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剧《余罪》的热播解读观众的审美心理

2016-03-01曾浩月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贩毒集团人物形象影视

曾浩月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从网剧《余罪》的热播解读观众的审美心理

曾浩月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网剧,即网络自制剧,是由视频网站专门为互联网制作的影视剧,以网络为播放途径、以网络大众为传播受众,是互联网与影视相互结合的产物。近十年来,我国网剧自产生起飞速发展,一部分网剧自播出起就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警匪网剧《余罪》自2016年5月开播以来,目前已播出了两季,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引起了观众较大的反应。该剧讲述了一位名叫“余罪”的警校学生,在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贩毒集团内部做卧底,最终协力消灭整个贩毒集团的故事。

网剧;审美心理;新媒体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求,并阐释说需求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求决定的。“影视艺术是人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作为审美的对象,影视作品应该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至少应把满足人的审关需要当作自己的主要追求和价值支撑。”[1]《余罪》受到广大“挑剔”的网友的热烈欢迎这一现象,从中可解读出当代观众对网剧的审美心理。

1 满足了观众对平民英雄的期待

“通常英雄多是在一个时代、国家、民族、阶级中,具有标杆、楷模的特性,有着示范学习的榜样作用的精英个体或群体。”[2]而这种具有标杆和楷模作用的英雄多被塑造为“高大全”的形象,余罪人物形象的塑造精彩之处就在于主人公余罪最开始并不是想当英雄,而是在一步步被逼着走下去的过程中,逐渐认清自我、回归本心,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该剧既没有把余罪这个人物过度神化,没有让他拥有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也没有让他人格扭曲以博取观众眼球,而是在和贩毒集团的险恶斗争中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挖掘时代的主题意义。这种平民英雄的形象,远比“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能带给观众审美意味。正如康德所说,“每种具有英勇性质的激情也就是激发我们意识到自己克服一切阻力的力量的激情,在审美上都是崇高的”[3]。

2 满足了观众对男人戏的呼唤

目前,影视剧大多会以爱情为主线,其他仅为烘托爱情的副线,而《余罪》可以称作是一部男人戏,尤其是在第一季中,以余罪及其团队如何与贩毒团伙斗智斗勇为主线,情感也更侧重于表现兄弟之间的情义。它的笔触伸向一群虽然痞性十足,但矛盾的内心充满了正义感的青年,表现的是他们在贩毒集团内用智慧一步一步走向集团顶端、最后一举清除贩毒分子的故事。在剧中,观众看到了男人之间的情义,铮铮铁骨、聪明睿智及相互之间的默契。这让习惯于表现缠绵的爱情的观众有了一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3 满足了观众对真实人性的呼唤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至关重要。目前,荧幕上的英雄多是个性平平,“人物脸谱化、范式常规化,英雄固定化、人物单一化”[2],编剧和导演着力去渲染他的不平凡和所做的不平凡事迹。但每个英雄都是现实中的人,每个人性格都有着多面性和复杂性。“余罪”形象与以往警匪剧中的英雄形象不同,他是一个“胸无大志,言语乖张、性格顽劣”且痞性十足的人,但同时却是一个在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对弟兄恋人有着深厚感情的青年,颇具个性却又具有普遍性。他意外被选为“精英”,无数次想放弃当卧底,但都选择了坚持。

《余罪》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与余罪这个人物形象真实、生活不无关系。《余罪》改变了正面人物的“高大全”、反面人物可憎的形象模式。主人公余罪出身于一般家庭,父亲卖水果营生,常常做些缺斤少两的“缺德事”,甚至父子俩共同敲诈勒索。而余罪上警校的目的很单纯,仅仅是为了回家乡当一个小片警,“欺负欺负别人、耍耍威风”而已。但这样一个人物在面对贩毒分子时,虽也偶有逃避的想法,但还是充满着实现理想的男子气概,心中还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贩毒分子的再三怀疑,生死悬于一线时,他用自己的睿智和胆识,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化解危机。余罪不完美,却塑造了一个充满真实人性、有血有肉的角色。

4 满足了观众对高演技的期待

“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不是丰产的‘现象学’……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4]近年来,影视剧多受观众批判,其主要原因是演员演技差、剧组制作不精良。而《余罪》里张一山通过塑造“余罪”这一人物形象,成功脱离了“刘星”的形象,让大家把他当作张一山来审视。“余罪”可以说是张一山塑造的又一成功的荧幕形象。而演员的高演技让观众觉得自己的消费有意义,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

5 结语

《余罪》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心理。思考了这一点,网剧制作者就可以及时择其优、补其缺,在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剧作品质,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塑造经典的荧幕形象、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网剧。

[1]刘莹.从审美需要看影视观众的期待心理[J].电影文学,2009(15).

[2]李丽珍.美国电影中平民英雄的认同现象探讨[J].人民论坛,2012(26).

曾浩月(1991-),女,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曲、川剧。

猜你喜欢

贩毒集团人物形象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