属迈克尔·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理论,该著名理论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区域所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在区域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学习效应、政府作用以及外部环境等机制共同作用下逐步演化成的农业产业集群系统。Steinle&Schilele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源于企业之间的互补性,降低交易费用成本,获取知识外溢,降低创新风险和提高创新速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关注越来越多,发表了大量关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学术成果,填补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研究领域的空白。主要代表性观点有:宋玉兰和陈彤(200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内源和外源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的诱因源于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内源动力机制来自于企业之间合作需求以及市场力量驱动规模经济,外源动力机制主要是政策引导等制度因素。李渝萍(2007)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自然禀赋、产业根植性和衍生的外部市场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周新德(2008)认为,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之间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历程表明,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先天条件和重要物质基础,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是农业集群发展的内源动力机制,地方政府出台的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外部竞争环境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外源动力机制。黄海平,龚新蜀(2010)以山东寿光蔬菜为例,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在生产成本、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闫志利,林瑞敏(2014)调查了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得出该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由资源禀赋诱导、市场环境催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农业文化传承、政府行政推动六个方面构成。史焱文,李二玲(2015)用寿光蔬菜与鄢陵花木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实证分析了集群的创新网络结构及各网络间的联系,得出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网络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网络整体联系偏弱,网络结构特征不显著,寿光企业在国际合作创新方面与国际同行创新交流的动机更显著,农业集群创新主要源于集群的弱关联带来的异质性资源,并通过强关联实现在集群内部的吸收与扩散。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偏重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而国内学者则大多从我国内外源动力因素角度,或仅从单个、少数几个影响因子探讨农业经济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机制,仍缺乏对农业产业集群构成要素、诱导因素、支撑条件、累积因果、共生协同、市场需求与制度供给等诸多影响因子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在分析和综合国内外多数学者的观点基础上,本文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是一系列吸引、促使农业相关企业、支撑单位围绕核心特色支柱产业而集聚在一起的内外动力及其他影响因子的集合。
四、农业产业集群程度测算方法研究
根据产业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将会逐渐下降,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却会不断提升,农业发展会从家庭经营转向公司化、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农业是弱质产业,受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且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如何准确度量?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都是学术研究的热门选题,怎样度量和评价农业产业集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纵览研究产业集群的现有文献,发现学者们对农业产业集群程度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三种:案例分析法、比较优势指数法、回归分析法。
第一种:案例分析法。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条件以及特定区域的特色产业,针对特定区域特色产业的个案分析文献很多,其中又以钻石模型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方法为主导。迈克尔·波特(1990)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某种产业能够获得较强的竞争力优势,取决于满足其成长的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等四个影响因子。此外,波特在此四个影响因子之外还加入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因子,其中,机会变量不可控制、政府政策变量不可轻视。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给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并能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和预期。Jordan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eam(2000)以约旦河农业产业集群为例,研究得出当地农业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形成,是因为得益于其较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专业化的高素质劳动力以及价格比较优势,进而获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Alexander,R.Arney,Porter(2001)对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葡萄种植园的集中,葡萄种植相关技术及设备、葡萄物流、贸易、广告、商标等支撑机构,以及科研服务、政府机构共同促进了加州葡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台湾学者陈正辉(2005)以台湾鹿谷乡茶叶为研究对象,运用主产地形成理论,对产地形成的四阶段分别建立各自对应机制的衡量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向茶农、茶叶专家、茶叶消费者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在亚太更大范围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谋划向更高层级茶叶产地发展的战略。国内学者包建华(2006)运用钻石模型深入分析了安徽省茶叶产业集群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徽茶叶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建议从地方政府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培育企业家精神等四个方面促进茶叶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郭菁,胡麦秀(2011)基于钻石模型理论分析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现象,从钻石模型的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辅助产业,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关键因素,以及机会和政府行为两个辅助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在建设现代农业背景下,湖南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李菁,揭筱纹(2014)以甘肃陇南花椒产业为例,运用钻石模型对农业产业集群模式体系进行研究,对基于资源禀赋、产业关联以及资源共享典型的三种农业产业集群动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甘肃陇南花椒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三种构想模式:资源禀赋的集约化种植产业集群模式、产业关联的多元化加工产业集群模式、资源共享的物流园区运销产业集群模式。
第二种:比较优势指数法。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一个地区都应坚守“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生产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及社会福利最大化,该理论对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专业化、集中生产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许多学者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构建众多指标体系来衡量农业产业集群集聚程度。Carter&Zhong(1991)为衡量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将土地利用率作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指标,用棉花和粮食种植面积比率来衡量专业化生产的程度,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Pearson S.R.&P.K.Mayer(1994)创立并利用国内资源成本法衡量非洲国家咖啡生产的比较优势情况,得出非洲国家具有咖啡生产成本低的相对比较优势。World Bank的一份报告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作物进行了生产优势比较,并进一步对实现专业化生产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徐志刚(2014)利用农作物单位产量、种植规模作为某一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量指标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构建农作物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以及综合优势指数,并对中国种植业、饲养业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全方位测算,形成了较为全面衡量农业产业集群的测算指标体系。随后,中国许多学者就借用该比较优势指标体系测算蔬菜业、茶业、畜牧业、玉米等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和建议。
第三种:回归分析法。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常运用回归分析法。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法、Tobit和probit回归、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VAR模型分析、面板数据等回归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小麦、玉米、马铃薯、葡萄、水稻、棉花、蔬菜、茶叶、林产品等特定农作物产业集群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导致不同地区形成产业集群的原因虽各有差别,但主要因素都可归于大气、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程度等,这些是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因素;生产、流通、加工技术等农业关联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市场条件,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是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撑因素。
农业产业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产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针对农业产业集聚测算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也构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回归分析、比较优势指标体系,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国内外学者比较偏向个案研究,考察不同国家或地区某一农业产业集群现象,寻找某一农业产业集群影响因素,依据其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但缺乏从整体考虑构建适用于农业产业集群综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五、农业产业集群识别与评价研究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识别与评价研究文献较少,大体主要有以农业区位划分标准、以大农业为研究对象、以某一具体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三类识别和评价方法。以农业区位划分标准是因为农业生产区域自然条件差异性所致,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很大,但又存在某种程度的共性。赵霞(2011)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实质是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在一定地理区域里局部集聚综合体。以某一具体农业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易于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识别和评价,受到学者们的追捧。柳潇(2014)以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针对性的判定方法与标准,并对其是否形成产业集群进行判定,并依据判定结果对产业集群特征进行识别,提出优化上海都市旅游的建议。
农业产业集群识别与评价研究成果为学者进行交流提供了比较平台,从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识别与评价理论和量化研究,指导农业产业集群实践。但当前对农业产业集群识别研究大多偏重构建指标体系、检验是否形成产业集群等测量和识别的有关理论研究,缺乏实际应用研究,更需要深入的微观、中观及宏观一体的农业产业集群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有待学者进一步共同努力。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国外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起步很早,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已很成熟,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然而,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经济起步较晚,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农业产业集群内涵、形成机制、集群程度测算方法、识别与评价等方面的初步研究,且基本还是借鉴已有的工业产业集群理论和方法,或引进国外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方法。目前,大多是基于某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现象的解释和个案研究,缺乏广泛适用性,尚未建立适宜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集群理论体系。在农业产业集群应用领域缺乏深入研究成果,尤其缺乏定性与定量相契合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成果。
(二)展望
针对上述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未来主要研究方向:(1)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缺乏整体理论体系研究,今后应结合农业特色领域,构建区别于传统工业产业集群的农业产业集群理论体系。(2)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而言,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略显单薄,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成熟之前,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实践及理论成果,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进行指导。(3)当前农业产业集群偏向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研究,应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拓展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品牌战略、创新机制和绩效、与“三农”问题及新型城镇化关系等新的领域研究。
参考文献
[1]State of Oklahoma.Agriculture and Food Processing Cluster Analysis[R].Oklahoma,2005:1-11.
[2]Duncan H.Agriculture Industry Clusters[R].New Leaf Publishing And Consulting,2008:34-56.
[3]Bergman EM,Feser E J.Industrial and RegionalClusters:Concepts and Comparative Applications[D].Morganton,WV: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West Virginia University,1999:78.
[4]HarmanGE,Howell C R,Viterbo A,etal.Tri-chodermaspecies-opportunistic,avirulent plant symbionts[J].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2004,(2):43;56
[5]张宏升.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5):12-14.
[6]滕祖华,王慧.中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01):81-87.
[7]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03):49-58.
[8]任青丝.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07):33-34.
[9]张丽,韦光等.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政府的发展干预——京郊平谷区大桃产业集群的个案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2-16.
[10]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03):4-7.
[11]陆萍,陈晓慧.农业产业集群概念辨析、演化特点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7):576-577.
[12]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4):73-79.
[13]Steinle C,Schiele H.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A proposal on how to assess an industry’s propensity to concentrate at a single region or n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6):849-858.
[14]宋玉兰,陈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05,(42):56-59.
[15]李渝萍.农业产业集群自构的演化机理及其政策效应[J].求索,2007,(07):63-65.
[16]周新德.先天禀赋、动力机制和内源产业集群发展[J].农村经济,2008,(07):62-64.
[17]黄海平,龚新蜀,黄宝连.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4):64-69,111.
[18]闫志利,林瑞敏.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168
[19]史焱文,李二玲.基于SNA的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分析[J].经济地理,2015,(8):115-117.
[20]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4):73-79.
[21]Jordan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eam.Ministry of Planning.Agriculture Cluster in the Jordan Valley[R].2000:25-45.
[22]R.Alexander,R.Arney,Porter.California Wine Institute,The Process of Cluster Upgrading.and Annual Governor’s Technology Conference[R].2001;143-156.
[23]陈正辉.台湾鹿谷乡茶叶产地形成之个案分析[D].台湾中兴大学,2005:45-67.
[24]包建华.安徽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基于钻石模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06):65-68.
[25]郭菁,胡麦秀.基于钻石模型的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100-102.
[26]李菁,揭筱纹.基于钴石模型的农业产业集群模式体系研究——以甘肃陇南花椒产业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02):121-126.
[27]Carter,and Zhong.China’s past and future role in the grain trade[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91,39(04):791-814.
[28]Pearson S.R.and P.K.Mayer.comparative advantage among African coffee producer[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4,(56):310-313.
[29]Word Bank.China:long term development issues and options[R].Baltio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47-55.
[30]徐志刚.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D].南京农业大学,2004:12-22.
[31]姚云浩.农业产业集群识别及评价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67-71.
[32]赵霞,吴方卫.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供应链管理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04):78-81.
[33]柳潇.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8):35-38.
(责任编辑:管仲)
[作者简介]黄福江(1986-),男,甘肃武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农业经济;高志刚(1972-),男,河南濮阳人,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3B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