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 畅想情节 领悟形象
——《鲧禹治水》神话故事教学策略例谈
2016-03-01汪彩
汪 彩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八小学 广东茂名 525000)
品味语言 畅想情节 领悟形象
——《鲧禹治水》神话故事教学策略例谈
汪 彩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八小学 广东茂名 525000)
神话故事主题积极,形象鲜明,想象奇特,情节生动离奇,语言优美。教学中要从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高年级侧重在通过品味语言表达效果、揣摩谋篇布局,畅想神话故事情节离奇的基础上,领悟神话形象的象征意义。
品读 畅想 形象 策略
神话故事是幻想文学中的一种,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朴素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神话的神奇就像青青草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蕴含着无限的神奇,深深地吸引着天真的孩童。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题积极,形象鲜明,想象奇特,情节生动离奇,语言优美。如果能引导好学生阅读好这种文体体系,就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从神话故事中汲取营养,提高语文素养。
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特点不同,因此,阅读神话的能力目标也有不同。低年段学生主要是通过朗读走进神话的情节,感知神话形象的神奇,并能复述故事。复述的过程,既是加深感知故事形象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讲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然后通过讲述,又要讲内部语言外化为“独白”语言。中年段侧重在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的基础上,感悟神话形象的神奇。高年段侧重在通过品味语言表达效果、揣摩谋篇布局的基础上,领悟神话形象的象征意义。
根据神话文体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下面我结合高年段神话故事的教学实践,以《鲧禹治水》为例,谈谈神话故事的教学策略。
《鲧禹治水》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为主题。
《鲧禹治水》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在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最终制服了洪水,成为万民敬仰的君王。文章想象丰富,既夸张又写实,故事情节离奇,故事语言生动灵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人民为追求美好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并为我们塑造了善良正义、不怕牺牲的天神鲧的形象,以及富有智慧、公而忘私、不畏艰辛、顽强不屈的大禹的形象。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古代人民丰富而有合理的想象而折服,为他们的想象叫好。在民间,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像《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
通过以上的解读,我认为教学文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认识人物,初探神奇
神话的美学特征表现在其主人公大多是正义凛然的英雄(如《鲧禹治水》中的鲧禹、《夸父逐日》中的夸父。在阅读教学中始终以“形象”作为教学的中心,神话中的英雄,可以使学生的心中烙下无限伟大、无限神勇的形象。学生在感知、理解神话形象的过程中,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再讲述鲧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学生:“你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鲧治水的故事,你体会到鲧是一位怎样的天神?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的?”通过交流,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鲧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鲧知道要治理洪水,只有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天帝大发雷霆,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这些语句来感悟鲧善良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抓住情节,再探神奇
作为神话故事这种文学体裁,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在文章中,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着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鲧禹治水的故事后,再引导学生找出体现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神奇特点的句子,突出文体意识,启发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断:
师: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使你感受到离奇的想象?
生1:鲧的出现
生2:鲧探听到了秘藏息壤的地方以后,就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生3:只要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马上几里、几十里、几百里地伸展开来,好奇特的想象!
师:息壤真神奇。
生: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师:大禹的出世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生6:曾经帮助鲧偷取息壤的神龟也来帮忙运送土石;神力很大的应龙也用坚硬的尾巴在地上划出深沟,来导引洪水。
师:好丰富的想象!
……
师:从以上的故事情节当中,你感受到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1:想象丰富。
生2:情节离奇。
……
通过找句子说感受的方法,让学生来感悟神话的奇特,在神话的世界里畅游,再次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并且对这一文学体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品味语言,深悟神奇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神话,主题积极,形象鲜明,想象奇特,情节生动离奇,语言优美。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关注其语言的表达特色,通过品味语言表达效果、揣摩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
我在教学“大禹治水”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语句,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时充分利用文本,用教材教语文,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补白,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是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发挥想象,自编文章空白的离奇的故事情节,体现神话故事的文体教学特征,“言”“意”兼得。
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
1.学习课文5—9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5—9自然段,用“~~~~~”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并在小组内交流。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子: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师:这是对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时的具体描写。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想象: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烈日当空、毒虫猛兽、北风呼啸”等词语的体会,从中感悟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的品质。
②师: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可是大禹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在这段话中还有许多直接描写大禹的词语,请找出来,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汗流浃背”“不停地干着”“一镐一镐地挖着”“磨出了血泡”“毫不在乎”“又”等词语来深入感悟大禹那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展开想象:大禹每次经过家门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感悟大禹那种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精神。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品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畅想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悟到大禹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家对大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让我们带着对他的崇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课文第10 自然段。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请继续交流阅读感受。教师相机出示: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1)齐读句子,联系课文体会画线词语在句子的作用。
①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体会:“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说明治水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水的时间长。“终于”说明治水是多么的艰辛,多么的不容易。
② 指导朗读。
(2)教师小结:十三年的苦战,大禹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在他的带领下,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制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入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3.背诵佳句,积累语言。
师:这段文字用上了许多四字词语,具体写出了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克服的重重困难。让我们感受到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公而忘私的精神品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加以积累。
(1)出示:
大禹( ),( ),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 ),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 )的袭击。冬天,( ),( ),大禹( )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 ),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 )”。
(2)指名完成填空。
师:大禹为了治水,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啊!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读出困难之大,工程之艰巨,读出对大禹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师:这么好的语言,我们还应该把它积累下来,请大家赶快行动起来,把它背下来吧。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5)指名背诵。
(6)集体背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挖掘教材中有用的教学价值,通过好词填空,朗读背诵,积累词语佳句,培养语感,巧妙地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都融合在了一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感受和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四、了解立意,读懂神奇
神话故事是古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样式。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
在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徜徉在神话故事幻想的海洋里,去体会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不挠与斗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纯贞爱情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人物与势力的憎恶等丰富细腻的感情。进行神话故事教学,就要把人类中美好品质播撒到学生的心田,让美好的品质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学生会被神话故事那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和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断拼搏的精神所感染。
在进行《鲧禹治水》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为了突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这个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鲧禹父子是怎样治水的,体会鲧禹父子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感悟人物品质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五、新编故事,再创神奇
同样是神话故事,放在不同的年段,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年段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价值,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到了高年段,就不能停留在“讲故事”这一层面上。在进行教学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创编故事——《新鲧禹治水》,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力驰骋的广阔空间。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编的故事离奇、新颖。有的学生讲到:“大禹要把浮玉山(天目山)之水引出大海,是个庞大工程,南北中苕溪溪流纵横复杂,如何将三溪之水疏导入海,又要防止东面海水倒灌,禹碰到了难题。这时,葫芦娃中的水娃出现了。他鼓起腮帮,用力一吸,把天目山之水吸干,将三溪归成一溪。解决了大禹碰到的难题……”有的学生讲到:“大禹开凿龙门时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观音菩萨都被感动了,派哪吒父子前来帮忙。李靖用他的宝塔镇住了汹涌澎湃的洪水……”学生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领略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课堂上的收获运用到语文实践中,使语文的训练找到了落脚点。
六、开展活动,延续神奇
中国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初表现,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读中国的神话故事,能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欣赏神奇怪异的故事的同时,还能从神话故事中汲取营养,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徜徉在神话这“梦幻之园”中,可以引导他们在课外读一些中外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天父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可以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说一说读神话故事的感想,让学生能广开视野,真正进入神话故事的神奇天地,感悟神话的神奇、美丽,从而热爱神话这一民间文化;可以编演神话课本剧,形象再现神奇。
总之,在进行神话教学时,要根据神话的文体特点和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品读与畅想中感受神话的神奇,受到人物形象美好品质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