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农村青少年成长教育中的应用及影响

2016-03-01耀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2期
关键词:集镇职高农村

张 静 许 耀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体在农村青少年成长教育中的应用及影响

张 静 许 耀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以安徽省阜阳市农村为主要调查地点,通过走访、调查和数据分析,总结出新媒体在农村青少年的成长以及教育这两个方面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给农村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城镇学校的新媒体应用状况与农村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农村新媒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新媒体;青少年儿童;教育;人际交往

新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对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并不陌生,可以熟练地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学习资源,对各种电子产品的使用也是得心应手。然而任何技术发展更新到普遍应用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不平衡的过程,同样包括新媒体。

本文以地处皖北的阜阳市柴集镇周边的一些村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村民应用新媒体的状况,其中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然而近些年对于农村新媒体应用的研究多集中在农民工及大学生这些已经“走出去”的群体中,而对于仍在农村“留下来”的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新媒体接受与使用情况更应该被关注。

1 课堂教育中的新媒体应用状况

1.1 偏远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新媒体应用较少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城市学校广泛地应用新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在比较偏僻的农村里,新媒体设备仍然缺失。笔者于2015年2月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柴集镇,与村镇里的学生和老师都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所属柴集镇的孙岗村中的小学就是新媒体设备缺失的一个例子。小学校舍与办公环境较差,校园内没有新媒体设备,而老师们对于新媒体的接触与应用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1.2 集镇学校中新媒体设备的应用

1.2.1 课堂新媒体设备的概念

在主要的调研地点阜南县柴集镇,笔者一行走访了柴集镇上的两所学校:柴集镇中心小学和柴集镇职高,这两所学校在整个镇包括周围的乡村在内,属于条件非常好的学校。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两所学校都拥有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班班通。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的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一般泛指简易多媒体教室,包括黑板+投影仪/触摸一体机等设备。老师可以通过设备下载上课所使用的课件及同步课程资源等。

1.2.2 课堂新媒体设备应用的好处与弊端

职高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些设备在2012年时就开始试点使用了,在2013年全面推广。在将近两年的使用中,老师们对这些多媒体设备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使用的初期,老师们都觉得很好用,毕竟省去了很多书写的内容,老师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在板书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然而老师在长时间的教学经验中也逐渐发现了这些设备的弊端。首先,由于设备体积过于庞大,一些学生的视线在一定程度上被阻碍;其次,长时间使用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很好地完全集中在老师的现场教学中,容易忽略网络教程中所没有的知识;最后,职高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来操作设备,从而造成乱下载东西影响使用的情况。所以在问到现在是否还经常在课上使用设备时,许多老师的回答都是没有以前使用的那么频繁,特别是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初三和高三这两个年级,老师几乎都不怎么使用这些设备了。

然而在相距不远的中心小学,新媒体设备的使用却是另一番光景。小学的校长告诉我们班班通的设备也是2013年投入的,从投入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好。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有趣、活泼、生动的课堂形式所吸引,对于小学老师来说又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肯定更乐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来帮助教学。与职高情况相似的是相对于低年级来说,五六年级的使用频率要稍低一些。但与职高情况不同的是,小学的设备中并没有安装还原系统,下课的时候也不会关闭,这样每次上课老师都可以直接在已经打开的状态下直接教学,所以老师普遍反映操作起来非常便捷。

2 城乡教育中新媒体使用情况对比与问题分析

2.1 使用时间与更新路径差异

在笔者调研的集镇,多媒体设备是从2013年开始全面使用的,并且一开始安装的就是班班通。而早在2006年左右,一些城市初中就开始出现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形式与如今大学课堂的多媒体设备是一样的,到近几年开始全面推行班班通设备。所以说,农村是直接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城市是从无发展到联网的多媒体设备再发展到系统化的班班通设备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2 新媒体教育的阶段差异

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学校都会开设计算机课程,用来指导学生的计算机入门。在城市,一般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进行这样的入门课程,而笔者调研时发现农村是从初中才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

3 课堂之外的新媒体使用情况

3.1 农村新媒体使用概况

在新媒体技术匮乏的农村,虽然许多农民对智能手机和电脑并不陌生,但对于这些设备的使用却是少之又少。在柴集镇人口较多的孙岗村,大约1100户人家中,只有不到十几户家里安装了网线并且会使用互联网。而在作为新农村政策试点的罗庄,也只有大概一两户人家拥有电脑和互联网。

由于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村镇上的手机卖场和手机缴费点大大增加,售卖的手机也以智能机为主,因此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也用上了可联网的智能手机。而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工外出打工,所以大多数留在村里的是学龄的青少年儿童和他们的祖父母,也就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智能手机的作用也仅仅是接打电话,而部分老人却连如何接打智能电话都不清楚。相对于传统老人机和电话,智能机的接打对于眼神和行动能力普遍不好老人来说操作可能过于复杂,本来是为了与外地的亲人能更加方便的进行的联系,却反而为老人带来了更多麻烦。

作为每年人口数出人数较多的地区,大量农民工都会去到城市里务工。按照传统观点来说,在大城市里务工的农民所接触到新媒体新技术的机会更多,也更有可能将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带回到农村。然而罗庄的一位初中生告诉我们,每年从外地回来的父母或者与父母年龄差不多的亲戚他们的媒介使用状态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反而在县城或者阜阳市里打工的年轻一点的亲戚他们会使用很多新的新媒体功能。此外,年轻一些的人知识文化水平较父母那一辈较高。因此,农民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和速度与年纪和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年纪越小,知识文化水平越高,对于新媒体的接受越快。

3.2 农村青少年新媒体使用行为

作为接受能力最好的青少年群体,他们在课堂上已经接触了新媒体设备后,课下使用新媒体的行为也逐渐有了一些变化。

对于初中生,“玩手机”在他们许多人的生活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在与职高的初中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他们普遍会使用电脑、互联网,也会使用手机聊QQ、看视频、打游戏和购物等。在初三年级一个四五十人的普通班级中,有二三十个人都有手机;而在初三的实验班中47人却只有15个人有手机。他们大部分人开始使用手机都是在2013年之后,而上文提到,学校引入新媒体设备是在2012年、2013年,可以看出两者的时间非常相近。在课堂上接触到新媒体设备,并了解到它们使用的便捷和功能的强大后,就逐渐开始对更多的新媒体设备产生兴趣。这就说明一种新媒体技术的接触和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开阔眼界,从而对其他同类型产品和技术产生贴近心理进而产生更多的接触。因此,不同类型的新媒体的使用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如今学校老师也越来越年轻化,而年轻的老师对与新媒体的接触更加广泛,从上网找资料下课件到手机各种软件的使用都得心应手。当他无意识的将这些技术和知识带入教学中时,无疑能够影响到许多学生甚至是其他老师。据校长说,现在他们老师也有QQ群,经常在QQ上发布各种通知,交流一些教学经验与问题。

3.3 新媒体接触行为对青少年儿童人际交往的影响

当在拥有新媒体设备后,对于处在玩耍年纪的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成长交流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没有手机和一系列视频音频播放设备之前,学生的课间活动主要是以户外的、交流式的活动为主,他们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与现实世界的朋友、家人进行更好的交流和联系。而现在,在课间,学生多是拿出自己的手机各玩各的或者是围坐在一起玩手机游戏。手机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拟而不可靠的世界,弱化了现实中的更有意义的交流。对手机软件应用熟练的或游戏级数高的同学会在课下指导不会使用或者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并分享经验。此外,他们因为掌握了手机的最新的功能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网络上最新最快的资讯,俨然成了同伴中的新型意见领袖。

4 结语

农村作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其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与新型技术的使用与普及都需要花上更长的时间。虽然新媒体技术在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应用手段也不是完全成熟,但毕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与知识面。

在以后的农村新媒体发展中,政府应多注意政策上的跟进,加大教育倾斜政策的幅度。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者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以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从而增加媒介接触机会。对于学校而言,要多加强与城市学校的交流学习,提高农村教 师的媒介素养,更好地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新媒体技术为自己的成长和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

[1]孙宏艳.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李晓.教育媒介的形态演变及启示[J].现代教育学,2012(10).

[3]李正刚.跨越时空的网络教育[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1(11).

[4]何敏敏.浅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媒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

[5]罗萍.作为师生沟通媒介的手机及其引发的新课题:以南京大学本科师生为例[J].南通大学学报,2007,23(1).

张静(1991-),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2014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许耀(1992-),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2014级新闻传播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集镇职高农村
《辽宁职高学报》征稿启事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课改下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陈集镇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
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以横断山系的集镇和村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