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兴趣,乐学语文

2016-03-0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翠鸟语感课文

杨 瑾

(泾源县香水镇城关第二小学 宁夏固原 756400)

激发兴趣,乐学语文

杨 瑾

(泾源县香水镇城关第二小学 宁夏固原 756400)

引言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让孩子们在这个舞台上,兴趣盎然的表达、探索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一、创造课文意境,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可见语文课堂上首先应通过所学材料,对学生产生刺激,使学生快速进入主体角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我们县城的美景,设计了教学过程,制作了课件。《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二年级重点是识字,同时是简单理解课文和练习写话的阶段。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我首先以课件导入出示我们泾源夜晚的美景,把学生带进熟悉的环境中,使学生在赞叹家乡美的同时心中产生疑问:北京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北京的夜晚比我们这儿会更美吗?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激情。

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时我以有趣的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是英国小说之父笛福的著名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小说故事离现在三百多年了。它的魅力何在?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徜徉在小说的精彩情节中?教学之前,我本来选了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没有找到称心的课件放弃了。因为这篇课文与原来的课文有所不同,分故事梗概、故事“精彩片段”。内容比较长,一节课授完时间比较紧张,而且教师若从头至尾讲,会使学生感到很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我首先从导入入手。我以“5·12”汶川大地震导入“假如大地震这样突入其来把你推向险恶的境地时,你会生存下来吗?如果要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当话题一出,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他们畅谈着自己的心声,在畅谈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如何正确的面对突入其来的灾难并积累了自救的有效经验,又为学习课文积累了情感。然后过渡到课文,在浏览中让学生发现课文的特点,又引导学生从故事梗概的主要内容入手,详细的体会鲁滨孙在逆境中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弄清鲁滨孙遇难之后遇到了那些迫切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从他的生活中体会他的精神,在学生高涨地激情中我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升华人物形象、感悟人物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学习人物品质。

二、精心设计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技巧,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翠鸟》 —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 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又如 《诚实的孩子》 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想象,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习兴趣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如教学《月光曲》一文,要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一段时,就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四、优化师生关系,让学生享受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师生智慧的碰撞,这是我们所欣赏的、所追求的课堂,也会是学生恋恋不舍的课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优化课堂教学,上出一节节这样的好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保持。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多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想像真丰富,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结语: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高、最理想的效益,教师的“教”就应灵活多样。也就是俗话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寓教于乐,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才能让学生快乐学语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翠鸟语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翠鸟
翠鸟
背课文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家长切莫学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