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历史教与学

2016-03-01姜海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教与学教材思维

姜海艳

(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中学校 吉林公主岭 136102)

浅析初中历史教与学

姜海艳

(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中学校 吉林公主岭 136102)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及思考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相辅相成的。因此,“教”与“学”双方缺一不可。传统的历史课的教与学只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生在个体思维上的差异,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轻视学生的添鸭式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结果是“听而不闻,学而不思”,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对本科目从没有兴趣到厌恶。因此,初中历史课如何贯彻新课标,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广大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浅析 初中历史 教与学

一、抛弃传统的教学观,真正师生互动

调动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积极因素,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互动合作之中,形成一种教的轻松,学的积极的良性循环。[1]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个性的活动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好参与的“度”,客观地、正确地、辨证地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敷衍了事,必须以热情的态度,共同分析探讨。注重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面对每一名学生,面对全体学生。[2]

二、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彻底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弊端,构建轻松和谐的教与学关系。给与学生全面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允许提出不同意见,鼓励创新,大胆质疑,自我建构新知识。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施展才华。[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在学习时有选择地、愉快地去接近或探究史实。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孜孜不倦地去进行钻研,寻找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智力的保证。

三、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情景教学的运用

营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发掘出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转化为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4]

有效运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激发兴趣。教学《秦汉时期的文化》,多媒体课件演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当一只小铜球“叮当”一声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拍手称奇,“啧啧”之声赞不绝口。课件播放相关歌曲,渲染课堂气氛。教学《难忘九·一八》时,播放《黄水谣》、《打倒列强》、《长城谣》、《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砍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史歌曲,课堂气氛活跃,陶冶了情操,激发了情趣。

以成语典故、诗词对联,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兴趣。初中学生喜欢听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教材有较多的成语典故,为了说明商纣王的残暴,就讲“炮烙之刑”;讲巨鹿之战时,讲“破釜沉舟”;讲班超出使西域时,讲“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讲祖逖北伐时,讲“闻鸡起舞 ”;讲淝水之战时,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讲李林甫谄媚奉迎阴险狡猾,讲“口蜜腹剑”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巧妙设疑导学

教育实践表明:思维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对教材进行设疑导读。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疑问的课堂自读与课后自学。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作一定的预习笔记,找出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答书上的习题。随后,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课堂自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教师不能一一讲述。因此,要求学生自读,加深对教师讲述的理解。课后自学是发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补充些形式多样的问题,写小论文、调查当地历史地理的变迁、收集历史老照片,查询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寓教于乐,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

给与学生全面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对尚未弄懂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索,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活思维。由教师提出疑点,诱导学生思维,解决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讲清疑点;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寻求答案。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各层面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效训练与巩固

组织学生多做习题训练,这是巩固、强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是否灵活运用知识的手段。设计训练习题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习题,不能出现习题形式的单一化,优化设计各种训练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持之以恒,提高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5]

5.构建知识的脉络

单一课引导学生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像看电影样过一遍。自己总结或自己回答。要求语言精炼、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和重难点突出。

整册教材指导学生读目录,读年表,了解全书的结构,掌握教材的重要课文,纵横联系,综合分析归纳。

四、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的以社会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的人文素养。因此,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历史教育观,深化和拓宽学科领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吃透理解教材,让课本“活”起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工处理教材,让课本内容丰富起来,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知识学习延伸到道德品质、人文素养。

[1]赵为洪. 学习共同体下的初中历史教与学[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4:55-56.

[2]王艳领. 刍议初中历史教与学之策略[J]. 赤子(上中旬),2014,24:297.

[3]洪国荣.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教与学[J]. 考试周刊,2009,25:16.

[4]湛宣明.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与学[J]. 新课程学习(中),2011,08:127.

[5]王武军.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的教与学[J]. 中学教学参考,2013,21:45-46.

猜你喜欢

教与学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楷书的教与学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与学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