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谈早期电影在上海的传播
2016-03-01沈雅婷张帅祯
沈雅婷 张帅祯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谈早期电影在上海的传播
沈雅婷 张帅祯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来到中国时,其最初抵达的城市是上海,这体现了电影本身就带有的意识形态:天然的逐利性。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外国影片中包含着大量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上海人培养现代化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影院作为西方现代性娱乐的代表,不断挤压着传统文化茶楼、戏院的空间。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早期电影在上海的传播状况,以及电影技术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
早期电影;上海;戏院;跨文化传播
上海作为一个多元化、商业化、大众化的城市,其为早期电影引入中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新的技术,既是消费文化的代表,也是现代性的产物。本文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即电影为什么在上海得到迅速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媒介和娱乐方式对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本文的“早期电影”主要指1897年到19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引入之前的电影。
1 电影传入上海
长时间以来,我们普遍接受了程季华先生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推论,认为中国电影第一次放映是在1896年8 月11日上海“徐园”上演的“西洋影戏”“又一村”。然而,这一推论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在此,笔者支持黄德泉先生的观点。通过对早期民国报纸中的电影影评和广告的研究发现,所谓“又一村”只是早已在中国上演过的“幻灯”。中国“电影”第一次放映是在1897年5月,地点在上海的查礼饭店,由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放映。“比真尤妙,栩栩生动如活”“且戏目繁多,使观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势”。电影将运动的影像记录下来,通过声音与图像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娱乐场所。
此外,技术本身具备的意识形态也来到了中国。电影摄像机和电影放映机之所以产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商业力量的推动。欧洲和美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众社会,其间充斥着“有钱有闲”的工人阶级。而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可以消耗人们的空闲时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利润线,成为了一个产业。与电影相伴随的还有明星制度、广告、消费等。可见,电影具有追求市场的天然扩张性,即使电影来到中国,其追求市场的天然扩张性也没有改变。
电影最初之所以在上海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上海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消费城市。20世纪初期的上海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移民城市,居住着大量的外国侨民,具备了多元化的文化环境。这些都使得上海居民没有强烈的排他心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电影。此外,上海也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个人的收入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消费能力。除此之外,市场需求是电影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早期,人们将电影视为了解异国异地风土人情的媒介,用以增长见闻。
2 电影院代替戏院
电影不仅带有其自身的意识形态来到中国,将消费文化带到中国。此外,它作为一种现代娱乐方式,不断蚕食传统娱乐的戏院和茶楼。与之伴随的是现代大众文化不断取代传统文化。
早期电影在中国放映时,其场所多在茶楼以及传统的戏院,20世纪20年代后,固定电影院的设立,奠定了电影的独立地位。电影成为了区别于传统戏剧的娱乐形式。20世纪30年代左右,戏院和电影院的上演放映比例为3∶5。可见,戏院已经开始式微。根据上海民国期间报纸的广告版面,娱乐广告版从以前的戏剧游艺为主,改变为以电影广告为新宠。与这些场所相伴随的是市民文化的形成,一种现代性的文化正在取代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大多数茶楼和戏院都会选择在人口密度大的居民生活区,遵循着薄利多销,更多的是一种公共服务性质的娱乐场所。而电影院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商业娱乐的场所,且需要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经济水平。两者之间更大的不同在于其社会交往模式。在电影院,漆黑的环境使大家都处于一种匿名的状态,没有过多的交谈,大家都独自凝视着屏幕,窥视电影人物的一举一动。然而,茶楼和戏院不是这个样子,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公开的,人们不会凝视同一个戏台,而是相互聊天、逗乐。可以这么说,在电影院里,看戏是最重要的。然而,在茶楼戏院,看戏不是最重要,人际交往才是最重要的。
也有人认为,电影的出现培养出了上海市民尊重隐私的集体心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现代人关系疏远的感觉。传统的茶楼、戏院有助于人际交往,是一种“众乐乐”的形式。然而,在电影院,即使人们相邻而坐,在那个黑暗的环境中也不会相互交谈,是一种“独乐乐”的形式。
[1]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M].电影艺术,2007(3).
[2]姜玢.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与社会文化[J].上海文化研究,2002(11).
[3]李道新.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叙述[J].当代电影,2005(6).
[4]汪朝光.早期上海电影业与上海的现代化进程[J].档案与史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