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应优化朗读教学

2016-03-01陈文鑫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韩老师韩军语文课堂

陈文鑫

(惠来县隆江第二中学 广东揭阳 515235)

语文课堂应优化朗读教学

陈文鑫

(惠来县隆江第二中学 广东揭阳 515235)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既受到感染,又得到教育。

以读为本 传情达意 以诱达思 情动辞发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涵咏”即身临其境,熟读浅颂,细细品味。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以读为本,反复朗读文章,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提倡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一篇文章,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1]

《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劝学》也把为学之术概括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我国北宋教育家张载也提出“书须成诵”。[2]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静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3]

清代学者刘大魁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及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老师最大的艺术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韩军老师说:“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读出语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韩老师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美读吟诵。千百年学习语文从没离开过此,包括背诵。他说,这才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以读为本”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意识

朗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语文学习首先要出声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以及作者的情感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漪老师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语文教师应多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读透书。

诵读可以把文字透彻地表达,使书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学生可以透过朗读体验到语文的趣味性,学习正确的读音、语法、语调、语气——充分欣赏文字的美。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淘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情达意”优化语文课堂的情感魅力

曾记得!有幸在惠来县慈云实验学校听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专题讲座,影响最深的是两节示范课,一节初一级的阅读教学课,一节高一级的朗读示范课。那两节语文课,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启示呀!能唤醒我们的多少位语文老师呀!

韩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语文教学模式,从朗读着手,用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绘声绘色地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又叫学生读,再反复指导学生读,在学生的深情投入的读中笑了。在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韩老师饱含深情地进行示范朗读,其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到好处。全场似无人般寂静,有学生在擦眼泪,有老师已红了双眼。全诗读完,掌声雷动。亲耳听了韩老师的吟诵,感染和影响了很多老师,老师们真正意义上有了提高自身朗读水平的目标和标高。

一位语文老师,如果能像韩老师那样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面坐着的学生,既使草木,我觉得也会动情的,也会随着老师朗读的音韵翩翩起舞,他们还会在下面呼呼大睡吗?他们还会在下面做小动作吗?他们还会启而不发吗?[4]

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原理向着精神着意,向着语言着力,必从能力上得益。”课堂上,他重视朗读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获取语言以外的东西。

三、“以诱达思”优化语文教师的艺术教学。

这也是得益于韩军老师的一节阅读课。看似很简单,他没有语文老师贯用的“那一套”,也是从朗读着手,故意读错文中的有些重点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读错的地方,与文中的原句比较,看看哪种说法好,好在哪里?韩老师从词句上对学生进行精妙的诱导,学生在瞬间就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做出令人赞叹的精彩回答,韩老师“点石成金”的功底深厚呀!

有令人陶醉的感情朗读,有“以诱达思”的教学方式,千字文章,一节课就讲完了,轻轻松松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学得既紧张又快乐。

高尔基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为了这种艺术的魅力,我们就应该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达到了这个境界的语文课堂教学,又何须过多地去对课文条分缕析呢?学生们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无声中内化语言,理解课文,体味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的阅读能力。

四、“情动辞发”优化语文课堂的朗读策略。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通过朗诵,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更深入的理解作品。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杜甫《望岳》中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豪情;老舍《济南的冬天》的绵绵乡情。如莫怀戚的《散步》,初读觉得故事简单,语言平淡;再读学生就发现了那些琅琅上口的对称句子,在反复朗读、研究这些句子时,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家庭和谐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朗读文学作品,还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通过朗读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既受到感染,又得到教育。

当然,朗读好处还有很多。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日积月累,要勤读、多思、不断地训练才能提高。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需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质量。

[1]《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2]《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3]《韩军与新语文教育》韩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张晓梅、张英宏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韩老师韩军语文课堂
Recent advances in two-dimensional layered and non-layered materials hybrid heterostructures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我的老师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ulture research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好课堂让人思绪万千——基于韩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
黄金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