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舆情过程的网络反腐分析
2016-03-01王娜
王 娜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于舆情过程的网络反腐分析
王 娜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政府建设的各大反腐网站中,可以看出网络反腐已成为我国反腐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传统反腐属于直线传播模式,而网络反腐因其循环互动的传播过程具有更多优势。本文基于网络反腐的舆情过程,分析其特点。
网络反腐;舆情传播过程;特点分析
2015年“反腐倡廉”再次成为两会热点,自十八大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中国的反腐被提上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网络反腐机制的特点。
1 网络反腐舆情传播
1.1 网络反腐舆情定义
简单来说,网络反腐指的就是面对反腐事件,公众通过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观点。
具体的渠道有博客、论坛、门户网站、微博以及贴吧等。
1.2 网络反腐舆情的传播
网络反腐舆情传播,是指网民运用互联网进行反腐的整个传播过程。因其传播对象广泛而分散、采用现代化技术、传播内容公开、有反馈机制,笔者认为网络反腐属于大众传播范畴。
1.3 网络反腐舆情的传播过程
从传统的反腐模式分析,我国的反腐传播是由政府和官方媒体担任传播者,广大人民群众充当受传者的单一传播模式。即直线模式。
2 网络反腐
2.1 网络反腐的定义
网络反腐是中国社会目前独有的一种反腐方式,因中国网民人数众多,网络技术使用便利,所以网络反腐更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我国行政和司法监督的重要补充。
2.2 网络反腐的产生
我国首个官方网络举报平台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建立。在民间,李新德可以称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人”,他于2003年创立“中国舆论监督网”,开启民间使用互联网进行反腐的进程。
2.3 网络反腐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基于互联网和网民规模的迅速发展,公民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上网,这样网络舆论的参与人群也会大规模的增长。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更有热情参与民主政治。近年来,公民网络反腐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反腐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3 网络反腐特点——从传播过程中分析
3.1 优点
3.1.1 参与度高
从传播者来看,在传统反腐的直线模式中,政府是唯一的传播者,广大公民只能作为信息的受众,实际参与效果和途径有限,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反腐热情。
网络反腐依托数量众多的网络用户和实时的互联网传播技术,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每个网民都能以传播者的身份向外传递信息。
3.1.2 交互性强、安全性强、效率高
从传播媒介上看,网络属于交互式传播技术,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能够形成互动过程。
网络具有匿名性,保证了举报人的人身安全。检举人不必担心遭到打击、报复。且网络技术适用于各年龄段、各社会阶层,各文化水平,数量广大的网民。能在短时间内,引起热议,倒逼相关机制,及时落实案件的查处。不给腐败者留时间,针对举报进行相关的安排部署
3.2 缺点
3.2.1 主体局限性、非理性行动与多数暴政
从传播者上看,尽管我国网民数量庞大,但我国互联网普及状况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
这也就导致一些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地区无法接触到网络,仍处于传统的直线传播模式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状况会逐渐改善。
且作为传播者的网民素质参差不齐。1960年,克拉帕提出: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加强。这就使整个网络反腐的传播过程,容易缺乏理性的思考,被主观情绪和外部客观因素干扰,滋生谣言和诽谤,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这说明了我国一定要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规章制度。
3.2.2 效果局限性
从传播过程上看,其演变阶段包括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高峰期和消退期。
其中每个时期的发展效果都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非都都能进入到公众视野之中,取得预期效果。作为传播者的网民可以自由选择要传播的信息和渠道。这种无限制性,使网络反腐的发展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和不可控制。
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
4 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互联网的文化地位与日俱增,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网络作为反腐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我国运用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其传播过程进行相关规范,使其真正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把利器。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